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蘇甫·買買提 布沙熱古麗·艾爾蓋西 買合皮熱提·吾拉木
摘 要:該文以新疆棉花生產成本構成因素實地調查獲取的數據及有關資料為基礎,采取宏觀與微觀比較分析方法,對南疆和北疆棉花生產成本構成變動及經濟效益進行比較分析,深入探討造成這種生產成本變動及經濟效益的地域差異性和成本過快增長的原因,提出增加棉農收入和提高棉花生產經濟效益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棉花;生產成本;經濟收益;新疆
中圖分類號 S56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3-01-05
The Influence of Cotton Production Costs Structure Change on Economic Benefits in Xinjiang
Yusup·Mamat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 and Tourism,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Xinjiang cotton production costs factor an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using macro and micro analysis method,this research carri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tton produ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South Xinjiang and North Xinjiang,studie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roduction costs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explored the reasons for the excessive growth of cost.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tton production costs.
Key words:Cotton;Production cost;Economic benefit;Xinjiang
新疆63個縣、市主要種植棉花,其單產和總產連續(xù)10a均為全國之首,對于我國棉花生產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南疆有3/5以上的農民收入主要來自棉花產業(yè)。但近幾年來,受市場影響、棉花價格的不穩(wěn)定、農資價格飛漲和生產成本逐年增加等多種因素影響,新疆植棉比較效益有下降趨勢,不僅影響棉農的生產積極性,也嚴重妨礙了新疆棉花產業(yè)的持續(xù)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
1 研究區(qū)概況
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占我國棉花種植面積的將近1/3,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具活力和發(fā)展?jié)摿Φ拿迏^(qū)。新疆棉區(qū)屬于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區(qū),年降水量不到200㎜,基本上大部分靠人工灌溉植棉,日照充足,熱量條件好,年均日照時數到達2 700~3 300h,有利于種植高產優(yōu)質棉花。本區(qū)劃分為3個棉區(qū),即南疆棉區(qū)、北疆棉區(qū)、東疆棉區(qū)[1]。
1.1 南疆棉區(qū) 該棉區(qū)屬于棉花優(yōu)勢區(qū),包括阿克蘇地區(qū)、巴州、喀什地區(qū)、克州、和田地區(qū)的部分縣市和兵團農一師、農二師、農三師、農十四師的44個團場。該區(qū)域共同構成了一個環(huán)形帶狀分布,屬于封閉的塔里木盆地暖溫帶干旱氣候,這些條件非常適宜棉花的生長,是農業(yè)條件最好,疆內最大的棉區(qū)。該區(qū)域的棉花種植面積占全疆棉花種植面積的65%[2]。
1.2 北疆棉區(qū) 該棉區(qū)是我國最北的棉區(qū),位于天山北坡、準噶爾盆地的西南緣,屬于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包括昌吉、博爾塔拉自治州、塔城地區(qū)、伊犁州的18個市、縣(含克拉瑪依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四師、農五師、農六師、農七師、農八師、農十師的47個團場[3]。該區(qū)域棉花種植面積占全疆棉花種植面積的25%。
1.3 東疆棉區(qū) 該棉區(qū)是我國地勢最低和熱量最多的棉區(qū),處在天山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綠洲和哈密盆地平原地區(qū),屬于極端封閉的干旱區(qū)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吐魯番、哈密地區(qū)的6個縣(市)以及農十三師的9個團場。該區(qū)域棉花種植面積占全疆棉花種植面積的10%[4]。
