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語文學習中學生應能感受、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藝術表現(xiàn)力,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語言的揣摩與學習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呢?本文認為,教師應當用規(guī)范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在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中指導學生積累語言,在實踐運用中提高語言能力。幫助學生不斷積累語言,不斷熟悉語言,真正把古今語言的精華據(jù)為己有。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語言能力 影響 積累 實踐
一、教師規(guī)范語言潛移默化的影響。
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要工具。眾所周知,學生語言的獲得多由模仿而來,在家庭,學生主要模仿家長;在學校,學生的模仿對象主要是教師,因此,教師使用詞匯的水平直接地影響學生對詞匯和積累和使用。一年級兒童正是積累詞匯的最佳時期,此時的學生表現(xiàn)出對詞匯極大的興趣,他們關注新詞,愿意利用一切機會使用新詞,教師的用語必須規(guī)范化,用詞要求準確、符合科學性,切忌詞不達意。在譴詞造句上應當力求達到爐火純青,不能單純追求詞匯豐富、語言生動形象,避免以詞害意。俗話說:“教師無小節(jié),事事皆楷?!?。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應當時時注意以規(guī)范生動的語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在環(huán)境中得到感染、熏陶。
二、課堂教學是語言積累的主陣地。
小學語文教學應以積累性閱讀為主,學生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學語言。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更高的層次便是創(chuàng)造。由于小學生的詞匯比較貧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語文課堂上的言語活動是第一要務,就是要讓學生熟記運用課文重點語詞。在語文教學中,造句是鞏固句型或練習詞匯的好辦法。如利用詞語造句,用所給的詞語造出不同形式的句子,用不同的詞語圍繞同一個句型造句。此方法可使學生在造句的過程中互相促動、相互啟發(fā),收到句型練習和豐富、再現(xiàn)詞匯的雙重功效。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好的文章應該盡量讓小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和領會。文章中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通過朗讀,還可以使學生了解詞句的各種結構,掌握詞句的節(jié)奏。一篇詞匯豐富、語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復朗讀,達到瑯瑯上口、熟讀成誦,書本的語言就會變成自己的活的語言,成為自己的儲備和財富。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使學生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
語文教材中的對話和故事多為學生熟悉的童話或貼近學生生活的內(nèi)容,深受學生的喜愛。因此,教師應抓住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對課文中的對話、故事等重新改編表演,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語文教學過程不是學生照抄照搬教師所教內(nèi)容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練習、運用語言的交際演練過程。
三、課外閱讀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
呂叔湘先生說過:"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課外閱讀。"積累語言材料光靠課內(nèi)加強對課文的朗讀和背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課外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閱讀。有專家研究證明: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在這個方面,特級教師竇桂梅堪為典范:她所帶的一個班自小學一年級開始,至六年級畢業(yè),學生積累了100多個寓言,200多條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詩辭,1000多條成語,因而她的學生文筆流暢,出口成章。閱讀中隨時隨地積累,把讀書時發(fā)現(xiàn)的好詞語、句子、片斷摘錄下來,并隨時翻看記憶,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讓學生多讀,多積累,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
四、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劉國正先生說的:“獲得語言的技能,主要依靠語言的實踐,對理論知識的依賴是較少的?!苯處煈貏e注意的是,就語言這一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而言,大量的語言實踐才是學生糾正語言錯誤的卓有成效的根本途徑。因為在交際過程中,正確語言的輸入必然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從而使其語言輸出逐步正確化;而且只有在語言實踐中學生才可能內(nèi)化所學的語言運用規(guī)則。說話是對語言材料的一種使用,它能讓學生一方面運用積累的語言,另一方面進一步積累語言。說話處在一個不斷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中,其終端就是所謂"內(nèi)部語言"。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寫作也是對語言材料的一種使用。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積累的語言時,常常出現(xiàn)堆砌詞藻的現(xiàn)象,對學生作文中堆砌的詞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刪除,哪些應替換,應悉心指導。無論是說話訓練還是寫作練習,如有錯誤,教師應馬上指出,并糾正,不要讓錯誤的讀法或寫法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定勢。
總之,語文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持之以恒地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指導學生勤積累,多說,長練讓每個小學生都能自主實踐于語言交流之中,為適應將來的社會需要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胡克英:《教學論研究》 。
魏薇:《重視發(fā)揮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課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