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淼
【摘要】無論從思想觀念和教育模式,還是從人際交往和生活環(huán)境來說,大學校園更接近于即將步入的社會結構,距離中小學生活方式則是越來越遠。學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高職學生的校園生活往往不到三年,大部分學生由于各類假期、崗前實訓和頂崗實習等因素,真正在校時間一般都不超過兩年,這比普通高校生幾乎要減少一半左右。再有學歷和世俗等方面的影響,高職生群體將面臨著強大的社會壓力。換言之,他們必須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安身立命。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有什么意義呢?本文結合體育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在立足必要性解析基礎上,試簡要闡述之。
【關鍵詞】高職體育教學 學生培養(yǎng) 社會適應能力 實踐與思考
從社會觀察和專項調研信息中分析,在離開高校后的最初一段時期內,與普通高校畢業(yè)生相比,高職生群體對于社會磨合和生存適應的能力普遍遠遠低于后者。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自身能力、社會偏見和學歷高低等錯綜復雜性因素。為了幫助他們“少走一些彎路”,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產生活中,以“教書育人”為天職的學校及其廣大教師,應當本著“以生為本、全面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堅持戰(zhàn)略指向和戰(zhàn)術指導并重發(fā)展的原則,努力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對學生積極有效地開展以社會適應為主的學生能力培養(yǎng)活動,為提升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一、簡析對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
首先,近階段以來,全國上下高度重視各級各類職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對于高職院校培養(yǎng)出來的高素質技術應用人才給予了密切關注。國家在加大時間、精力和財力投入情況下,出于高職教育事業(yè)的健康和諧發(fā)展和社會形勢快速變化的需要,教育部明確把“社會適應”列為高職院校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其次,我國自計劃經濟轉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化,社會企業(yè)對所用人才的要求也從單純技能型轉變?yōu)槿姘l(fā)展型。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社會市場對各類人才的標準一再提高。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已成為關乎高職學生群體發(fā)展的進身之階。再次,高職生的“前世”來源涵蓋面寬泛,既有“3+2”模式下的初中生,也有通過高考的高中生,還有晉升而來的中專生。換言之,高職生的年齡和文化等層次性較大,他們在基礎文化、心理素質、情感性格和學習品質等方面都普遍薄弱。若在高職院校缺乏一種“緩沖性”過程,則在變相加大他們與社會對接的難度。
二、高職體育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人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體育課程具有集群性、協(xié)作性和競爭性特點,是目前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高職體育課程的培養(yǎng)作用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大多數(shù)體育項目運動都是團體性活動,需要學生之間開展合作行動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或者贏得賽事。這與現(xiàn)代企業(yè)的合作分工高度相似,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②體育運動多以室外形式為主,而且體能消耗相對較大,有些時候不可避免地產生身心傷痛,也容易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疲憊感。尤其是為了完成指令性訓練任務,必須首先要接受相應的挑戰(zhàn),克服一定性困難,也可從中獲得足夠的成就感。所有這些,可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迎難而上的精神能力。③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有順境也有逆境的時候,而且社會生活中常常是“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體育運動的競爭性特點同樣如此。有鑒于此,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平臺,對學生有目標、有適度、有針對性地開展挫折性活動,以逐步鍛鑄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良好品質。④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斌w育運動建立在相應的規(guī)則之上,誰犯規(guī)就必須接受處罰。在規(guī)則約束之下,可以有效培養(yǎng)高職生的紀律意識和規(guī)范行為。
現(xiàn)代高職學生,既存在“90后”“00后”的共性特質,又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化群體特征。上文所述種種現(xiàn)象,在高職學生群體表現(xiàn)明顯。對于他們來說,體育運動不失為對癥治療和一劑良方妙藥。
三、在高職體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中的注意事項
俗話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北疚膹膶嵺`中認為,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注意以下集中事項:
一是要努力講求藝術性原則。學校教育是一項充滿情感性的藝術實踐活動。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苏f,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執(zhí)教者應本著“以生為本、個性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即使是開展富有情趣的游戲活動,也應當區(qū)別對待,切不可過于勉強學生,否則容易形成事與愿違的現(xiàn)象。因為高職學生良莠不齊,且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障礙特征。二是要注重鏈接社會,開展豐富多元的開放性教學活動。教師要注重目的性和有針對性,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開展開放型教育。比如,在籃球訓練教學或比賽中,可以讓學生輪流扮演裁判、選手和教練的角色,促使他們在不同角色活動中增強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體驗。如此而為,既可為學生提供微型社會的縮影環(huán)境,又能強化他們的社會適應感。三是要注重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表現(xiàn)。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并要本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原則,給予學生適時適量的啟發(fā)、點撥和引導,讓他們既從中獲得相應的挑戰(zhàn)性,又能收獲成就感。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既是厚積薄發(fā)的實踐性過程,又是一項教學相長的發(fā)展性課題。作為課程活動的組織者,我們應當本著一種“導師”而非“教師”的角色,積極做出“導學”而非“教學”的行為實踐,努力構建健康和諧的教學關系。
【參考文獻】
[1]《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羅智軍2011.2
[2]《高職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成長因素分析》李學輝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