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13時整,法國巴黎德魯昂飯店,龔古爾文學(xué)獎評委會主席貝爾納·比沃宣布:在第5輪投票中,法國作家莉迪·薩爾維爾(Lydie Salvayre)的《不要哭泣》(Pas pleurer)以5∶4票的得票數(shù),擊敗阿爾及利亞作家卡邁勒·達烏德(Kamel Daoud)的《重審默爾索》(Meursault: contre-enquête),榮獲2014年度龔古爾文學(xué)獎。
薩爾維爾抵達德魯昂飯店的時候,全體評委對其報以掌聲。薩爾維爾沒有掩飾自己的激動,眼里閃爍著淚花:“這是高興的眼淚,我們很多人都哭了。”她說,作品進入決賽以來的這些日子里,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斑@些天,我一直在盼望。然后,不再盼望。就這樣,盼望,不再盼望。真的撞上你了,那就是無限的快樂……我找不到適當?shù)脑~來表達……是的,我非常激動。”
生于1948年的莉迪·薩爾維爾真名為莉迪·阿霍納,西班牙裔法國女作家,圖盧茲人。其父是安達盧西亞人,其母是加泰羅尼西亞人,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前流亡至法國南方的上加龍省朗格多克的一個村子里居住至今。
莉迪·薩爾維爾在圖盧茲附近的西班牙難民營里度過了童年。高中畢業(yè)后,薩爾維爾進入圖盧茲大學(xué),獲現(xiàn)代文學(xué)學(xué)士學(xué)位,又于1969年學(xué)醫(yī),后來獲得醫(yī)學(xué)文憑。70年代末,薩爾維爾開始寫作,作品多為劇本,80年代初在艾克斯—普羅旺斯、馬賽的文學(xué)雜志上發(fā)表作品。1990年,薩爾維爾發(fā)表處女作小說《聲明》,獲當年的赫爾墨斯處女作小說獎。1997年,她的第4部作品《幽靈圈子》出版,引起關(guān)注,摘得當年的“十一月獎”,作品被法國《讀書》雜志評為“年度最佳圖書”。2009年出版的《B.W.》,是一部以維爾提卡(Verticales)出版社創(chuàng)辦人貝爾納·瓦萊(Bernard Wallet)為對象的書籍,獲得弗朗索瓦·比耶杜獎。薩爾維爾的多部作品經(jīng)過改編后被搬上舞臺。到目前為止,薩爾維爾出版有20多部長篇小說、10多部劇本,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
《不要哭泣》是一部講述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小說。1936年,作者的母親蒙澤15歲,住在上加泰羅尼西亞的一個村子里。當時,西班牙國內(nèi)劍拔弩張,蒙澤與身為無政府主義者的哥哥約瑟夫逃往巴塞羅那。在那里,蒙澤與來自歐洲各地的革命者會合,接觸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共和派陣營。蒙澤瘋狂愛上了帥氣的法國人安德烈,生下了莉迪的姐姐。為了掩飾錯誤,她倉促間嫁給了迭戈。作者通過母親、舅舅的悲慘經(jīng)歷,講述了充滿仇恨的致命沖突。
這部作品的特色,是薩爾維爾將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1888—1948)滿含恐懼的文字與蒙澤的敘述交織在一起,把他們對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看法聯(lián)系起來。1936年7月,貝爾納諾斯在西地中海馬略卡島住下來才兩年,內(nèi)戰(zhàn)就爆發(fā)了。在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的最初3個月,貝爾納諾斯支持佛朗哥運動。但是,在馬略卡島的帕爾馬城,貝爾納諾斯目睹了佛朗哥軍隊的野蠻暴行和大搜捕,對此感到非常厭惡、恐懼。同時,由于教會勾結(jié)軍人、同意軍人實施鎮(zhèn)壓,并為之辯解,貝爾納諾斯深感憤慨。其實,作為狂熱的天主教徒、君主主義者,貝爾納諾斯此前甚至還娶了圣女貞德的一位兄弟的后代,他的兒子則曾經(jīng)穿過佛朗哥時的法西斯政黨“法朗日黨”的藍色制服。可以說,沒有任何因素促使貝爾納諾斯去支持“人民陣線”(左翼)、共產(chǎn)黨、共和派。但貝爾納諾斯背離了自己的陣營,于1937年1月寫下了揭露佛朗哥主義者野蠻行徑的檄文《月光下的大墳場》,刊登在多明我會的雜志上,朋友們因此稱貝爾納諾斯為危險的無政府主義者,佛朗哥也懸賞捉拿他。因此,薩爾維爾的《不要哭泣》可以說是對貝爾納諾斯的一種紀念。
在作品中,薩爾維爾大膽提問:為什么那些資產(chǎn)階級民主國家面對西班牙國內(nèi)的相互殺戮會保持沉默?為什么身為君主主義者和天主教徒的作家貝爾納諾斯目睹無辜者在帕爾馬城被殺戮后會大聲疾呼?
