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必勝
在專利侵權案件或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中,如果權利要求書存在瑕疵甚至錯誤,法院應當如何處理?對此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專利侵權訴訟中,如果權利要求書中存在瑕疵或錯誤,法院是否可以參照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申字第1544號柏萬清專利侵權案對保護范圍明顯不清楚的專利權的侵權指控不予支持。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其中包括了很多具體情形,不宜一概而論。本文擬討論的問題是,在權利要求書存在明顯瑕疵的情況下,法院在訴訟中是否可以修正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這可能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什么是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第二,什么情況下可以修正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第三,為什么在訴訟中可以修正明顯瑕疵?下面對上述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什么是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
之所以用明顯“瑕疵”而不用明顯“錯誤”來描述權利要求書中可以修正的缺陷,是因為相對于修正“錯誤”,修正“瑕疵”更容易讓人接受;而且,2008年修正的《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規(guī)定“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jù),清楚、簡要地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存在瑕疵的權利要求書只是“清楚”與否的程度問題,是可以被認為符合上述規(guī)定的,而錯誤的權利要求書則可能被認為不“清楚”,不符合上述規(guī)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行提字第13號“精密旋轉補償器”實用新型專利權無效行政糾紛案中對權利要求書的明顯錯誤的限定,可以用于限定本文所述的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雖然在該案中,本專利權利要求1中的“在所述的外套管的另一端與延伸管連接,兩者之間留有間隙”之所以引發(fā)爭議,關鍵在于不恰當?shù)厥÷粤酥髡Z“內管”,與其說本專利權利要求1存在的問題是錯誤,不如說是瑕疵,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該案中對權利要求書的明顯錯誤的限定卻是值得借鑒。在該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所謂明顯錯誤,是指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根據(jù)所具有的普通技術知識在閱讀權利要求后能夠立即發(fā)現(xiàn)某一技術特征存在錯誤,同時該技術人員結合其具有的普通技術知識,閱讀說明書及說明書附圖的相關內容后能夠立即確定其唯一的正確答案?!?/p>
嚴格來說,權利要求書中的明顯錯誤或明顯瑕疵,有些是可以克服或修正的,有些卻是不能克服或修正的。必須要注意,不是權利要求書的所有明顯錯誤都能夠使本領域技術人員“立即確定其唯一的正確答案”,對于具有本領域技術人員不能克服的缺陷或不能修正的錯誤的權利要求,則應當依法不予保護。比如,在柏萬清案中,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的“導磁率高”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一個明顯的錯誤,而且,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專利文件之后無法“確定其唯一的正確答案”的,即該錯誤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不可修正,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對該專利的侵權指控不予支持。
借鑒最高人民法院在“精密旋轉補償器”案中的論述,本文試圖將在訴訟中可以修正的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界定為:權利要求書中存在的缺陷,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及附圖之后,認為該缺陷非常明顯,能夠直接地、毫無疑義地修正該缺陷,能夠唯一地(毫無疑義地)確定所要保護的技術方案的內容。
二、什么情況下可以修正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
值得注意的是,在訴訟中對權利要求書的明顯瑕疵的修正,發(fā)生在對權利要求的解釋和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定過程中。我國2008年修正的《專利法》第五十九條規(guī)定:“發(fā)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睓嗬髸哂泄拘?,相關公眾對權利要求書的信賴利益應當給予保護,因此,原則上應當嚴格依法根據(jù)權利要求書來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對權利要求書中明顯瑕疵的修正,實質上是對權利要求書的某種程度的靈活解讀,一不小心就會違反《專利法》關于專利權保護范圍的規(guī)定。因此,在訴訟中對權利要求書明顯瑕疵的修正,必須有嚴格的限制條件。前面對明顯瑕疵的界定,同時也是對可以修正的明顯瑕疵的限制。概括起來,可以修正的明顯瑕疵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及附圖之后,能夠直接地、毫無疑義地修正的瑕疵。對權利要求書的理解和對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定,都應當以本領域技術人員為主體。同樣的缺陷,對于不同的主體標準,可能有不同的影響。在考慮權利要求書的缺陷是否可以修正時,必須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即本領域技術人員為準。《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第10條規(guī)定:“解釋權利要求應當從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的角度進行?!弊罡呷嗣穹ㄔ涸诎厝f清案中也強調:“無論是判斷權利要求是否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還是判斷權利要求中是否存在明顯錯誤,判斷主體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而非一般的公眾。”
