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國 李微雨 楊辛泰 馮超 趙瀾瑤
【摘要】當今時代,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交流模式與教育模式,已經擴展到孩子在社會上的人際關系和與他人交流的方式。在父母與孩子間建立良好的交流,對孩子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關鍵字】親子關系 教育 親子交流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落后家庭教育觀念和先有“嚴父”,然后有“慈母”的家庭教育模式,孩子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會受到限制,自尊心和情感意志會受到挫折。作為家長要清醒的認識到:孩子就是一顆剛出土的小幼苗,他們應盡可能地沐浴陽光,吸收空氣,多一些土壤的培育而少一些拔苗助長的徒勞。
一、莫以成人的標準教育孩子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并不是指家庭經濟的富有,而是指家長為子女提供的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說話的語氣和面部的表情、神態(tài),行為方式,生活作風,興趣愛好,情感態(tài)度等都直接影響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在這些方面往往不注意,以成人的思維習慣和標準要求孩子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這樣下去的結果,必然會扼殺孩子的興趣,把孩子的天賦扼殺在搖籃之中。我們從古至今都崇尚一種強制的嚴懲教育方式,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教育孩子。用訓斥和懲罰等方式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這標準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成長規(guī)律,只會使孩子不敢脫離成人的視野,不敢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敢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以致讓孩子害怕在想象和探索的過程中犯下錯誤,遭到家長的嚴懲。
事實證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源于其濃厚的興趣。只有愛護和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發(fā)展他們的天賦,孩子們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如果一味地不允許孩子發(fā)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孩子長大之后也只能是一個平庸的人。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成長歷程,我們不少天賦就是被那個保姆一樣的大人給扼殺了,而且更為可怕的是我們長大就忘記了童年之痛,又用那樣的教育手段去對待下一代,就這樣一代代地延續(xù)下去,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盡頭。我呼吁廣大家長莫以成人的標準去教育孩子。
二、要正確理解孩子,始終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們都羨慕像比爾蓋茨、李嘉誠一樣的富有和成功,羨慕居里夫人、華羅庚一樣的科學成就,也羨慕像梵高、徐悲鴻一樣的藝術成就,我們都有培養(yǎng)下一代出類拔萃的急切愿望,都想讓孩子成為象他們一樣的杰出。于是我們很多家長給孩子一個很高的期望,特別是在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為了實現這個期望,往往給孩子太多物質上的滿足和對一些生活方面無微不至的照顧。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大多數的家長都感到孩子并沒有沿著我們設定的方向發(fā)展,反而越來越覺得孩子在厭學,在反抗我們所作的一切。其實我認為,衡量一個孩子出色的標準并不是只看他的學習成績,孩子出色的標準是“先成人,后成才”。想想,世界上60億的人里面,我們羨慕的才有多少,更多的是和我們一樣的默默奔波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的勞動階層的人,也正是這樣的人才是世界的主角,才是這個世界發(fā)展的支撐者和創(chuàng)造者。所以我們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非要是第一名或者前幾名,因為每個孩子在智力和體力方面是不一樣的,他們或許在別的方面就高人一等。每個家長一定要明白成“人”的重要性,不要過分強調單方面的學習成績。家長要了解孩子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不要對孩子提出過高過量的要求,要通過長期的觀察去發(fā)現孩子自己的特點、優(yōu)勢、長處,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為孩子創(chuàng)造并提供發(fā)展的良好條件,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fā)展;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志,盡力盡早地發(fā)現孩子的獨特潛力,因勢利導,定向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勇氣。
三、要學會夸獎孩子
孩子是夸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假,可真要想把孩子夸好,還得講究夸的藝術,其實夸孩子是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為的發(fā)展。有的家長因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務,在繁忙勞累的狀況下,與孩子交流時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嫌他們啰嗦,就隨便回應孩子幾句愛聽的話,以便擺脫孩子的糾纏,這樣,容易將錯誤的言行進行肯定,造成誤導;也可能對應該充分肯定的好行為表現冷漠,影響了孩子的積極性。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仔細觀察他們的表現,耐心傾聽他們的講述,并不惜時間去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然后,再對應該肯定的言行進行充分地表揚。同時,也要對不正確的言行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
四、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子女做表率
家長在家中給孩子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非常重要。面對富裕起來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切實感覺到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享受?,F實生活使得父母們沒有更多的時間給孩子,沒有同他們交流,缺少溝通。他們會將這一切看到眼里,他們會用他們自己那顆幼稚的心去理解和認識大人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使孩子在模仿中養(yǎng)成了不良行為習慣,這就是現階段青少年兒童中普遍存在的“隱形逃學”現象形成的原因,是目前較為突出的教育問題。所以,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要從我們自身開始做起,在生活中我們要堅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你的孩子,避免空洞的說教,相信“孟母三遷”的科學道理。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對我們大人行為和品德的一次審視和評判,我們的行為就是孩子將來的榜樣。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悲劇不可重演,幾千年來,我們付出的代價已經太大太大。教育,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愛”。猶如種莊稼,有了風調雨順,就有了勃勃生機,我們要讓教育找到回家之路。
【參考文獻】
[1].蔣杜黎.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安全感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1
[2].朱忠琴.教育學現象,視閾下的家庭教育[D].重慶: 重慶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