2 新疆棉花生產成本構成變動
2.1 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及產量時空變化 我國實施“八五”計劃以后,將新疆優(yōu)質商品棉花生產基地進行重點建設,并進行了棉紡織業(yè)全國性結構調整,全國棉花生產布局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分散到集中,新疆棉花因此進入全面、快速發(fā)展階段,棉花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量都迅猛增加[5]。
圖1中可以看到,1980-2000年棉花生產和播種面積普遍增大,原因是新疆各地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棉花的種植面積,同時、優(yōu)良品種的廣泛推廣,地膜等新的植棉技術及種植模式的采用,新疆棉花生產從此形成了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在這一階段里,新疆棉花的播種面積,產量和單產都逐漸增大。到了2000年由于陰雨天氣以及國際棉花價格較高的原因,價格開始上漲,漲到9.74元/kg。棉花價格上升導致2001年生產規(guī)模稍微擴大,棉花價格又下降到8元/kg,挫傷了棉農的積極性,又導致棉花產量下降。到了2003年棉花價格漲到14.3元/kg,這跟1999-2002年之間棉花價格相對較低有一定的聯(lián)系。全國范圍內看,由于棉花價格低,棉農積極性不高,導致產量低。2007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178.26萬hm2,但從2008-2009年期間在新疆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都呈下降的趨勢,分別下降播種面積為140.931萬hm2和產量為252.4萬t,分別占全國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的29%和40%;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到1 790.95kg/hm2,提高了5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03kg/hm2,雖然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都增加了很多,但跟2007-2008年的水平比也減少了不少,總產量減少了將近50萬t,播種面積減少了約37萬hm2,這主要原因是2007-2008年新疆籽棉價格降到近5a最低水平;到了2010年棉花播種面積和產量又開始增加,主要原因是棉花價格上升,幅度較大,除此之外,全疆范圍內推廣了經濟效益比棉花更好的經濟作物,大規(guī)模減少棉花播種面積,尤其是北疆,加之很多地區(qū)農民養(yǎng)家畜不能用棉花秸稈飼養(yǎng),所以他們更愿意種植比棉花效益低一點兒的小麥和玉米,這就導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的增加。
圖1 新疆棉花播種面積與產量(數據來源:新疆統(tǒng)計年鑒)
2.2 新疆各棉區(qū)的棉花成本構成變動比較分析 新疆三大棉區(qū)中南疆和北疆的棉花播種面積135.3萬hm2(2009年),占全疆棉花播種面積的96%[6]。由于新疆棉花主要分布于南疆和北疆2個地區(qū),所以選取南北疆棉花生產區(qū)域為研究對象,對南北疆棉花生產成本構造變動及效益影響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南疆種植棉花成本高于北疆,主要原因如下:(1)南疆夏季漫長、日照長、晝夜溫差大等氣候特點,所以南疆的棉花單產和等級均高于北疆,相應的生產費用南疆大于北疆。(2)由于南疆土壤肥力不如北疆,因此,化肥用量南疆都高于北疆,再加之部分南疆農戶使用了農家肥,這使得化肥費用南疆高于北疆。(3)南疆降水量少、干旱、灌溉次數較多,因此,南疆的滴灌費多于北疆。(4)雖然拾花人工費南疆低于北疆,但南疆的棉花產量大于北疆,所以棉花拾花費南疆略高于北疆。(5)南疆氣候比北疆更干燥,蒸發(fā)量大,因此,地膜使用量南疆比北疆多,地膜費也大。(6)種子費、機耕費、農藥費、水費等對總成本的影響較小,并南北疆的差別也不大。從上述比較分析結果來看,地膜費、滴灌費、化肥費、土地承包費等主要項目,南疆均高于北疆,所以導致南疆的總成本高于北疆[2]。
表1 南北疆農戶棉花成本
[項目\&南疆(元/667m2)\&占比(%)\&北疆(元/667m2)\&占比(%)\&單產\&380\&\&330\&\&化肥用 ?\&251.76\&15.19\&203.47\&14.52\&滴灌費\&292.73\&17.63\&151.8\&10.84\&拾花費\&386.07\&23.3\&365.13\&26.06\&土地承包費\&243.94\&14.72\&150.82\&10.77\&水費 ? ? \&98.5\&5.93\&128.0\&9.13\&機耕費 ?\&113.1\&6.83\&101.0\&7.21\&農藥費\&45.7\&2.74\&52.2\&3.72\&種子費 ?\&20.4\&1.2\&28.6\&2.04\&地膜費 ? \&70.10\&4.23\&41.83\&2.99\&總成本\&1656.94\&\&1400.9\&\&]
3 新疆棉花生產成本構成變動的影響因素
