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琴
摘要:語文教學除了工具性之外,還具有人文性。語文的工具性主要是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人文性是通過對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并且在人格方面趨于成熟,利用高中語文教學來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質(zhì),對他們以后進入大學,開始獨立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 人文思想 道德
一、人文教育的內(nèi)涵
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家思想強調(diào)的教育,重在對于人格的培養(yǎng)。在人格目標培養(yǎng)方面,提倡的是“格物、致知、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認為受教育者都要先將自身素養(yǎng)提高,這樣才能做到家庭和睦。在此基礎上要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達到社會安定、和諧這樣的理想局面。關于個人素養(yǎng),儒家提倡顧大我舍小我、重仁義、守信用、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在魏晉時代,我國的人文主義開始崇尚個性,追求一種放浪形骸、嘯吟山林的獨立于世的生活狀態(tài)。
我國古代教育主要是將人文教育捆綁在識字教育中,也就是古代的語文教學,它以倫理為本位,追求道德價值和審美觀。
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從蒙學開始就直接教化倫理思想,像我國南朝的《千字文》和南宋開始使用的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就是用淺顯的語言將儒家倫理思想做了概括,讓忠孝、尊老、尊師的觀念植入人心。到了清朝,又有《弟子規(guī)》和《增廣賢文》這樣的蒙學教材,將道德啟蒙和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人格修養(yǎng)和意志磨練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和今天的教育相比,我國傳統(tǒng)教育存在著學科分界模糊的不足,但利用語文教育來進行人文教育,這一點卻值得今天的語文教育效仿。
二、我國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xiàn)代教育中,將語文和道德教育分開,在語文中,人文教育的成分并沒減少,可是卻被忽略了。
在上世紀文革期間,語文教學中存在泛政治化的成分,在后來的八十年代,泛政治化的成分減少,人文部分增加。但由于當時實行的是應試教育,語文教學中偏重知識技能訓練,過多的培養(yǎng)記憶訓練、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像情感、意志、態(tài)度、興趣這些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訓練。從而突出了語文的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性。最終導致了語文學科人文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的流失,使語文這門具有人性美和文化美的課程,成為應試教育中獲取高分的工具。
高中語文教學中,盡管當前一再強調(diào)要重視素質(zhì)教育,但由于高中語文和高考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在教學中還是以應試教育的模式在運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是以修辭、文法、語言作為教學重點,在寫作方面,不是以抒發(fā)個人感情為寫作目標,而是創(chuàng)作出一種“新八股”的寫作模式和所謂的寫作技巧來進行刻板枯燥的訓練。
在教學方面,存在著語文唯科學化的教學方式,注重理性,忽視了語文中的想象、意境、細膩的心理感受,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教學時,教師還習慣于過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也不管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之間的差異,采取統(tǒng)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壓抑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使學生覺得語文太枯燥,失去了學習興趣。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價值和滲透方式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價值
目前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選擇了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外國詩歌,更多的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有先秦散文,也有古典詩詞,以及文言小說、散文和白話小說。
這些文學作品在人文思想方面,有引領學生對生命進行思考的,如屈原的《離騷》,白居易的《琵琶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作者在困境和迷惘中的感悟;而李后主的《虞美人》則是以自身遭遇刻畫出一個亡國之君的徹悟,以及對古國的懷念。而當代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一首生命的贊歌,也是一首母愛的贊歌。
還有一些作品教會學生如何對價值進行判斷,像《五人墓碑記》描寫的就是五烈士舍生取義的壯舉。
還有一些作品是對人性進行思考的,像三曹的作品,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以及魯迅的《燈下漫筆》,這些作品都突出了人的寶貴。
由于高中生處在青春期,在語文中還有很多作品是關于愛情觀的,像《詩經(jīng)》中的“氓”,《孔雀東南飛》,以及當代的《致橡樹》。
有些作品是關于人的意志方面,像荀子的《勸學》,《史記》中的《屈原列傳》。有的是培養(yǎng)民族自尊的,通過對祖國燦爛文化的介紹,以及對大好山河的描繪,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精神。
(二)人文思想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式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首先要依托語文教材以及相關的閱讀材料。在教學方式上,要采取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鼓勵他們探討語文中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善于給學生提問題,讓他們主動質(zhì)疑、解疑。
因為人文精神和生活相關,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走上社會,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人文之美,同時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在寫作方面,要鼓勵學生寫自己所想,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來杜撰故事。
人文精神的滲透方式多樣,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努力,進行探索和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雷永平.高中語文人文價值的實踐策略探析[J].現(xiàn)代閱讀,2012,(19).
[2]董艷紅.重視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素養(yǎng)[J].文學教育,2012,(07).
[3]崔培樹.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zhì)教育[J].現(xiàn)代教育,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