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樂
內(nèi)容摘要: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知識性、工具性、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我們語文老師根據(jù)語文學科“文道結合”的特點,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在學生認知的閱讀、實踐活動、作文訓練學習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仁德”滲透,達到既“教書”又“育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仁慧學生從語文教學中走來。培養(yǎng)溫文儒雅仁慧健美人才。
關鍵詞:語文教學 培養(yǎng) 仁慧學生 策略
一.把握文本,共生“仁慧”
1.把握教材,找準“仁德”切入點。
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融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文字優(yōu)美,內(nèi)容豐富。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這優(yōu)越性,認真鉆研教材,正確把握好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課的內(nèi)容及思想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仁德”素材,找準“仁德”思想切入點。處理利用好教材,為我所用,教師在教學中相機滲透“仁德”的思想,且貫穿“仁德”于教學的始終,這樣學生更加易于接受,在獲得課本知識的同時,也水到渠成潛移默化地受到了“仁德”教育。為孩子們明天成為德才兼?zhèn)?,德藝雙馨,既有仁德又聰明有才智,溫文儒雅仁慧健美的高素質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在觀察插圖中滲透“仁德”
圖文并茂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我們知道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好課本資源,因勢利導指導學生一邊觀察插圖內(nèi)容,一邊在觀察中進行大膽的想象,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滲透“仁德”。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插圖,不僅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同時又可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一舉兩得、雙全其美。例如在《第一次報母親》一課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我”把母親抱在懷里,讓母親入睡的情景。讓學生輕聲讀課文五、六自然段幾遍,慢慢感悟字里行間濃濃的母子親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人物的表情,放飛想象的翅膀,展開想象,此時,“我”內(nèi)心會想些什么?為什么“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母親心里想到什么?通過觀察圖片和想象讓學生受到“仁德”教育,加深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再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就有一幅插圖,課文插圖畫的是薩沙在大雨中把自己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的動人的情景。教師可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想象薩沙當時的心理活動。想象當薩沙聽到媽媽說“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會怎么想?當薩沙看到大雨中的薔薇花時又會怎么想?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薩沙一家保護弱小的品質令人感動,薩沙小小的年齡就具有自強、自信的可貴品質。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和想象,適時滲透“仁德”,讓學生和文章主人公達到感情上的共鳴,激勵他們從小心中有他人,有仁愛,樂于奉獻。
二.語文實踐活動, 讓學生仁慧健美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有效途徑,同時也是進行“仁德”滲透的重要渠道。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用博大精深的知識,高尚的師德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應注重在社會實踐中把“仁德”有機地融入其中,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人性的光輝。使學生成為仁慧型學生,在社會上才更加有競爭力,更能適應社會的進步。
三.作文訓練,升華仁慧學生
學生作文既是學生語文文字訓練運用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育人的過程。“作文教學,既能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寫作能力,又能使他們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發(fā)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ā墩Z文課程標準》)。作文不僅僅是那些生硬的文字、優(yōu)美的詞語拼合成的,它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堆駐,情緒發(fā)泄內(nèi)心的真正的寫照。教師教育引導學生思想積極向上,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細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多讀書,讀好書,認真搜集生活中寫作材料,確立主題,合理取舍靈活運用材料,在每一次寫作訓練過程,學生的“仁德”都得到一定提升。隨著寫作練習的逐步深入,仁慧學生素質也會不斷地提高。
把握教育的契機,在“寓”字上下功夫,把握準語文知識運用與“仁德”教育的最佳滲透點和結合點,這樣既“教書”又“育人”,培養(yǎng)仁慧學生豈能不馬到成功?。如果我們盲目的教書,有意或無意將授業(yè)與傳道割裂開,不能將“仁德”寓于語文教學中,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不成功的,就沒有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教師時刻不忘“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仁慧學生,就會從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走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穿城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