新疆棉花生產成本高,收益不高的問題逐年增大,所以,正確分析影響棉花生產成本構成變動的因素非常必要。棉花生產成本包括物質費用、生產成本和人工成本三大部分,這3種費用的變化直接引起棉花生產成本基本結構的變動。
由圖2可以看出,棉花生產的物質費用從1995-1998年期間呈上升趨勢;從1999-2002年期間呈下降趨勢;從2003-2009年期間又呈上升趨勢。棉花生產成本在同期也相應的從1995-1998年期間逐漸增大,從1999-2002年期間減少;從2003-2009年期間又逐漸增大。棉花生產的人工成本的數值基本為300元左右,占棉花生產總成本的55%左右,2011年在新疆的棉花生產成本為1 142.28元/667m2左右[7]。
920
870
820
770
720
670
620
570
520
470
420
370
320
270
220][棉花生產成本(元/667m2)][1996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年份]
圖2 棉花生產成本情況
3.1 棉花生產成本構成影響 棉花生產成本包括種子、化肥、地膜、機耕費、拾花費(機采)、人工費、農藥費、水費、土地承包費、農保費、滴灌費和養(yǎng)地基金等。表2中可以看出,2002年與2011年相比,種子費、肥料費、排灌費、機械作用費和人工成本分別增加了158.58%、187.03%、65.33%、52.86%、和168.36%。
表2 新疆棉花主要成本項目分析(元/667m2)
[年份\&種子費\&肥料費\&農藥費\&灌溉費\&機械費\&人工成本\&生產成本\&2002\&20.93\&99.36\&99.56\&45.21\&48.86\&214.5\&543.54\&2003\&24.26\&113.46\&101.6\&52.9\&51.26\&213.92\&545.59\&2004\&32.35\&131.58\&102.5\&57.27\&57.27\&311.61\&652.58\&2005\&27.89\&166.41\&104.07\&55.34\&55.75\&347.85\&692.92\&2006\&29.18\&166.88\&104.6\&59.45\&58.51\&379.14\&805.76\&2007\&33.4\&178.54\&106.7\&67.21\&65.8\&442.27\&902.36\&2008\&35.24\&196.08\&111.5\&66.59\&72.67\&465.5\&954.28\&2009\&38.12\&188.27\&101.1\&78.06\&70.57\&459.99\&960.75\&2010\&43.39\&186.43\&105.4\&83.75\&89.49\&601.65\&1142.28\&2011\&54.12\&285.19\&101.7\&69.11\&80.78\&579.63\&1355.41\&]
3.2 勞動生產成本對棉農收益的影響 由于新疆棉區(qū)經濟相對薄弱,就業(yè)機會較少,勞動力成本及價格較低,這對新疆棉花生產成本一直保持著一定的優(yōu)勢。但新疆的農業(yè)生產機械化程度低,農業(yè)生產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因此,新疆的棉花總成本中勞動成本仍然占45%以上。這對新疆廣大棉農經濟收益較大的影響。改變這種不利的局勢,棉農不僅要轉變傳統(tǒng)、簡單、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同時,要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提高機械化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面積的活勞動消耗,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3.3 生產技術對生產成本的影響 生產技術水平對成本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是采用新品種、新機械等科學技術需要增加投入及成本。二是利用高產新品種可以提高單位土地生產效率,同時,采用高效農藥和施肥灌溉等新技術,可以降低農藥、施肥的成本,并提高農資的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減少農資和活勞動投入,從而降低成本。2000年開始在新疆推廣棉花高密度超高栽培技術獲得成功,在投入原水平的情況下,新疆的平均棉花單產超過100kg/667m2,部分地區(qū)超過120kg/667m2。
4 新疆棉花成本及經濟效益現(xiàn)狀分析
4.1 新疆棉花成本收益的計算方法 在棉花生產過程中、生產成本的大小直接影響棉農的經濟收益、收入和棉花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
表3 新疆棉花生產成本、現(xiàn)金收益和凈利潤
[年份\&總成本
(元/hm2)\&總收益
(元/hm2)\&凈利潤
(元/hm2)\&成本利潤率(%)\&2000\&8299\&12532\&4233\&51\&2001\&8546\&10148\&1691\&20\&2002\&8886\&13300\&4313\&48\&2003\&8957\&17109\&8151\&91\&2004\&11147\&14492\&3346\&30\&2005\&11873\&16843\&4970\&42\&2006\&15303\&21086\&5783\&38\&2007\&16960\&24248\&7288\&43\&2008\&17948\&18999\&1050\&6\&2009\&18279\&23734\&5444\&30\&]