作品的另一個層次是蒙澤對西班牙極端自由主義的回憶。蒙澤在流亡期間“發(fā)明”了一種夾雜著西班牙語和法語的、充滿詩意的語言,稱作“法西語”。薩爾維爾的母親在晚年用這種語言給她講述1936年時發(fā)生在西班牙的極端自由主義革命。母親講述起新思想如何攪動了西班牙的鄉(xiāng)下:在加泰羅尼西亞的許多村子,天主教教會依然控制著人們的生計,但年輕人卻開始閱讀蒲魯東、馬克思、巴枯寧的著作,膽大的年輕人則夢想著“取消貨幣,土地收歸集體,共享面包”。當時的蒙澤屬于佛朗哥時期天主教會所說的“很壞的窮人”之列。在《不要哭泣》一書中,作者薩爾維爾把對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這兩種看法連接起來:“母親的美好夏日,貝爾納諾斯的凄涼年份:同一經(jīng)歷的兩個場景?!币虼?,《不要哭泣》是一部獻給作者的母親與父親、獻給那一代人的作品。
《不要哭泣》也是作者在向自己的根表達敬意。薩爾維爾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我的來源的書。我和西班牙已經(jīng)沒有聯(lián)系。我的父親和待在那里的家人已經(jīng)斷絕了聯(lián)系。但西班牙一直在我心里?!彼_爾維爾的母語是西班牙的古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方言,但她一直非常喜歡法語。從最初在文學(xué)雜志上發(fā)表一些短小的文章,到處女作小說問世,再到榮獲龔古爾獎,作者一路走來,是學(xué)習(xí)和使用法語的漫長歷程。
《不要哭泣》中,薩爾維爾對貝爾納諾斯的《月光下的大墳場》展開思考,把事件拆解開來,再以取材于自己家庭經(jīng)歷的線索予以重新組織,把1936年的巴塞羅那的無政府主義的夏天描述成了某種延長號。這部小說的獨特之處,就在于把普遍性與個體性糅合在一起。前者是西班牙國內(nèi)相互殘殺時柏林、莫斯科、巴黎、羅馬教廷、墨索里尼控制下的羅馬正在策劃的事情,后者是薩爾維爾母親的經(jīng)歷。
貝爾納諾斯在《月光下的大墳場》中為血腥屠殺提供的證據(jù),尤其是貝爾納諾斯在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獨立精神,極大地震動了薩爾維爾。那些證據(jù)融入《不要哭泣》一書中,使得作品具有了自傳的特征。此外,這一故事也受到了作者母親生活的大部分素材的啟發(fā)。事實上,作者的母親在晚年保留了幸福的回憶,她不恨任何人,只記得一生中的一些重要時刻,其他的則被淡忘。作者的父母向她說起佛朗哥時期的西班牙時,她不愿意聽。她只希望做個普通的法國孩子,希望父母僅僅是個平凡人,希望父母說法語不帶有口音,因為法語不流利是沒有融入法國社會的外國人的形象、是丟臉的行為。很久之后,薩爾維爾才接受自己是政治難民,父母法語說得不好的事實。這些內(nèi)容讀來同樣有自傳的意味。
這部作品前面數(shù)頁有很多詞匯是蒙澤的“法西語”詞匯,一些法語表達生硬,甚至是杜撰的。薩爾維爾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非西班牙語的讀者能夠基本讀懂那些具有法語、西班牙語共同詞源的所有優(yōu)雅的內(nèi)容”。貝爾納·比沃認為:“當然,西班牙語有時太多,我為此覺得有一點遺憾?!钡拇_,在投票時,贊成薩爾維爾獲獎的評委一直在努力說服其他評委,作品中的那些西班牙語詞匯并不會讓讀者讀不下去。蒙澤的詞匯中還有一些臟話,這在西班牙各個社會階層、各個街區(qū)都能聽到,而與此不同的是,法語中的臟話多出現(xiàn)在郊區(qū),出自年輕人之口。這種詞匯與語法的混雜,除了產(chǎn)生風(fēng)趣效果,還表現(xiàn)出母女之間的代溝沖突、階級沖突、有文化的人與沒文化的人之間的沖突。
書名來自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七個女人》(2013)。兩年前,薩爾維爾正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接觸到了20世紀俄羅斯最杰出的女詩人瑪琳娜·茨維塔耶娃(1892—1941)的一封信。信中,茨維塔耶娃表達埋怨和描述了種種不幸之后,卻突然不再埋怨,轉(zhuǎn)而寫道:“不要哭泣?!庇谑牵_爾維爾就想,在艱難時刻,避免把自己打扮成靠眼淚打動人的受害者,這正是自己的母親的性格。
