童煒煒
(臨安市中醫(yī)院針灸科 浙江 臨安 311300)
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治療Bell's面癱風寒襲絡證20例
童煒煒
(臨安市中醫(yī)院針灸科 浙江 臨安 311300)
目的:觀察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治療Bell's面癱風寒襲絡證的臨床療效。方法:根據(jù)疾病診斷標準和證候診斷標準,確定20例Bell's面癱風寒襲絡證病例,均運用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治療3個療程,并觀察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和臨床總體療效。結果:治療后Portmann評分高于治療前(P<0.01)。20例病人中,痊愈0例,好轉16例,未愈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結論::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是治療Bell's面癱風寒襲絡證的一種有效方法。
溫針灸;電針;中藥;面癱
Bell's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相當于西醫(yī)的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中醫(yī)認為,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xiàn)噼。筆者2013年2月到2014年1月對20例Bell's面癱屬風寒襲絡證的患者運用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治療,臨床療效滿意,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6.85±14.91)歲,病程11~16天,平均(12.30±1.42)天。
1.2 診斷標準[1]疾病診斷要點∶(1)起病急,病情有受涼、受潮、吹風史。少數(shù)患者可有耳周及耳內疾病,或面部不適等前驅癥狀。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但以20-40歲男性較多。(2)晨起發(fā)現(xiàn)面部僵硬,面頰動作不靈,可于數(shù)小時內達到高峰,多為單例,少數(shù)為雙側者。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額部皺紋消失,眼險不能閉合,不能作皺眉、閉目、露齒、鼓腮和呢嘴等動作。重者語言不利,進食時食物常滯留于病側齒頰間,唾液自該側外流。可伴多淚,舌前2/3部味覺障礙,耳鳴、聽覺過敏等。無神昏、肢體癱瘓等癥狀。實驗室檢查大多正常。風寒襲絡證證候診斷標準∶突然口眼歪斜,前額皺紋消失,患側面部麻木不仁,惡寒無汗,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單側發(fā)病;(3)年齡在18~85周歲之間;(4)病程在10~30天之間。
1.4 排除標準 (1)雙側發(fā)病;(2)年齡<18周歲或>85周歲;(3)病程<10天或>31天;(4)不能配合檢查和(或)治療的患者。
2.1 溫針灸治療 取穴∶陽白、四白、顴廖、下關、頰車、地倉、翳風、對側合谷、雙側風池。操作∶嚴格消毒穴位皮膚后,將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25×25mm,中國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刺入穴位內。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手法不宜過重,針刺宜淺,肢體遠端的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將艾柱(江蘇盱眙華佗中藥廠)插入下關、合谷穴的針柄上溫灸,一次溫灸兩柱,一柱15分鐘,共30分鐘,一日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三個療程。
2.2 電針治療 地倉、下關為一組輸出線,電針刺激參數(shù)∶頻率∶2/ 15Hz,電流強度∶1mA,余針灸針只留針不通電。所有穴位每次留針15min。每次溫針灸后給予電針治療1次。
2.3 中藥湯劑內服 方藥∶僵蠶6g、全蟲3g、蜈蚣一條、當歸10g、川芎6g、羌活6g、獨活6g、枳殼6g、遠志10g、地龍15g、細辛3g、白附子10g、炙甘草6g。本方以牽正散為基本方,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加減方劑。水煎服,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七貼為1療程,前兩個針灸療程中同時服用。
所有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每個療程間休息1天。
3.1 療效觀察
3.1.1 Portmann評分[2](1)觀察靜止狀態(tài)時面部的對稱性∶正?!?分;明顯不對稱∶0分。(2)觀察面部6組表情肌的自主運動∶額肌(皺額)、眼輪匝肌(閉眼)、鼻翼提肌(提鼻翼)、口輪匝肌(吹口哨)、顴肌(用力微笑)和頰肌(呱嘴)∶無任何運動∶0分;剛能看到微弱運動∶1分;運動范圍較大,但比正常稍差∶2分;運動正?!?分。然后把所有得分相加,全部正常為20分,作為分母,實際得分作為分子,以分數(shù)形式表示。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觀察各患者Portmann評分(實際得分)
3.1.2 臨床總體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3],并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加以修改后制定如下∶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恢復;未愈∶癥狀改善,但不明顯;無效∶癥狀無改善。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ortmann評分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 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3.3.1 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
表1 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s,分)
表1 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s,分)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P 20 4.05±1.76 8.60±3.25 7.219 0.000
由表1看出,治療后Portmann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表現(xiàn)為治療后高于治療前。
3.3.2 臨床總體療效20例病人中,痊愈0例,好轉16例,未愈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
Bell's面癱表現(xiàn)為周圍性面癱,包括眼部和口頰部筋肉癥狀,由于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或足陽明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風寒襲絡證是本病最常見的證型。面癱久病不愈,病程延長易出現(xiàn)暫時或永久性后遺癥,早期有效治療可縮短面癱病程,減少面癱后遺癥的發(fā)生。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治療可改善Bell's面癱患者的面肌功能,臨床總有效率達到100%,因此,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為治療Bell's面癱的一種有效方法。
溫針灸療法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即在留針過程中,在針柄上插入艾卷施灸的一種灸法,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適用于寒盛濕重,經絡壅滯之證。風寒襲絡證之面癱治宜祛風散寒、疏經通絡。下關穴位居面部,可疏調面部經脈氣血;合谷穴歸屬大腸經,與肺經相表里,善祛風邪,且兩者均為陽明經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脈,調理氣血作用極強,因此,溫針灸下關、合谷可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牽正散出自《楊氏家藏方》,功用為祛風化痰,通絡止痙,主治風中經絡、口眼歪斜。方中白附子性味辛溫,功能祛風化痰,并擅長治頭面之風,為君藥。全蝎、僵蠶均能祛風止痙,其中全蝎長于通絡,僵蠶并有化痰作用,共為臣藥。與溫針灸相配共奏祛風散寒、疏經通絡之功。電針療法是在針刺腧穴的基礎上,加以脈沖電的治療作用,針與電兩種刺激相結合,對某些疾病能提高療效,目前最常用于疼痛性疾病(肩周炎、腰痛等)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風、面癱等)。有研究指出疏密波能引起肌肉有節(jié)律的收縮,從而促進組織代謝,改善組織營養(yǎng),消除炎癥水腫[4]。因此,本文電針治療的頻率采用2/15Hz。
本文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利用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治療Bell's面癱風寒襲絡證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痊愈率低,考慮這可能與本文觀察療程較短(僅3個療程)有關,今后我們將在延長觀察療程后進一步觀察溫針灸、電針、中藥聯(lián)合治療Bell's面癱風寒襲絡證的療效,以期為臨床更有效地治療Bell's面癱提供參考。
[1]朱文峰.中醫(y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25-227.
[2]王俊閣.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87-88.
[3]陶天遵.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99.
[4]陳小紅.疏密波電針鎮(zhèn)痛最佳刺激條件的選擇[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25(5):343.
R246
B
1009-6019(2015)10-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