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摘要】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源遠流長,以時間為軸,大致可分為古代高等教育、近代高等教育、現代高等教育三個階段。中國近代高等教育開始與世界接軌,也從此走向西方高等教育學習、借鑒和嫁接之路。在與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軌跡對比分析中,可以發(fā)現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模式的一些弊端。
【關鍵詞】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 借鑒 嫁接 內蘊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12-02
高等教育往往被界定為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案叩冉逃保℉igher Education)不等同于“大學”(University),有時稱高等教育為“中學后教育”(Post Secondary Education),意味著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各級各類教育形式。[1]綜合來看高等教育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隨著其發(fā)展推進,形式在不斷更新,功能也更契合社會要求。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觀點是,近現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歐洲12-13世紀的中世紀大學。
一、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發(fā)展概述
(一)夏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高等教育初現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萌發(fā)于夏商周時期,與當時奴隸和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相匹配,具有突出的階級性和等級性,高等教育主要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連年戰(zhàn)亂不休,奴隸制瀕臨土崩瓦解,原有官學體制幾乎崩潰。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革,也自然對教育產生了影響。除此之外,新興地主階級和自由民對知識迫切渴望,各地私學因時而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孔子所創(chuàng)辦的儒家學派則是當時門徒最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影響力深遠的一所私學。
(二)兩漢至唐宋,高等教育確立、發(fā)展
兩漢時期私學已非常繁榮,但各學派培養(yǎng)目標不同,百家爭鳴、思想不一,因此也就較難滿足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要求。當時,儒學較符合漢武帝的政治理念,為了保證統(tǒng)治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漢武帝接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太學以養(yǎng)士”。漢武帝在中央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地方上設郡國學,并允許私學存在。至此,太學正式建立,私立高等教育學校也以不同程度存在于地方。該體系的形不但成展現了封建社會官立大學的正式出現,也標志著以儒學教育為基本方針、內容,以培養(yǎng)管理人才為目標的古代高等教育制度正式確立。唐朝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貞觀年間國子監(jiān)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算學、書學、律學等“六學”。[2]
(三)明清高等教育的衰落
明至清中葉,中央官學僅國子監(jiān)一種形式。國子監(jiān)設于京師,學生統(tǒng)稱為監(jiān)生,生源復雜,致使貪污腐敗現象盛行,加之科舉制日漸教條僵化,教學活動單調乏味,其培養(yǎng)出的學生更是千奇百怪。書院的發(fā)展也是一波三折,明清統(tǒng)治者多次禁毀書院,最終也使其成為科舉的附庸。
二、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fā)展概況
(一)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與發(fā)展
“近代中國教育基本上是在政治動蕩的背景下進行的”。[3]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鴉片戰(zhàn)爭后的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時期,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創(chuàng)辦了一批新式學堂, 1862年京師同文館建立,1898年京師大學堂建立,這標志了我國近代大學教育的正式誕生。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全國性學制——《癸卯學制》,正式確立了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制度。
(二)近代高等教育的鞏固與完善
192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被終結。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獲得了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民國初年蔡元培主持教育改革,頒布了新學制,出臺了一系列系統(tǒng)的改革措施,這一時期中國的教育體系及大學制度多是模仿法德確立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思想的傳播使中國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培養(yǎng)目標上,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培養(yǎng)“內圣外王”的“賢士”、“君子”、“循吏”為目標的主流傳統(tǒng)。[4]隨著留美學成歸國碩博士的增多,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在融合美國和歐洲各國特點時,開始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
(三)建國后現代高等教育的確立
1949年新中國成立,隨即對社會各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造,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對高等學校院系進行調整,模仿蘇聯(lián)模式改造舊高等教育以期適應新中國經濟建設的需求。新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初步完成了高等教育改革,以蘇聯(lián)模式為藍本的高等教育體制在我國形成并確立。
1957年以后,受中蘇關系惡化、國際國內形勢轉變的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進入動蕩時期。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極大,嚴重破壞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體系和制度。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1978年4月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否定和拋棄了“文革”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目的,將現代化的實現確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標。[5]
三、中美高等教育發(fā)展對比分析
(一)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模式分析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經學是構成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核心。自兩漢時期正式確立儒家獨尊的地位開始,直至清朝末期。中國高等教育理念寓于儒學理念之中,不管課程形式如何變化,其教學內容脫離不了儒家典籍,教育目的無外乎“學而優(yōu)則仕”,培養(yǎng)具有“仁、義、禮、智、信”的“鴻儒”也一直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終極目標。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非常曲折坎坷,各個階段雖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借鑒性,但是從整體看來,每一次學習和嫁接國外先進模式的同時,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破壞性。民國伊始,在模仿歐美高等教育體系之時,擯棄了傳統(tǒng)儒學模式,將專業(yè)教育與實業(yè)教育推向高潮。新中國成立后,對原有的教育系統(tǒng)進行了徹底的變革,完全照搬蘇聯(lián)模式。改革開放后,世界格局發(fā)生重大轉變,我國高等教育也緊隨發(fā)展潮流,“復歸”美國模式。
在短短百年的時期內,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三次徹底的革新,不可否認在一定期內變革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但綜合看來,數次天翻地覆式的轉變也帶來了諸多弊端。由于我們缺乏對高等教育的元認知能力,導致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內蘊性,自省性不足。如我國高等教育缺乏自主性,大學的自治性弱化,大學發(fā)展的動力性不足,創(chuàng)新性較弱。
(二)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模式分析
對比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程,作為英法殖民國家,不僅“植入”了歐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也將其高等教育體系扎根于國土。1636年,美國建立了本土第一所高等學校——哈佛學院,其為英國劍橋學院的副本,完全襲承了中世紀歐洲大學的體系特征,在此后200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學院模式不斷與美國本土的社會環(huán)境適應融合。19世紀50年代,德國大學“洪堡模式”聞名于世,表現出極強的先進性,一時間,德國大學成為美國學生向往之所,眾多青年學生前往德國留學。在學成歸國后,也將德國模式帶入。自此,美國學院開始向研究性大學過渡,研究職能也被加入大學職能之中。進入20世紀后,美國經濟迅猛發(fā)展,在生產力發(fā)展的推動下,要求高等教育進一步改革,為適應社會需求,社會服務職能被加入到大學職能之中。在此番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美國高等教育一舉躍居世界之首。
分析可見,大學從歐洲世界向美國的移植與傳播,并不是完全照搬其形態(tài)和功能范式?!芭c植物或動物一樣,大學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物。美國的大學從歐洲那兒繼承了遺傳性狀,產出了英、德混血種。但是,美國的環(huán)境把它改變成了新種……”。[6]美國在最初繼承了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模式與思想,以教學為核心,探究高深學問,堅持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并將此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這也自然使美國大學活力四射,呈現出包容性、多樣性和先進性。因此,在每一個關鍵時期或轉型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都能積極主動地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6]韓夢潔,美國高等教育結構變遷機制研究[C].大連理工大學
[2][4]劉堯,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述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2
[3]鄔志輝,近代中國教育演進的線索與命題[J].教育史研究,2002,01
[5]劉堯,新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回顧與反思 [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