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翼, 李光耀
(上海電機系統(tǒng)節(jié)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 200063)
由于永磁材料的固有特性,永磁交流伺服電機有響應快、功率密度大、效率高、運行平穩(wěn)等特點,在半導體加工、數(shù)控機床等行業(yè)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中小容量高精度、高性能的傳動領域,永磁同步伺服電機更是占據(jù)了絕大部分市場[1]。
在設計永磁伺服電機(Permanent Magnet Servo Motor,PMSM)時,通過正確地選擇參數(shù),使電機有較高的繞組系數(shù)、較低的齒槽轉矩和轉矩波動、較高的效率等。與整數(shù)槽相比,分數(shù)槽PMSM由于其極數(shù)和槽數(shù)很接近,繞組分布遠不是正弦的,定子磁勢包含豐富的諧波,從而產(chǎn)生較明顯的動態(tài)轉矩波動和轉子渦流損耗等問題。目前國內外對分數(shù)槽集中繞組的PMSM研究的文獻較多,這些文獻通過解析法與有限元方法結合,建立了該類電機的理論和數(shù)學模型,并通過相應試驗進行驗證。但研究成果僅局限于幾種固定極數(shù)/槽數(shù)配合的研究,沒有對同一個電機在同樣的設計條件下,使用不同極槽配合的設計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對齒槽轉矩、反電動勢波形等影響PMSM輸出性能的一些關鍵性指標沒有進行明確的指導性定量分析[2-3]。
以一臺額定功率4 kW、額定轉速2000 r/min的高性能PMSM設計為例,在完全相同的外形尺寸要求下,分析了10極12槽和8極12槽結構,給出了不同的設計方案;基于有限元模型進行了相關參數(shù)的仿真計算,并分析了分數(shù)槽集中繞組PMSM的結構和性能特點,通過對比分析,提出了適用的結構型式,為該類高性能PMSM的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依據(jù),并為下一步試驗樣機的開發(fā)提供參考。
PMSM的技術要求如表1所示。根據(jù)指標要求,選用了10極12槽和8極12槽兩種極槽配合。
表1PMSM主要技術要求
在極對數(shù)選擇的允許范圍內,8極轉子其基速旋轉頻率為133.33 Hz,最高速旋轉頻率為200 Hz;10極轉子其基速旋轉頻率為166.66 Hz,最高速旋轉頻率為250 Hz。兩者比較,則8極電機的定子會有較小的定子鐵耗,且驅動控制器的載波頻率及相關損耗也會小一些。
對于同一個極槽組合,連接為雙層繞組時電勢的分布效應比連接為單層繞組要大些,繞組的分布系數(shù)較低,總的繞組系數(shù)也較低。但是對于正弦波驅動的PMSM,由于希望反電勢波形趨近于正弦一些,而且對于諧波引起的振動和噪聲也有苛刻的要求,故宜采用雙層繞組的分布效應,削弱一些低次諧波。
單層繞組比雙層繞組有較大的電感。這對高速電機運行是不利的,而且與雙層集中繞組相比,單層繞組的端部伸出約大一倍,總用銅量有所增加,端部漏抗也會稍大。綜上所述,兩種極槽配合都采用了雙層集中繞組形式[4]。對于10極12槽和8極12槽而言,其繞組系數(shù)分別為0.933和0.866。
齒槽轉矩是永磁電機的固有現(xiàn)象。其永磁轉子有一種沿著某一特定方向與定子對齊的趨勢,由此趨勢會產(chǎn)生一種振蕩轉矩,也稱作定位轉矩。其產(chǎn)生來自于轉子永磁體與定子齒之間的切向力,是轉子永磁體與定子齒槽相互作用的結果。
分析表明,永磁同步電機的基波齒槽轉矩次數(shù)為電機定子槽數(shù)和極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在PMSM的應用場合中,齒槽轉矩常常成為引起振動、噪聲和提高控制精度困難的基本原因。在變速驅動中,當轉矩頻率與定子或轉子的機械共振頻率一致時,齒槽轉矩產(chǎn)生的振動和噪聲將被放大。齒槽轉矩的存在同樣影響了電機在速度控制系統(tǒng)中的低速性能和在位置控制系統(tǒng)中的高精度定位[5]。
