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泰來縣博物館(文管所)黑龍江 泰來 162400)
古往今來,人有生必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人死后,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埋葬方式,和當?shù)氐纳盍曀酌懿豢煞郑纱宋覀兛梢耘袛?,墓主人生前身份,民族、生活習慣等。
早在2500年前,在如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平洋鎮(zhèn)一帶生活的東胡人后代鮮卑族,人死之后,人們用樹棒或獸骨挖坑,名為土壙豎穴墓,有的墓墓內(nèi)用火烘烤,隨葬品多以陶罐、陶壺為主。男人伴有石鏃、骨鏃等武器,女人以青銅耳環(huán)、青銅配飾為主。個別的墓里葬馬骨、狗骨頭等。這一習俗為東胡——鮮卑族一大特點。意為,馬是交通工具,又可食肉,狗忠心保主。人死之后,可能認主歸宗,返回發(fā)祥之地,也可能去另一個世界,但是無論去哪都需要交通工具的馬,忠心保主的狗,所以埋葬馬骨、狗骨。這一時期有單人葬、雙人葬、三人葬及群體葬。群體葬是這個游牧民族習俗特點。沿嫩江順流而下,人走家搬,不能丟下祖宗不管,所以人搬遷一次,祖宗也得搬家一次,幾次搬遷后就形成群體葬了。
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居住在嫩江流域和綽爾河兩岸的契丹人,他們的葬俗就較為復雜了,有尸體葬、火葬和二次葬等。葬具多樣:積石墓、磚室墓、石板墓、瓦罐墓、還有六面穹窿券頂墓。這些墓葬多分布于塔子城鎮(zhèn)的塔子城周圍四平村、平興村和河東村,四里五鄉(xiāng)的順山村和四間村,和平鎮(zhèn)的英山村和仁和村,平洋鎮(zhèn)的解放村和勝利鄉(xiāng)的鄉(xiāng)磚廠。積石墓、磚室墓,都為單人墓,內(nèi)有八分厚木板制成的棺木,除幾個陶罐之外,基本沒有隨葬品。六塊大石板圍起來的石板墓,為二次葬,即葬過一次,再需改葬,拾骨再葬。翁罐葬都為火葬,它源于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圓寂后,火化其尸,弟子爭埋佛骨(舍利子)而用。和平鎮(zhèn)仁和村出土的翁罐,肩部多有0.3-0.4厘米透鉆的孔洞,初見孔洞不解,以為翁罐破裂后的縫合孔,后經(jīng)研究得知,遼代契丹人有這一習俗,認為是人死后靈魂尚存,火化其尸存于翁罐之內(nèi),靈魂還需活動,故在翁罐肩部鉆空供靈魂出游,交往,這孔亦叫“靈魂孔”。1992年,在勝利鄉(xiāng)磚廠出土六面穹窿券頂磚室墓一座,它具有遼代大型墓葬的特點。墓室的深、闊各近3米,墓室用大青磚疊壘砌筑,每個轉(zhuǎn)角處,都用兩塊倒完楞的立磚,仿古代建筑的明柱。墓墻上與券頂相對接處有券腳,券腳磚外出3公分,明柱與券腳磚都涂紅色,其余大面都為白灰、麻刀抹面,非常光滑潔白。墓底用大青磚鋪砌,整個墓底都用硬物在面上刻劃斜網(wǎng)紋??勘眰?cè)是棺床(尸炕),棺床使用43*43厘米的繩紋磚鋪砌,墓主人放在棺床上,頭東足西,骨架左手外側(cè)放窯變雞腿瓶一個,腰部放22公分直徑的素面銅鏡一面,腿部還有鐵馬鐙一副。根據(jù)墓室特點及隨葬品,不難看出墓主人是一名男性,當時處于有牧、漁獵生活向定居生活轉(zhuǎn)變的階段,在接受中原地區(qū)文化的同時,又融合了草原帳篷文化特點而修建的。它是黑龍江省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座典型的契丹墓。1984年平洋磚廠青銅古墓葬,在泰來縣平洋鎮(zhèn)西北2公里處,年代為青銅時代。1984年省考古所對該處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出土了千余件文物,其中有陶器:直徑、束徑、曲徑、矮徑壺,圓足,平底碗,罐、三足器,豆支座、紡輪等;銅器:鏃、矛、錐、刀、半球、球形和盔形鈴,還有虎形牌飾,耳環(huán)、銅泡等。鐵器:鏃、削刀、鐵管飾。金器:耳飾和片狀飾件。骨器:皆為磨制,器形分為:鏃、錐、匕、鳴鏑、管、紡輪、帶孔骨板等。石器:壓制的有鏃、刮削器、石頁、石核,磨制的有珠、管、環(huán)等裝飾品。蚌器僅見匕、扣、管等器形。平洋墓葬內(nèi)涵豐富,具有東胡后裔特點。
1991年8月,在湯池鄉(xiāng)四間房村榆樹崗子屯后,推土機推出三座清代晚期的棺槨墓。這三座墓在一個墓院內(nèi),原來有墓院墻、門。門設(shè)在墓的東南方向,門旁埋柱,中間有門,三座墓全被破壞,但棺槨的殘片到處可見,1.5厘米厚的松木板透雕云龍紋飾,上面的色澤還很艷麗。墓內(nèi)的隨葬品多達50余件,計有水晶配飾,松石、瑪瑙、翡翠等頭飾,特別是還出土了一枚青金石頂飾,這是清代官員頂戴花翎上的頂飾,應(yīng)為清代四五品官員所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