貝爾納·比沃談到薩爾維爾獲獎時說:“她獲獎,不是因為她是女性,而是因為她有才華。她早就該拿獎了。”“我們所獎賞的,是文學(xué)質(zhì)量很高的一部小說、文筆很獨特的一部書?!?/p>
身為加泰羅尼西亞裔的法國總理曼紐埃爾·瓦爾斯在推特上表示了贊賞:“莉迪·薩爾維爾用生動的文筆,講述了自己的歷史和其他許多人的歷史。很好!”圖盧茲所在的南部—比利牛斯大區(qū)的主席馬爾丹·馬爾維認為,薩爾維爾“懂得用自己特有的音樂性再現(xiàn)法語文化與西班牙語文化的相互交織,而這種相互交織是我們大區(qū)的眾多財富的一部分”。圖盧茲市的市長讓—盧克·穆當克也贊賞薩爾維爾所取得的成就。他說,薩爾維爾與同一天獲得勒諾多隨筆獎的作家克里斯蒂昂·奧蒂埃,是2014年“繼讓·蒂羅爾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xué))獎之后,圖盧茲非常出眾的方方面面的兩個新證據(jù)”。文化界的多位朋友,也對薩爾維爾及其作品做了高度的評價。
在大獎揭曉前,懸念吊足了輿論界的胃口。許多人猜測,在進入第4輪評選的4位作家中,法國作家大衛(wèi)·芬基諾斯(David Foenkinos)的《夏洛特》或阿爾及利亞作家卡邁勒·達烏德的《重審默爾索》將會獲獎。
從主題類型層面看,進入第4輪投票的4部作品都涉及“二戰(zhàn)”的開端和發(fā)動。芬基諾斯的《夏洛特》,是獻給年輕的德國猶太藝術(shù)家夏洛特·薩洛蒙的頌歌。納粹掌權(quán)后,夏洛特被排擠出德國社會,在流亡期間,夏洛特開始繪畫。1943年,由于自己的醫(yī)生告密,她與丈夫被流放到了集中營,同年,懷有身孕的夏洛特·薩洛蒙被處決,年僅26歲。這部作品被評為“各大書店喜歡的書籍”,進入評獎季以來第3暢銷的書籍,已經(jīng)賣出5.6萬本。龔古爾獎公布前幾小時,網(wǎng)上對芬基諾斯極為推崇?!顿M加羅報》網(wǎng)站的讀者調(diào)查顯示,36%的網(wǎng)民支持芬基諾斯獲獎。芬基諾斯雖然最終與龔古爾獎失之交臂,卻在龔古爾獎揭曉的同一天獲得了2014年度的勒諾多獎。
達烏德的《重審默爾索》,從被默爾索殺死的阿拉伯人的角度出發(fā),提出要重讀存在主義作家阿爾貝·加繆的成名作《局外人》。在《局外人》中,默爾索因為殺害書中一位不具名的阿拉伯人而被判死刑。62年后,達烏德在小說中從殖民的角度提出,要重讀加繆的這部作品,并且給這位幽靈般的阿拉伯人取名為“穆薩”,還介紹了他的身份、家庭,讓虛構(gòu)與真實不斷交織在一起。龔古爾獎評委皮埃爾·阿蘇林談到最后一輪投票時說:“評委會內(nèi)部贊同達烏德獲獎的,比如我,也都對最后是薩爾維爾獲獎感到欣喜?!边_烏德未能獲獎,實在可惜。
女作家波利娜·德雷福斯的《在發(fā)生的事》講述的是:貴族出生、結(jié)婚后進入中產(chǎn)階層的娜塔莉·德·索倫特偶然發(fā)現(xiàn)自己是私生女,是猶太人。不諳政治的美女索倫特漸漸意識到納粹的恐怖,陷入了吸毒的歧途,以便在猶太民族遭受暴行之后還能活下去。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也是在“二戰(zhàn)”的背景下展開。
龔古爾獎是法國最重要的文學(xué)獎,獲得龔古爾獎被視為對作家的最高獎勵。盡管獎金只是一張面額10歐元的象征性支票,該獎卻極具市場號召力。作品一旦獲得龔古爾獎,就會裹上“紅色書腰”,平均銷量達到40萬冊,還能帶動獲獎作品的翻譯,獲獎作家的生活會得到極大改善。
皮埃爾·勒梅特爾的獲獎作品《天上再見》,在2013年獲得龔古爾獎之前只印刷了3萬冊。從獲得去年度龔古爾獎至今,《天上再見》已經(jīng)加印21次,售出62萬冊,且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
《不要哭泣》由瑟伊出版社于2014年8月底出版,在大獎揭曉前的約70天時間里,其銷量為2.2萬冊,在法國《圖書周刊》的排行榜上位居第37位。而且,在獲獎之前,這部作品已經(jīng)翻譯成了英文和西班牙文。瑟伊出版社的總經(jīng)理奧利維埃·貝圖爾內(nèi)非常希望《不要哭泣》能賣出45萬冊。這一數(shù)字,并非此前的所有龔古爾獎獲獎作品都達到了。他說,要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加印25萬冊。
(譚成春:南京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法語系,郵編: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