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娟,王艷,郭珍蘭
中國石油管道壓縮機組維檢修中心
RR公司RB211燃氣發(fā)生器干低排放燃燒技術
侯麗娟,王艷,郭珍蘭
中國石油管道壓縮機組維檢修中心
應燃氣發(fā)生器排放新標準,干低排放燃燒技術亟待發(fā)展,研究了具代表性的RR公司RB211燃氣發(fā)生器干低排放燃燒室的設計原理和結構安排,指出了這項技術發(fā)展的一些關鍵點,為我國研究發(fā)展此項技術提供借鑒意義。
干低排放;燃燒室;燃氣發(fā)生器
近年來,隨著國內環(huán)保立法和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燃氣輪機的污染物排放將越來越受重視,西方國家各燃氣輪機廠商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展開了這方面的研究,發(fā)展了各自的技術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RR、GE、Allison研究了貧油預混串列分級燃燒室、富油-猝熄-貧油燃燒室等低排放燃燒室,NOX排放水平已達到(25-9)x10-6等級。而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為之甚少,干低排放燃燒技術亟待發(fā)展。本文通過針對性深入研究RR公司RB211航改型燃氣輪機的干低排放燃燒室的設計理念,為我國自主研究提供借鑒意義。
根據化學反應公式CH4+2O2+2(3.67)N2=CO2+2H2O+7.52N2,天然氣/空氣充分燃燒的理想配比值為0.067,在這種配比情況下,能夠實現(xiàn)完全充分燃燒,并且不產生其他附帶的雜質,即NOX等,但此時的燃燒溫度卻非常高,而且這種理想的燃燒情況在實際環(huán)境中也很難實現(xiàn)。根據CO和NOX隨燃燒溫度變化值,必須將燃燒溫度控制在一定區(qū)域,才能實現(xiàn)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干低排放技術指無需使用注水或水蒸氣的方法,在不對燃燒穩(wěn)定性產生不利影響的情況下,通過控制天然氣與空氣混合物的燃燒溫度,從而降低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和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UHC)等的排放量。
干低排放技術的重點在于通過研究天然氣與空氣的配比量,混合物在進入燃燒室前預混合,降低燃燒室的火焰溫度,最終達到低碳和低氮排放。利用這種技術同時增加了燃氣輪機的熱功率,延長燃機壽命。
RR自20世紀70年代起,經過十多年的設計實驗,最終發(fā)展了串列分級貧油預混燃燒室用于RB211,見圖1。從傳統(tǒng)航空單環(huán)管型燃燒室變?yōu)榱税ㄓ?個徑向安裝的反向流環(huán)管型燃燒室。這種設計應用于RR燃氣輪機單元體機構上,只需更改HP單元體以及做其他簡單的改動,而對前后單元體及相互安裝面不發(fā)生變化。
圖1.串列分級貧油預混燃燒室
2.1.級燃燒和冷卻
這種兩級串列貧油預混干低排放燃燒室,和傳統(tǒng)燃燒室結構一樣,也設置了旋流器,用于充分混合并穩(wěn)定混合氣體的狀態(tài)。但干低排放用的燃料噴嘴卻比傳統(tǒng)型大的多,包括預混腔室和大量的預混氣體,預混氣體占整個燃燒室氣體流量的50%—60%。一次燃燒室設兩個徑向安裝的旋流器,用于減少混合區(qū)的長度并促進充分混合。一次燃燒形成的火焰流被加速,用于限定一次燃燒區(qū)的長度并阻止二次燃燒的火焰流反流入一次燃燒區(qū)。二次燃燒預混通道環(huán)形包圍一次燃燒室,其間另有一提供內壁冷卻空氣的環(huán)形通道介于兩者之間。二次預混通道的氣流與燃燒室中心線呈一定角度注入腔體,促進與一次燃燒火焰快速完全混合。RR采用了TRANSPLY材料作為內壁冷卻管,這種材料具有很高的換熱系數(shù),從而需要最少量的冷卻空氣。
2.2.料注入
RR公司經過一系列模型試驗,最終確定了一次和二次燃燒預混通道的燃料注入方法。一次預混通道的內外部旋流器各有8個葉片,每兩個葉片之間設有一個燃料棒,每個燃料棒上分別有兩組供油孔,每組孔有6個,向旋流通道供應燃料,形成一個緊湊的混合通道,擴散噴嘴位于其中。燃料分配是否均勻關系到最終能否限定CO和NOX的排放。燃料棒上供油孔設設計能夠滿足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燃料分配均勻。因此二次預混通道同樣采取了32個燃料棒供應的方法。
2.3.化氣動狀態(tài)
天然氣與空氣比的均勻混合,同時需要考慮燃燒室外空氣動力問題,即天然氣在注入瞬間時的狀態(tài)。因此采用的方法是,首先降低氣流進入噴嘴前的速度,然后對其加速,提高燃料均勻分布程度。同時,預混區(qū)非均勻度的減小,能夠極大降低燃燒區(qū)的溫度。
2.4.子控制流量
火炬點火器位于每個燃燒室的頭部,并采取電子技術調節(jié)油氣混合物的燃氣量,而不用通過調節(jié)空氣流量來控制燃燒溫度。
RR RB211串列分級燃燒室采用貧油預混燃燒技術,降低燃燒室火焰溫度,加上合理的構型設計和先進的結構材料,最終能夠完全滿足燃氣輪機降低CO和NOX等的排放,同時增加燃機熱功率,延長了燃機壽命,符合燃氣輪機技術發(fā)展趨勢和市場需求。
[1]李孝堂.燃氣輪機的發(fā)展及中國的困局[J].航空發(fā)動機, 2011(3):1-7.
[2]梁春華.燃氣渦輪發(fā)動機干低排放燃燒室的研制及發(fā)展[J].航空發(fā)動機,2001,(4):47-50.
[3]周君輝,王力軍.燃燒室貧油多旋流預混合預蒸發(fā)特性數(shù)值研究[J].航空發(fā)動機,2011,37(1):20-23.
[4]Jeff D Willis,Ian J Toon,Tom Schweiger,etc.International Gas Turbine and Aeroengine Congress and Exposition[C].Cincinnati, Ohio:ASME,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