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盂興
[摘 要]原地推鉛球是我省體育高考項目之一,根據(jù)多年教學訓練經(jīng)驗和歷年考場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失分較多,成績不太理想。
多數(shù)教練員、考生專注于對技術要領的教授和學習,忽略了對鉛球運行軌跡和用力三維方向的全面認識。而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較好的三維空間認知能力,如在理論和訓練課中引入推鉛球用力的三維方向,訓練就能有的放矢,學生將有限的力量使用在正確的方向和軌跡上,發(fā)力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高效,從而大幅提高原地推鉛球的成績。
[關鍵詞]高考;推鉛球;用力;三維;方向
一、原地推鉛球用力的三維方向
如圖1(左、右腳著地點和鉛球投影點的平面圖):以右手推鉛球為例,圖中箭頭為投擲方向,1、2分別為左、右腳,3為推球者所持鉛球投影點。圖中左右腳與鉛球投影點連接,形成穩(wěn)固的三角形。
如圖2(鉛球場地和三維坐標側(cè)視圖):以運動員直立,面向落地區(qū)出手方向時的髖關節(jié)中心點建立三維坐標原點O,鉛球水平出手方向為X軸,垂直于地平面為Y軸,垂直于XY平面為Z軸。鉛球運行軌跡分別投影于XY平面(如圖3)和XZ平面(如圖4)。人體作用鉛球的距離AB用實線表示,鉛球出手后的飛行軌跡BC用虛線表示。
我們會發(fā)現(xiàn)鉛球在人體作用下作螺旋上升、離心運動。將鉛球運行軌跡分別分解為XYZ三個方向,運行軌跡是:后→前、下→上、右→左的三個方向。為便于直觀地表述和教學應用,在此我們將其稱為鉛球運行軌跡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一)原地推鉛球的前后方向
最大遠度是每名考生追求的目標,學生往往盲目關注遠度,毫無方向地出手,多數(shù)拋物線過低。學生僅僅關注向前,而忽略由后向前的過程,也就是前后方向。
如圖3所示:人體作用鉛球的距離為AB, AB投影在X軸上為AX1,投影在Y軸上為OY1。AX1即為原地推鉛球的前后方向。推鉛球出手最佳角度是38-42度,則∠OAB的角度也為38-42度,根據(jù)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可以判定,AX1>OY1,說明人體作用在鉛球上水平距離上大于垂直方向上的距離。要使鉛球達到最大遠度,首先要使鉛球在前后(水平)方向上達到最大的位移距離,其次才是上下(垂直)方向。
怎么才能獲得最大前后位移呢?簡化動作,弱化屈膝蹬地,降低發(fā)力難度,強化前后方向,充分感受前后位移。1.站位適度拉開:左腳與右腳的前后距離適度拉開。以身高170CM學生為例,左右腳前后距離為80--90CM為最佳。 2.鉛球起始位置遠離落地區(qū):在“原地”規(guī)則的限制下,能最大限度增加作用距離的方式就盡可能地使鉛球投影點接近后半圓,遠離投擲方向。使用原地背向、深蹲右腳的姿勢,能獲得最大的前后位移。3.鉛球出手點接近落地區(qū):鉛球出手瞬間的投影點應該在抵趾板正上方,或者是落地區(qū)的扇形內(nèi),使鉛球在最大限度的前后方向的軌跡內(nèi)運行。
(二)原地推鉛球的上下方向
如圖3所示:人體作用鉛球的距離為AB, AB投影在Y軸上的距離為OY1。而OY1為人體作用在鉛球的上下方向,OY1即為人體作用在鉛球上的垂直位移。Y1與地面的距離即為鉛球出手的高度,即身高+臂長=鉛球出手高度。
怎么才能獲得最大的上下位移呢?簡化動作,降低難度,弱化前后,強化上下,強化蹬地,強化出手速度和高度,充分感受上下位移。1.橡皮筋阻力練習法:將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學生后下方,學生右手持皮筋的另一端進行徒手模仿練習。2.平行站位推高練習法:持球正對投擲方向,兩腳平行站位,下蹲起,體會蹬地發(fā)力由下向上的運行軌跡。3.側(cè)向屈體“半屈膝”推高練習法:持球側(cè)對投擲方向,左腿略屈,右腳半屈膝,彎腰含胸,將鉛球推至一定的高度。
(三)原地推鉛球的左右方向
如圖4所示:為人體作用鉛球的距離AB投影在XZ水平面上的軌跡,不難發(fā)現(xiàn)其起始階段是一條弧線?;【€是由于推鉛球技術中的“轉(zhuǎn)”體動作和上體向前上方的運動綜合所產(chǎn)生。往往這又是在日常訓練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方向,卻又是最大限度增加作用距離和提高鉛球出手初速度最重要的因素。
怎樣才能獲得最大的左右位移呢?簡化動作,弱化前后和上下方向,強化左右方向,強調(diào)肩軸的旋轉(zhuǎn)過渡,強調(diào)初速度的左右方向,充分感受右肩的左右位移(旋轉(zhuǎn))。1.平行站位半蹲轉(zhuǎn)體練習法:持球正對投擲方向,兩腳平行站位,半蹲同時右轉(zhuǎn)體約45度,強調(diào)肩軸的旋轉(zhuǎn),利用蹬地和向左轉(zhuǎn)體45度的合力,將鉛球擲出。2.前后站位半蹲轉(zhuǎn)體練習法:持球正對投擲方向,兩腳前后站位,右腳尖與左腳后跟齊平,半蹲同時右轉(zhuǎn)體約45度,強調(diào)肩軸的旋轉(zhuǎn),利用蹬地和向左轉(zhuǎn)體的合力,將鉛球擲出。3.平推鉛球:弱化上下方向和出手角度,利用前后方向的初速度,強化右肩由右向左的旋轉(zhuǎn)。
二、三維用力方向的實際運用
簡單地說,鉛球完整運行方向就是以上三個方向的合成,這三個方向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開始姿勢:右手持球于鎖骨窩,左手側(cè)上舉,抬頭挺胸頂髖;左腳直立,左腳腳尖和身體正對投擲方向,右腳前腳掌著地;身體重心落在左腳。身體正對投擲方向的預擺,利于學生不斷重復地體會發(fā)力順序和技術,在抬頭挺胸的高位發(fā)力出手,形成正確的出手高度。重視預擺和左側(cè)擺停的技術?!邦A擺”就是開始姿勢→準備姿勢→開始姿勢的循環(huán)過程。在預擺中,包含有推鉛球下肢發(fā)力核心動作“蹬、轉(zhuǎn)、挺”,預擺使人體和鉛球處于最低位和高位,是人體用力作用鉛球的初始軌跡,運行路線長;左手側(cè)上舉和身體對正擺停的左側(cè)技術,利于提高出手速度和增加做功距離。
參考文獻:
[1]引自期刊:作者:李紅蓮、陳建忠《原地背向“旋展式”推鉛球技術介紹》,《體育教學》,2008年第6期,第53頁.
[2]引自期刊:作者:瞿昂《我國優(yōu)秀男子大學生鉛球運動員左側(cè)技術的三維運動學分析》,《浙江體育科學》,2008年第5期,第123頁.
世紀之星·交流版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