采用分數(shù)槽正好能有效增大齒槽轉矩的基波次數(shù),削弱齒槽轉矩的幅值,對于10極12槽和8極12槽而言,其齒槽轉矩的基波次數(shù)分別為60和24。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果,在規(guī)定的外形尺寸內對PMSM的電磁方案進行了有限元仿真。有限元分析計算是模擬電機的瞬態(tài)運動過程,可較為準確地計算電壓波形、電流波形、轉矩狀態(tài)、損耗等。本文采用單元電機模型,利用周期性邊界條件簡化計算模型。建立一個單元電機下2D電磁場仿真模型如圖1、圖2所示。
圖1 10極12槽單元電機模型
圖2 8極12槽單元電機模型
由圖3可知10極12槽氣隙磁密波形中含有較多“尖峰”和“凹谷”,與其含有豐富的分數(shù)次諧波有較大關系(每極每相槽數(shù)=2/5),3、5、7、11、13等高次諧波也占了較大比例。圖4為8極12槽氣隙磁密波形,氣隙磁密波形明顯光滑許多,諧波含量也比圖3要少。這與其不含有分數(shù)次諧波有較大關系(每極每相槽數(shù)=1/2)。
圖3 10極12槽空載氣隙磁密
圖4 8極12槽空載氣隙磁密
優(yōu)化永磁體的極弧系數(shù)和偏心距,使永磁伺服電機的空載反電動勢趨近正弦,能顯著減少電動勢的諧波含量,并能有效降低轉矩脈動。在一個周期內,對兩種方案的PMSM的空載反電動勢進行了計算,三相空載相反電動勢如圖5、圖6所示。經(jīng)對波形的傅里葉分解,圖5和圖6的正弦波形畸變率分別只有2.22%和1.49%。由此可知,電機采用雙層繞組確實有效削弱了高次諧波,使電動勢波形明顯趨近于正弦。
圖5 10極12槽空載反電動勢波形圖
圖6 8極12槽空載反電動勢波形圖
圖7、圖8為空載磁場云圖,可知電機定、轉子鐵心內磁密都在正常范圍內,只有在齒頂拐角處,磁密最高達到了2.1 T以上,其中齒中部和軛部都在硅鋼片飽和拐點以下,且遠未飽和。當伺服電機運行于高速狀態(tài)時,盡管運轉頻率會有較大提升,但由于磁密幅值還未到飽和工作點,保證了定子鐵心損耗不會過大;在齒頂部部分位置有較大磁密值出現(xiàn),也保證了材料得到充分利用,并使永磁體的漏磁大大減少。
圖7 10極12槽空載磁場云圖
圖8 8極12槽空載磁場云圖
對兩方案的齒槽轉矩進行仿真計算,如圖9、圖10所示。由此可以計算出10極12槽一個齒槽轉矩周期剛好占據(jù)6°,8極12槽一個齒槽轉矩周期剛好占據(jù)15°,這正好驗證了前文對齒槽轉矩周期的理論分析。
圖9 10極12槽齒槽轉矩波形圖
圖10 8極12槽齒槽轉矩波形圖
經(jīng)計算,10極12槽齒槽轉矩峰值僅占額定負載轉矩的2.4%,8極12槽齒槽轉矩峰值占額定負載轉矩的3.2%,這表明在永磁體形狀優(yōu)化和偏心設計的情況下,不僅使空載反電動勢波形得到優(yōu)化,而且使齒槽轉矩幅值得到明顯降低。盡管8極12槽的齒槽轉矩次數(shù)比10極12槽要小很多(24<60),理論分析其幅值應該也略大,但通過極弧系數(shù)、定子槽口等一系列參數(shù)的優(yōu)化設計,使兩者的齒槽轉矩差值不會很大,而齒槽轉矩的優(yōu)化將使電機在負載運行時,轉矩脈動明顯減小,運行平穩(wěn)。
接入外電路后,給電機的輸入源設置功角,并將負載設定為額定負載轉矩,對電機的額定輸出進行了仿真計算。兩者的電流有效值接近,且波形接近正弦,證明方案中對反電動勢的波形優(yōu)化設計起到了良好作用,使伺服電機運轉平穩(wěn)無脈動,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10極12槽三相電流
圖12 8極12槽三相電流
從輸出轉矩波形中可以計算出,此時兩者的轉矩脈動率分別只有3.5%和4.3%,也從側面驗證了電流的正弦性較高。電機在額定狀態(tài)下,具有良好的輸出轉矩特性,如圖13、圖14所示。
