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予盟
【摘要】隨著心理學傳入中國,積極心理學也逐漸盛行在各個領域。而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得到了積極的反饋。再多年的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工作中,發(fā)現了積極心理學進行班級管理時,發(fā)揮巨大有效的作用。尤其在創(chuàng)建健康班級氛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潛力、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上有一定的作用。故再此分享探討積極心理學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為更好進行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 ?班級管理 ?積極心理學 ?低年級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93-02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心智的開發(fā),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也就是成年后,品質、人格萌芽時期,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尤為明顯。下面以小學低年級為例,研究積極心理學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
一、積極暗示自我改善
有學者研究調查表明,明亮的色彩使人活潑,寬闊的空間使人舒暢。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同樣在低年級教學中,運用好積極心理學,使學生得到肯定的鼓勵,獲得正面的反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向理想狀態(tài)靠近。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易受外界的影響,再此給與正面的引導,孩子成長后也會形成積極的人生觀。班主任的管理作用就尤為重要,需要帶動整個班級的氛圍,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優(yōu)點。如小學低年級學生上課愛哭鬧、不認真上課,影響任課老師的教學。這時班主任需要發(fā)動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我們都是好孩子,好孩子都是上課認真聽講”“好學生聽老師的話”“你們都是最棒的”的語言先進行暗示引導,給孩子們灌輸他們都是優(yōu)秀的最乖的評價。在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們心中,都愿意自己是一個“好孩子”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而在教師的暗示下,好孩子上課是認真坐好,聽老師上課的,孩子們也就會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慢慢的“變乖”,慢慢的向教師既定的目標發(fā)展,這就是積極暗示的作用。
二、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情緒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尚且還不能稱之為學生,應該為孩子更貼切。他們還只是橡皮泥的胚土階段,如果給與向上的塑造,他們就會向上拔高,如果給與向下的擠壓,他們就會攤成一片。因此,樂購情緒的形成,對孩子以后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班主任用積極的態(tài)度,管理班級,營造出積極愉悅向上輕松的學習氛圍。在輕松舒適的環(huán)境中,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舒展;沒有壓迫的擠壓,用積極鼓勵的態(tài)度管理班級,會讓孩子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從而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心理學也研究表明,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情緒是使學生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為孩子今后的人格定型,種下一顆快樂的種子。
三、和諧師生關系
當一個人給你負面評價時,你對他的印象也是負分。當一個人用優(yōu)美的字眼來描述一段風景,用愉悅的聲音來與你交談,用快樂的心情和你遇見時,你會期待再次遇見她。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在交往上的影響。教師的各發(fā)情緒品質,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尤其是師生關系的形成。若教師開朗樂觀,學生也在相處中保持快樂情緒,而和學生打成一片。用之低年級學生的相處中,也是同樣的,你鼓勵學生,激勵學生,用積極的評價來描述他時,你在他心中也是一樣的。當雙方都是美好的樣子出現在記憶里,那有什么理由相處不融洽。在萌芽階段,低年級學生,正是條件反射時,你給與他的態(tài)度,就是他對于你的態(tài)度。積極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帶來優(yōu)良的循環(huán)。班主任用樂觀、開朗、滿意的情緒投入到班級管理中,班級的學生也會像綠豆芽一樣欣欣向榮。
在進行班級管理中,要善用積極心理學的手段,形成教室自身魅力,運用好鼓勵機制。做到不浮表面,不虛有其形,同真誠的態(tài)度鼓勵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給與積極肯定的回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運用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
職業(yè)的特性賦予我們不同的使命。身為教育工作者,就是心靈的園丁。耕耘在學生們心靈田園,撒下理想的谷中,等待收獲;我們播種優(yōu)秀的行為,就會收獲良好的習慣;播種良好的習慣,就會收獲學生美好的品德。讓每一天心靈得到細心的耕耘,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
總之,同時以人為本,實行人性化管理,要幫助學生優(yōu)化心理素質,幫助學生營造健康快樂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最終實現學校和學生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小萍,葉存紅.班主任工作與班級管理藝術[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2]趙詩安,陳國慶.現代教育理念[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3]胡濤.拿什么調動學生——名師生態(tài)課堂的情緒管理[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4]張倩,鄭涌.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2003(3)
[5]謝華.論中小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yǎng)[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