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芳,1976年生,著有《尋找獨角獸》等。
“資訊焦慮癥”是近幾年互聯(lián)網興起后,才漸漸為人熟知的名詞,但我的癥狀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開始。
從小,我就對文字有莫名的匱乏感,家里特意向出版社訂的進口兒童圖畫書,引不起我的興趣,但只要上頭鋪滿文字,哪怕只是一張廣告?zhèn)鲉?,都可讓我戀戀不舍,一讀再讀;等到上了小學,終于擁有屬于自己的《國語日報》,不需要再偷揀大人讀過的《中國時報》后,開始覺得長大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因為報紙字太小,大人不給看)。
對文字的饑渴隨著年齡發(fā)酵,逐漸擴大變成資訊本身,我搜集一切我所關心的訊息:小說散文、科技新知、美食報導、流行趨勢……無所不包;然而,學校只教怎么找資料、做分類,卻沒講該如何處理收納的問題。直到某天被娘親威脅,要不把所有“廢紙”送去資源回收,要不就自己打包滾出去。我瞪著散落四處、無所不在的泛黃紙張,才驚覺事態(tài)嚴重,除了小小反省自己的貪婪外,也開始尋找其他替代方案。
直到有一天,我遇見了“電子報”。
只要填個E-mail地址,就可以定期收到我想知道的各類消息,而且風雨無阻、全年無休、不占空間、不需花錢、不需過濾廣告、可使用郵件軟件自動分類功能、有新訊息會自動通知……以上種種優(yōu)點,不但能滿足個人需要,還可增進親子感情,完全解決我多年來的困擾,真是太完美了!
于是,求知若渴又貪得無厭的我,一口氣便在十分鐘內訂了近三十份電子報,又花了一點時間,在Outlook軟件里設好郵件分類,心滿意足地等待接下來每天都會在電子信箱里出現(xiàn)的新鮮事。頭幾個月,沉浸在被資訊包圍的新鮮感中,當發(fā)現(xiàn)所得到的資訊比同儕更快、更新時,便油然生出一種莫名的驕傲。我一向樂于分享,只是,在提供新資訊給別人時,更有一種虛榮的快樂(自以為是是知識份子的傲慢)。
像嗑藥的人,在嘗過飄飄然的滋味后,便很難抵抗那種誘惑。從此,只要網站上有“訂閱電子報”這個選項,無論是提供資訊,或是單純的會員服務,我都毫不猶豫地訂下去。殊不知,這正是噩夢的開始。
漸漸地,收信夾中的未讀郵件愈來愈多,收信所需的時間愈來愈長,電子報所占的比例從10%激增到80%,閱讀的速度漸漸趕不上新資訊涌現(xiàn)的速度,此時我才真正感受到所謂的“資訊焦慮”。每天早上看信時,總得心虛地安慰自己“等這陣子忙完就有時間,就可以看了”;只是我愈來愈忙,時間愈來愈少,打開電腦時愈來愈心虛,臉上常駐的黑眼圈便是被工作與資訊四處追殺的證明。
更糟糕的是,拜“病毒式行銷”流行之賜,我不但得掐緊我的時間,還得擔心我的硬盤。各類廣告信件隨著電子報或假電子報之名涌入我的電腦,即使每天都很勤奮地砍信,小小硬盤仍處于隨時要崩潰的狀態(tài),真是名副其實的“資訊爆炸”。在一次慘絕人寰的大當機后,我換了個新硬盤,痛定思痛地將沒時間看的電子報一一退訂。只是,一切都來不及了。
“看不完”的心虛暫時遠離,“不知道”的焦慮卻又漫天撲地而來,而習慣不勞而獲的我,已很難回到一切都自己動手的狀態(tài)。沒多久,我的信箱再度被電子報淹沒。
我開始懷念報紙只有三大張、資訊匱乏的年代,然而,我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兩件事:買臺刻錄機或是加大硬盤空間。
(選自臺灣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時光紀念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