農產品收益=農產品收入-農產品成本。棉農的棉花收益就等于棉花的銷售收入減去投入的成本[8]。用公式表示為:
Rt=Pyt×yt-C(yt) (1)
式中:Rt為棉花的收益,Pyt為t期的棉花價格,yt為棉花的產量,C(yt)為棉花的成本函數。其中,C(yt)由棉花生產中生產資料投入的費用和各種稅費構成。生產成本函數公式來表示:
C(yt)=Pxt×Xt(yt)+St×(Pyt+yt) (2)
式中:C(yt)棉花生產成本函數,Pxt生產資料價格,Xt(yt)生產資料投入量,St棉花生產的稅費,Pyt為t期的棉花價格,yt產量。
上述可以說明,C(yt)的高低受到產量價格Pyt,投入量Xt(yt),棉花價格Pyt和產量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2000-2009年期間的總成本基本呈上升趨勢,主要原因是產量價格Pxt,投入量Xt(yt),棉花價格Pyt等指標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增大了。收益的高低被決定成本和總收入的多少,棉花收益Rt受t期的棉花價格Pyt,棉花的產量yt和棉花的成本C(yt)的影響。棉花總收益除個別年份(2003年、2007年)較高外,基本保持在4 500元左右,最低時為1 050元(2008年),因為這年棉花價格非常低,單產比往年低。上述計算結果表明,這10年期間新疆的棉花生產成本利潤率總體趨勢是下降的,即2003年91%,到2009年下降了30%,可以看出,新疆種植棉花的經濟效益呈下降趨勢[9]。
4.2 新疆不同棉區(qū)農戶均值花費比較分析 為了便于分析,在南疆和北疆2個不同區(qū)域的182戶棉農植棉收入水平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南疆和北疆的182戶(南疆104戶,北疆78戶)棉農分為富裕戶、中等戶和貧困戶等3個級別,其中,富裕戶28戶,中等戶127戶,貧困戶27戶。根據調查情況的需要,選擇棉花總產值Y,棉花播種面積X1,棉花生產種子投入X2,化肥投入X3,農藥投入X4,勞動用工數X5和用工物化投入X6等6個變量指標,各變量指標進行計量分析[10]。不同等級和不同區(qū)域的農戶變量指標均值計算結果分別見表4和表5。
表4 不同等級農戶的變量指標均值計算結果
[變量指標\&單位\&富裕戶\&中等戶\&貧窮戶\&棉花總產值Y\&元\&3390540\&14000790\&2009200\&棉花播種面積X1\&hm2\&105.3\&452.7\&64.7\&棉花生產種子投入X2\&元\&42450\&149520\&21530\&化肥投入X3\&元\&393570\&1645710\&242230\&農藥投入X4\&元\&76390\&321980\&56550\&勞動用工數X5\&工\&29240\&117430\&19940\&用工物化投入X6\&元\&64500\&282050\&40580\&單位棉花總產值\&元/667m2\&2145.91\&2061.97\&1950.68\&單位棉花生產種子投入\&元/667m2\&26.88\&22.02\&20.90\&單位化肥投入\&元/667m2\&290.09\&242.37\&235.17\&單位農藥投入\&元/667m2\&48.35\&47.42\&54.90\&單位勞動用工數\&工/667m2\&18.51\&17.29\&19.36\&單位用工物化投入\&元/667m2\&40.82\&41.54\&90.40\&]
表5 不同地區(qū)農戶變量指標均值計算結果
[變量\&單位\&南疆農戶\&北疆農戶\&棉花總產值Y\&元\&13493890\&5906640\&棉花播種面積X1\&hm2\&422\&204.7\&棉花生產種子投入X2\&元\&123690\&89810\&化肥投入X3\&元\&1645890\&635620\&農藥投入X4\&元\&284040\&170880\&勞動用工數X5\&工\&103860\&62750\&用工物化投入X6\&元\&292460\&94670\&單位棉花總產值\&元/667m2\&2131.74\&1923.99\&單位棉花生產種子投入\&元/667m2\&19.54\&29.25\&單位化肥投入\&元/667m2\&260.01\&207.04\&單位農藥投入\&元/667m2\&44.87\&55.66\&單位勞動用工數\&工/667m2\&16.41\&20.44\&單位用工物化投入\&元/667m2\&46.20\&30.88\&]
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在南疆和北疆的富裕戶單位棉花生產投資變量指標均值都高于在南疆和北疆中等農戶和貧困農戶。上述在棉花有關的6個變量指標中,播種面積對富裕農戶,中等農戶和貧困農戶均產生正面的影響,增加播種面積和化肥投入均可提高棉花的產值,但是播種面積的差異對富裕戶,中等戶和貧困戶收益差異的影響不十分明顯,播種面積對收益差異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其影響力很小[11]。
5 提高棉花生產成本經濟效益的措施