圖13 10極12槽輸出電磁轉矩圖
圖14 8極12槽輸出電磁轉矩圖
當伺服電機運行在3 000 r/min時,8極和10極電機定子頻率分別為200 Hz和250 Hz。按照電機設計理論,定子鐵耗可由式(1)估算:
式中:CFB——考慮沖片沖制、疊壓等因素影響時
的損耗修正系數(shù);
K0——定子鐵心磁通密度B0和頻率為f0時
的單位質量損耗;
B、f——電機運行時定子鐵心實際的磁通密度、頻率;
GFB——鐵心質量。
從式(1)可看出定子鐵心中交變頻率和運行磁密的增高,將帶來鐵心損耗大幅增加;為了減小損耗,定子鐵心齒部和軛部的磁密值應在兼顧材料利用率下盡量取低[6-7]。
圖15、圖16為高速運轉時磁場云圖。
由于10極方案頻率明顯高于8極,因此在設計中就應考慮兩方案磁密的取值水平應該有一定差異。從圖中可以看出,磁場云圖顯示鐵心沖片是在正常工作區(qū)域內,不會使PMSM的鐵心損耗過大。
圖15 10極12槽高速磁場云圖
圖16 8極12高速磁場云圖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和電磁場仿真,對于高性能永磁伺服電機的2種極槽配合方案設計做出了相關計算。根據(jù)分析和計算情況,作出的比較表如表2所示。
表2PMSM性能參數(shù)比較
由表1數(shù)據(jù)比較可知:
(1)兩者的設計方案基本都滿足了指標要求。在空載反電動勢、額定電流、負載和高速區(qū)磁密,以及齒槽轉矩等性能指標上,差異不大。由于永磁伺服電機的損耗主要由定子銅耗和鐵心損耗構成,因此方案的額定點效率也基本接近。這說明在優(yōu)化參數(shù)設計的情況下,兩種槽配合都能滿足性能指標的要求。其線圈線徑、沖片槽形、極弧系數(shù)、鐵心長度等數(shù)據(jù)的設計需要根據(jù)極數(shù)的不同來優(yōu)化確定。
(2)兩方案的主要差別是極數(shù)不同,由此帶來驅動器輸出頻率的不同以及齒槽轉矩影響不同。具體方案的選擇需要與所配驅動控制器部分溝通,同時需要兼顧考慮定子鐵心現(xiàn)有沖片模具和繞線模具的情況來最終決定,在滿足性能的情況下,降低生產(chǎn)制造成本,以獲得最佳性價比。
(3)限于篇幅,本文只對基速點和最高轉速點進行了計算,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根據(jù)極槽配合的方案,對整個調速區(qū)進行計算,考察在伺服電機0~100%轉速內的運行機械特性,以及對應的電流、效率等指標,并充分考慮永磁體在過載和大電流運行下的退磁情況,保障PMSM的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為下一步試驗樣機的方案選擇和開發(fā)制造提供充分依據(jù)。
[1]郭慶鼎.現(xiàn)代永磁電動機交流伺服系統(tǒng)[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2]譚建成.三相無刷直流電動機分數(shù)槽集中繞組槽極數(shù)組合規(guī)律的研究[J].微電機,2008,41(1):52-55.
[3]莫會成.分數(shù)槽繞組與永磁無刷電動機[J].微電機,2007,40(11):39-42.
[4]陳益廣,潘玉玲,賀鑫.永磁同步電機分數(shù)槽集中繞組磁動勢[J].電工技術學報,2010,25(10):30-36.
[5]譚建成.無刷直流電動機分數(shù)槽集中繞組槽極數(shù)組合選擇與應用[J].微電機,2008,41(2):74-79.
[6]江善林.高速永磁同步電機的損耗分析與溫度場計算[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
[7]潘玉玲.分數(shù)槽集中繞組永磁同步電機電樞反應對永磁體影響分析[D].天津:天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