第二,可以修正的瑕疵應當是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非常明顯的,而且能夠直接地、毫無疑義地修正的缺陷。權利要求書中的缺陷包含了很多情況,有些缺陷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非常明顯的,但卻是不能直接地修正的,例如,柏萬清案中涉案權利要求1中的“導磁率高”這個特征,雖然非常明顯,但卻不能夠直接地修正,更不能毫無疑義地修正;有些缺陷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既非常明顯又能夠在閱讀專利文件之后直接地修正,例如,“精密旋轉補償器”案中本專利權利要求1中的“在所述的外套管的另一端與延伸管連接,兩者之間留有間隙”省略了主語“內管”,最高人民法院在該案中認為,省略的主語“內管”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沒有歧義的,是毫無疑義的。
第三,對瑕疵的修正,必須能夠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唯一地或毫無疑義地確定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內容。正如前面所述,可以修正的瑕疵意味著可以容忍的缺陷,必須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否則就會破壞權利要求書在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中的作用。這一點司法政策上的傾向在相關法律規(guī)范中也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征求意見稿(第十三稿)》第四條規(guī)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可以得出唯一理解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該唯一理解予以認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專利侵權判定指南》第14條規(guī)定,“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及附圖,能夠對實現(xiàn)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得出具體、確定、唯一的解釋的,應當根據(jù)該解釋來澄清或者修正權利要求中的錯誤表述”。
只有修正明顯瑕疵后,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唯一確定的專利權保護范圍,就不會損害相關公眾對公示的權利要求的信賴利益。因為需要保護的相關公眾的信賴利益,應當建立在本領域技術人員基于對公示的權利要求書的正常理解的基礎之上的。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的理解,只能稱之為誤解,由此產(chǎn)生的信賴利益得不到專利法的保護。如果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有瑕疵的權利要求書的基礎之上仍然能夠對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內容得出毫無疑義或唯一的理解,則這樣的理解所產(chǎn)生的利益不會受到對明顯瑕疵的修正的影響。
三、為什么在訴訟中可以修正明顯瑕疵
之所以可以在訴訟中修正權利要求書中的明顯瑕疵,首要的原因是解釋權利要求和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主體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而且說明書及其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本領域技術人員并不是機器,對于專利申請文件或專利文件時能夠具有一定的綜合理解能力。本領域技術人員既然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就不會完全地局限于權利要求書的文字,還應當結合說明書及其附圖的內容對專利權保護范圍進行綜合判斷。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柏萬清案中所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在再現(xiàn)該發(fā)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時,不會教條地‘照搬錯誤,而是必然會在自行糾正該明顯錯誤的基礎上,理解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技術方案。”
之所以可以在訴訟中修正權利要求書中的明顯瑕疵,第二個原因是專利侵權訴訟中應當堅持專利權有效原則。在我國,專利權效力的否定必須經(jīng)過法定程序,即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法院一般不得否定專利權的效力。即使專利要求書中有瑕疵,在原則上也應當推定專利權是有效的,并在此前提之下理解和解釋專利權保護范圍?!侗本┦懈呒壢嗣穹ㄔ簩@謾嗯卸ㄖ改稀返?條規(guī)定了專利權有效原則,該條規(guī)定:“在權利人據(jù)以主張的專利權未被宣告無效之前,其權利應予保護,而不得以該專利權不符合專利法相關授權條件、應予無效為由作出裁判。”
之所以可以在訴訟中修正權利要求書中的明顯瑕疵,第三個原因是我國的知識產(chǎn)權司法保護政策要求給予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其技術貢獻相適應的保護,其依據(jù)是知識產(chǎn)權司法保護的比例原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2014年在全國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表示:“要根據(jù)專利權、著作權等科技成果類知識產(chǎn)權的創(chuàng)新程度,合理確定保護范圍和保護強度,實現(xiàn)科技成果類知識產(chǎn)權保護范圍和強度與其創(chuàng)新高度和貢獻程度相適應?!痹诎厝f清案中,最高人民法院也表示:“在無效宣告請求的審查過程中,如果不對權利要求中的明顯錯誤作出更正性理解,而是“將錯就錯”地徑行因明顯錯誤的存在而一概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為由將專利宣告無效,將會造成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成為一種對撰寫權利要求不當?shù)膽土P,導致專利權人獲得的利益與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明顯不相適適應,有悖于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立法宗旨。”
四、小結
前面的分析表明,即使權利要求書存在瑕疵,原則上也應當按照專利權有效原則以權利要求限定的技術方案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對于權利要求書存在的明顯瑕疵,如果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及附圖之后,能夠直接地、毫無疑義地指出該缺陷,并且能夠直接地、毫無疑義地修正該缺陷,從而唯一地或毫無疑義地確定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內容,則應當按照修正后的內容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
(感謝李劍法官、焦彥法官在相關問題交流中的啟發(f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