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素惠
【摘要】主體教育思想理論認為,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建構與發(fā)展的過程,這種過程必須通過學生的參與來實現(xiàn)。而所謂學生參與,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身心地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實現(xiàn)學生主體建構與發(fā)展的過程。
【關鍵詞】課堂教學 主體地位 教學效果
英語是一門語言實踐課,進行交際所需要的語言技能是要靠學生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反復實踐才能達到的。作為英語教師,就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摒棄舊的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角色轉換,把學生看成能動的主體,促進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全員參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際上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將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是促其主體性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因而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但是做為廣大農村學生來說,從小沒有接觸英語,周圍也沒有說和學英語的氛圍。在小學時候學的英語也是零亂的,很多發(fā)音還不標準。因此,他們英語成績普遍較差,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在不斷喪失。那么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就應從多種教法入手,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fā)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另外,要想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還要讓學生感受到學會的樂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除此之外還可以上些英語歌曲欣賞課,組織英語興趣小組,組織各種競賽等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穩(wěn)定的興趣。
二、積極創(chuàng)設英語教學情景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組成的教育活動,就英語而言,教學的實質是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是通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而實現(xiàn)的。在英語課上,除了講解新知識外,教師更要尊重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力,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設計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多給農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與機會,多鼓勵,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所設計的課堂活動中來。值得注意的是,活動的設計要體現(xiàn)主體與客體(活動內容)的一致,既要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基礎、心理、情感特征,又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在英語課堂上被頻繁使用的課堂活動——猜字謎、找錯誤、即興演講、故事接龍、角色扮演、演講、辯論等,都能使學生角色實現(xiàn)多樣化,達到開動腦筋、活躍思維的效果。比如,在講完introduce myself后,教師可根據(jù)模塊內容設計對話,讓學生introduce their junior high school。這項活動真實且貼近生活,學生在實踐語言的同時,也探討了記憶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真正將語言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顒雍笠髮W生自己歸納總結用到的詞匯和句型,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既學到知識,又對英語產(chǎn)生了興趣。
三、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45分鐘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師生間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關系,能使課堂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新穎有創(chuàng)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態(tài)度親切,充分尊重學生以求得心靈溝通,師生彼此理解、信任、合作。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教師應充分挖掘英語教材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利用游戲,對話表演,演唱英文歌曲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增加課的趣味性。要充分利用學生求新,好奇與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盡量運用電視機、影碟機、錄相機、投影機、多媒體電腦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加課堂的科技含量,增加課堂容量為學生提供真實有趣的英語環(huán)境,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盡可能地體會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四、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體學生
不可否認,學生之間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確實存在差異,尤其是農村學生,他們的聽說能力較差一些。因此同樣的學習內容,有的學生掌握快一些,有的學生就慢一些;有的善于口頭表達,有的善于書面表達;有的善于邏輯思維,有的善于形象思維,如此個體差異較大的學生集中在同一個課堂中學習,倘若教師對所有學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學,強求他們齊步前進,這是不符合學生的客觀需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仔細琢磨學生的個性,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體相結合。比如,課堂提問時,簡單單一的問題讓基礎較差的同學回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回答,力爭使全班不同學習層次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
五、注重教師的示范性
教師不是一般的藝術家,而是集教育、教學、語言、表演等諸多功能于一身的藝術家;甚至就表演藝術而言,教師也是集改編、導演、主演于一身的多功能的藝術家,能夠在時空有限、道具很少的情況下編導、演出聲情并茂、威武雄壯的話劇。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又是引導者、監(jiān)督者和記分員,同時也是示范者和參與者,特別要注意這種藝術性的示范。因為學生的觀察力和模仿力很強,在學習語言時,我們有必要以身示范。如果說整體設計是藝術構思的話,那么教學活動就是一種藝術實踐了。教學活動,就要有“活”有“動”,就應是開放的、有序的、活而不亂的動態(tài)系統(tǒng)。生龍活虎的學生渴望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課堂上是最怕“鴉雀無聲"。教師只有和學生一起游戲、競爭、鼓掌、開心地笑,這種輕松、愉快的氣氛既有利于學生積極的學習,又融洽了師生關系,同時也渲染了整堂課的氣氛。在課堂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體現(xiàn)。
總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只有學生自主學習,才學得扎實。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教學的主體――學生通過各種因素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中體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閻亞軍。論教師權威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4(09)。
[2]朱敏;;淺談英語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18期
[3]任真敏;;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回歸學生主體[J];成功(教育);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