1983-2013年期間,新疆棉花生產成本的平均凈產值和減稅純收益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棉農植棉效益的降低直接影響著新疆棉花的競爭力和棉農增收。為了增加棉花生產成本的經濟收益,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5.1 新品種選育 新疆目前共認定的棉花新品種120個。其中,陸地棉品種共計86個,分別為早熟陸地棉品種36個;中早熟陸地棉品種49個。因此,新疆各植棉區(qū)的棉花育種總體目標是選育早熟、穩(wěn)產、豐產、優(yōu)質、好拾花、適合機械化采收和耕作制度改革、符合紡織工業(yè)和市場需求的品種。
5.2 栽培技術 選擇合適的栽培技術方法是提高各植棉區(qū)棉花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新疆各植棉區(qū)采用以矮、密、早熟、地膜為核心的栽培技術模式,同時,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地力、時間、空間并提高單產為目的,最終達到降低棉花生產成本和增加棉農經濟收益的目的。
5.3 病蟲草害防治 新疆棉花種植規(guī)模較大、棉田連片、面積大,同時,典型的干旱氣候,夏季高溫干燥,降水量少等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較差,上述原因在新疆各植棉區(qū)有利于病蟲害的傳播、擴散和蔓延。以環(huán)境友好為原則,加強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措施為主。
5.4 采收機械化 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較大,但勞動力較少和人工費高,因此,新疆機采棉是必要的選擇,目前全疆采收機械化方式的棉花面積已達33.3萬hm2。機采棉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減輕棉農負擔,縮短棉花的采收期,降低采收的費用及增加棉農的經濟收益。
5.5 防災減災 棉花受各種自然災害較嚴重作物之一,其中,植棉區(qū)棉花受冰雹災害面積最大和經濟損失嚴重。如2015年5月18日在新疆建設兵團農一師二團受冰雹災害的棉花面積6 566.7hm2,而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的阿瓦提縣、沙雅縣和庫車縣等地區(qū)的棉花受冰雹災害面積更大,經濟損失更嚴重。因此,新疆各植棉區(qū)建立防災減災綜合防治技術體系非常必要。
6 結語
(1)種植棉花主要分布在南疆和北疆,南疆的棉花成本(單產、化肥用、滴灌費)均高于北疆。
(2)棉花生產成本包括物質費用、生產成本和人工成本等三大類,其中,生產成本的費用遠遠大于物質成本和人工成本。
(3)新疆棉花生產成本的經濟收益下降的原因是棉花價格下降、成本上升、植棉環(huán)境的制約和扶持政策少,尤其是近年來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導致棉花效益降低,直接影響著新疆廣大棉農增收。因此,加強政策、資金、科技等方面投入提升新疆棉花植棉比較效益,對提高新疆棉花產量和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實現(xiàn)品種、技術和環(huán)境的高效統(tǒng)一,以及新疆棉花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棉農增收和保護環(huán)境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下轉15頁)
(上接4頁)
參考文獻
[1]毛樹春.中國棉花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9:20-23.
[2]霍遠.新疆棉花成本效益及補償機制研究[D].北京:九洲出版社,2009:25-31.
[3]莫遠帆.科學發(fā)展新疆棉花產業(yè)[J].中國纖檢,2008(09):62-63.
[4]艾力克木·克熱木.新疆棉花生產成本收益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1.5:22-23.
[5]陳云,祁春節(jié).中美柑橘生產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較和擬合[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2(10):49-52.
[6]馬海霞.新疆棉花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困境[J].新疆財經,2008(06):24-29.
[7]周潔,馬瓊.新疆棉花成本變動分析[D].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2014,48(12):7-8.
[8]柴斌峰.我國玉米成本及經濟效益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96-104.
[9]霍遠,張敏,王惠.新疆棉花成本及經濟效益分析[J].干旱區(qū)地理,2011,34(5):838-839.
[10]王春曉.農業(yè)結構調整中的新疆棉花產業(yè)成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50-66.
[11]周英虎.2008年新疆棉花成本效益分析與2009年新疆棉花發(fā)展趨勢預測[J].會計之友,2009(3):33-34.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