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經(jīng)偉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通過閱讀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在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文章進行詳細地分析,通過讓學生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來體會文章的情感和內(nèi)涵,這種閱讀方法使學生缺乏了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在新課改進行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要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體會到作者的觀點,能從多角度、多方面對文章進行切入理解,對文章進行總體把握和細節(jié)分析,體會作者寫作的意圖。
一、整體把握作品價值,多角度尋找閱讀教學最佳切入點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對文章進行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才能準確地找到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根據(jù)文章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交流方式進行選擇,找到閱讀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具體說來,選擇閱讀教學切入點有以下主要方法。
(一)重難點切入法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有重點和難點部分,在教學中,只要讓學生掌握和理解和重難點,教師的教學任務就基本完成了。例如,在教學《寡人之于國也》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師需要通過介紹孟子當時所處的時代和他主張的治國思想。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討論探究題:最后惠王對孟子的建議是采取了否定的態(tài)度,還是采納了孟子的建議?這個問題在學生的積極討論下獲得了答案:惠王不可能采納孟子的建議。這是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戰(zhàn)亂時代,而孟子提出的建議需要以和平時代為基礎。由于惠王對戰(zhàn)爭和稱霸感興趣,他的目的是通過戰(zhàn)爭獲得更多的權利和領土,和孟子的建議恰恰相反。學生清楚了惠王的真正意圖和孟子建議需要建立的條件之后,就掌握了這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目標。
(二)情境切入法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蘊含了特定的情境,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教師要從情境創(chuàng)設出發(fā),使語文閱讀課堂充滿新的活力,讓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美的情感,使他們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情操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升華,閱讀能力不斷提高。
(三)文眼切入法
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概括內(nèi)容和點明感情的關鍵詞句。在閱讀教學中,找到文章的文眼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富有詩情畫意的優(yōu)美散文,作者通過對景色的描寫,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體會到了在月光中荷葉的美和荷塘上的優(yōu)美景色。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寫景是為了抒情,此文自然也不例外。那么,作者著力描寫荷塘和月色,是為了抒發(fā)一種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可以從“文眼”入手,解決這一問題。這樣,我們就從文眼切入,理清了作者的情緒脈動,與作者實現(xiàn)了情感共鳴。
(四)類比切入法
類別切入法是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開始,向具有某種相似性的新課遷移。讓學生運用以前學到和掌握的經(jīng)驗和知識來促使新知識的消化和吸收。例如,我在《拿來主義》一文時的總結階段向?qū)W生提出了拿來主義與保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這一問題,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討論加深了他們對拿來主義的深刻理解,拿來主義不是單純地拿來別人的成就和建議,拿來主義與改革開放戰(zhàn)略一脈相承,和自主創(chuàng)新是相輔相成的,拿來的目的是在更高起點上實現(xiàn)更好的創(chuàng)新;有了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才能更好地拿來、更多地拿來。這樣就較好地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并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
二、尊重閱讀規(guī)律,探索整體把握作品的基本方法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閱讀規(guī)律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規(guī)律,促使他們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一般閱讀規(guī)律主要有以下三條:一是漸進規(guī)律。學生在進行閱讀時,通過閱讀活動對文章有初步的感知和認識,然后進行分析和體會來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從而促使學生的想象力不斷發(fā)展,有想表達的強烈欲望;二是構建規(guī)律,在閱讀過程中,新的閱讀認知結構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構建形成,取代了舊的認知結構;三是體驗規(guī)律,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通過文本和作者進行交流,通過交流能使學生了解到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在想象力和情感體驗的雙重能力發(fā)展下,來對文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化繁為簡
學生對高中語文課文進行閱讀時,可以從不同的切入點進行閱讀。但是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需要設定一些能促使學生從整體上來把握和理解文章的問題。如果問題設計的太小,針對文章中的某一個細節(jié)進行提問,學生就會失去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這樣就會把一篇文章分解成一個個零散的部分,不利于閱讀重點和難點的體現(xiàn)。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通過思考問題能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這些問題具體來說要以點帶面,化繁為簡。
(二)品味感悟
在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蘊含在字里行間,要對作者的情感進行體會和感悟,就需要學生通過深入閱讀來體會,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當中,體會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變化,從中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例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運用樸實的語言向?qū)W生展現(xiàn)了濟南冬天的美,讓學生通過深入閱讀,體會到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特殊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fā)生了共鳴。學生通過感悟作者的情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探究,能更深入地走進文章,從中獲得新的體會和感悟,提高語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總之,通過多角度切入來實現(xiàn)對文章的總體把握,為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根據(jù)文章的文體來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使他們能通過科學的閱讀方法使閱讀能力有效提高,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