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喜英
摘要:本文從解讀語文新課標關于個性化閱讀有關論述著手,分析個性化閱讀的基本內涵,引出個性化閱讀必須把準文本與感知的關系,實現文本與生活的統(tǒng)一;把準務實與存異的關系,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把準自主與點撥的關系,實現閱讀實踐與有效指導的統(tǒng)一。意在糾正教學實踐中,因片面理解個性化閱讀而引起的偏差。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 文本與感知 務實與存異 自主與點撥 統(tǒng)一
認真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我們會發(fā)現個性化閱讀包含以下的內涵:
1.“認真鉆研文本”——要立足于文本。
2.“加深理解與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聯系生活實際,關注人文精神的領悟。
3.“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fā)揮”——教師不能包辦,要立足文本有效點撥。
由此,教學實踐中,把握好“三個關系”,實現“三個統(tǒng)一”,才能使個性化閱讀取得預期效果。
一、把準文本與感知的關系,實現文本與生活的統(tǒng)一
作者、文本、讀者是構成閱讀交流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作者是發(fā)出交際信息的源頭,讀者是接收和處理交際信息的另一源,而文本是交際信息的載體,不僅承載著人、事、景、物等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志,充當作者與讀者的媒價。一個完整的閱讀教學活動,必須先完成作者—文本—教師的交流(既備教材的過程),再完成教師文本學生的互動交流(既課堂教學過程)。在這兩個交流過程中,文本都成為溝通信息的橋梁。因而,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立足文本,以文本為本。當然,絕不是“盡信書”,也不等于文本是唯一的材料,其實質是立足文本而不宥于文本。
不宥于文本,這就得善于聯系學生的感知實際——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結構,拓展文本內容,聯系學生直接、間接經驗,走入生活空間。要引導學生由文本的小范圍走向社會的大環(huán)境,由有限的文本空間走向無限的語文實踐天地,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加廣博而富有內涵。
善于聯系不是信馬由韁、天馬行空,必須根植文本,尋求文本與生活的契合點進行聯系。例如,學習《小露珠》時,課前布置學生觀察露珠,上課時準備了帶露珠的芋葉。學習《望月》時,讓學生分專題去廣泛搜集、積累古詩,舉行有關月亮的古詩朗誦會;學習《霍金》時,可引導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小故事、人物簡介、工作情況等。通過與學生生活直接或間接經驗的聯系,生成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使學生更易于轉換角色,進入文本世界,真切體驗文本形象及語言情感。
二、把準務實與存異的關系,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
(一)務實——“工具性”的基本要求
個性化閱讀不是空中樓閣,要具備一定的語文基本素養(yǎng)、掌握一定的語言形式才能進行。因為文本以文字的形式來提供信息,文字要達到提供信息的目的,必須使文字語言化。這就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文字認讀識別的問題;二是如何使文字語言化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又可以歸結為語言形式問題:小到標點、字詞,大到語段、篇章、謀篇布局等。語言形式豐富多樣,有概括的表達,也有細節(jié)的描寫;有情感的直接抒發(fā),也有曲折的表述;有按順序娓娓道來,也有倒敘插敘的峰回路轉……即使是同一主題,言語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如同是表達偉大的母愛,《麻雀》一文是盡情地渲染老麻雀奮不顧身拯救小麻雀,《荔枝》一文,則是惟妙惟肖地描寫母親對荔枝喜愛卻又舍不得吃的細節(jié),《秋天的懷念》則在敘寫“我”下肢癱瘓后重病的母親對我的照顧,同時深刻抒發(fā)“我”心靈的感受。
(二)存異――“人文性”的必然結果
“異”指的是學生獨特的個體感受、體驗和理解。漢語言的魅力是世上少有的,它豐富的人文內涵是通過具有獨特的模糊性、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文字和語言形式表述,加上讀者的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而凸現出來。正是文本語言存在獨特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個性化閱讀所要尋求的“異”。如《跳水》一文,課文的主旨在于說明在危急時刻,要冷靜,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學生卻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教學《跳水》一課時,教師提出“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么”時,一位學生回答:作者想告訴人們越是平安的時候越是要保持警惕,防止事故的發(fā)生。教師問她依據是什么,她說課文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在“風平浪靜”時發(fā)生的。顯然,這位學生把安全教育的體驗遷移到對《跳水》文本意義的理解。這理解雖然有偏差,但也不是錯誤的。所以老師弄清她的想法后,肯定了她的獨特感受,然后繼續(xù)引導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
三、把準自主與點撥的關系,實現閱讀實踐與有效指導的統(tǒng)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啟迪我們,閱讀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更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所謂學會學習的人,實際上就是擁有自學能力的人。從這點上看,學生的自主閱讀就顯得非常重要。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雖然主張“自在而為”,讓學生盡可能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的匯報形式,但它卻區(qū)別于學生盲目的“自由活動”。在展開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一直是他們合作學習的伙伴,是引領他們深入學習的向導。因而適度點撥顯得非常有必要。
教師要在知能契合點上點撥?!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魚”即語文知識;“漁”即語文能力。教師就要抓準知識點,轉化能力點,讓學生在知能契合點多停留,多賞析。比如《動物過冬》這篇課文,教師就可以課題追問的形式羅列出多個知識點,讓學生以圖表、文摘等方式進行小組學習,再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匯報。匯報時,學生可當小老師(對課文知識進行一個梳理)、小演員(扮小燕子過冬)、小博士(講講冬眠的其他趣聞),使學生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要在情趣激發(fā)點上點撥。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原驅動力,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喚起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造出最佳的情趣激發(fā)點,讓學生敞開心扉,盡情又盡興?!队螆@不值》詩中,“春色滿園”是詩人有意虛化了的意境,是學生閱讀的盲點,容易使學生產生尋之無痕,品之無味的乏倦感,而通過圖畫與音響,就可以激發(fā)與調動學生的情趣,由虛探實,就此及彼,使學生心中有暖暖的春意,眼前有濃濃的春景。
總之,只有把準以上“三個關系”,實現“三個統(tǒng)一”,才能比較全面地實現個性化閱讀目標。當然,它不是都要表現在某一節(jié)課中,而是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只有如此,教學實踐中才不會出現偏差。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