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平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解惑也。”即在教學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這三部分內(nèi)容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教書,育人這兩個根本教育任務。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重點,而教書則是實現(xiàn)育人的重要手段。但是,長期的應試教育使許多的育人者總是以智育為主。智育好的學生受老師青睞,對其缺點往往采取遷就,寬松處理的態(tài)度;而智育差的學生看起來就一無是處,不受老師賞識,從而使他們在各方面越來越差。前一種做法,容易把學生培養(yǎng)成狂傲,經(jīng)不起挫折的“書櫥”;而后一種做法,則讓我們棄掉了一批人才。學生的主體是人,將來他們都要走向社會,社會需要的是具有謙和,誠信而又有能力的人。一個好的教師,一個優(yōu)秀的班主任,不應該只放眼于學生的學業(yè),更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們閃光的地方,因材施教,讓每一朵蓓蕾都鮮艷地綻放。
一、良好的師德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德有才。教師自身的言行就是一本無形的,內(nèi)涵豐富的教科書。只要你出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教育就已潛移默化的開始了,所以想要學生完美,首先就要自己完美。多年的早晨清理衛(wèi)生的工作,我都始終和孩子們站在一起:當我們用掃帚輕輕掃出樹坑中的一個個煙頭兒時;當我們低頭撿起遺落在甬路上的一張張廢紙時;當我們隨手把地上的塑料袋放進垃圾桶時;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衣服滿是污漬,輕輕幫她脫掉,放進水盆清洗時······我們還用每天嘮叨“要熱愛勞動,要講究衛(wèi)生”嗎?我們還用天天發(fā)愁,感慨嗎?
二、尊重學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開端
學生和教師一樣,有各種各樣的需要,要求得到別人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生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希望教師能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教師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才能在教育教學上取得好的成績。
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由于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條件的影響,每個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各有特點,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班內(nèi)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個性。教師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尊重學生的不同個性,關心呵護他們獨一無二的的個性。我一直認為班級就像一個小花園,每個學生因個性不同而成為花園里一株株獨特的“品種”。作為園丁,要想春色滿園,百花爭艷,就要細心呵護,培育每一株花,不能因有的花有刺而鏟除它,也不能因花開的小而拔掉它。否則,花園里永遠不會出現(xiàn)萬紫千紅的景象。所以,我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對其鼓勵,讓每個孩子都得到長足發(fā)展。
三、用愛心鋪平班主任工作之路
愛學生就是用心與學生溝通,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沒有愛就不存在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教師獲得成功的基礎,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愛學生,必須把愛的種子撒向每個學生。要對不同性別,出身,相貌,個性以及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做到一視同仁。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為標準對待學生。在我們班里,59人的表現(xiàn)肯定不會相同:這里不僅有各方面都突出的優(yōu)秀生,也有某方面優(yōu)秀的特長生,同時還有中等生,后進生??傊?,學生各異,愛一部分學生容易,愛全體學生,尤其是愛那些平時表現(xiàn)不太好的學生就不容易了,可是想想,教師的責任,社會家庭的期望,這個職業(yè)就要我們必須愛每一個學生。教師就應該充滿著對每一個孩子的愛去工作,去生活。盡管這樣的孩子或多或少會給教師帶來不愉快的事情,但我們不能影響他們對未來的追求,更不能因受到教師的歧視而留下恐懼社會的后患。所以,教師必須把我們無私的愛撒向每一個需要關懷的孩子。
四、群策群力—做輕松班主任的法寶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伴隨著孩子們的快樂而快樂;另一個感受就是—累!因為班級管理這項瑣碎的工作,永遠在牽動著我的心。根據(jù)多年的經(jīng)驗,我漸漸摸索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讓同學們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管”。因為在孩子們的內(nèi)心,他們是渴望做“干部”,渴望自己就是那面“鏡子”,照出自己的言行,思想,表現(xiàn),做同學們心中的“小模范”,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自覺用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學會了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審視問題,解決問題。作為班主任,這時就要及時的發(fā)現(xiàn),孩子做對了,及時表揚;孩子做好了,及時肯定。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會懂得關心,愛護,團結同學,成為我得力的小幫手。
五、轉化后進生—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著名的木桶理論認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同樣,對于一個班級而言,后進生群體就是那塊最短的木板,整個班級的成績?nèi)绾?,不取決于少數(shù)精英的狀態(tài),而取決于后進生的發(fā)展狀況。
轉化后進生,首先要補思想。后進生之所以后進,是因為從小生活在缺乏科學教育和引導或不利于其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期得不到有效管理。那么,老師就要從學生的思想進行再造和重組,耐心的滲透正確的思想,使他們重新回到自信的軌道上來。其次,補差重在補習慣。不少差生都具備與正常學生一樣聰慧的大腦,但是他們從小作風懶散,生活拖沓,在家我行我素,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于無形中慢慢加以限制和管束,使他們逐漸糾正既已形成的不良習慣。最后,不僅要愛這些后進生,而且要重愛他們。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瑣碎的工作,它不僅需要教師的愛心,耐心與細心,更需要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當我們面對幾十個鮮活的民族希望時,默默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用我這顆年輕的童心,對學生付出博愛之心,就一定能管理好班級,做一個真正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