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華
【內容提要】 關注社會焦點,發(fā)掘教育資源,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動向,讓情境再現,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選用恰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實踐。
【關鍵詞】道德認知 ? 情感體驗 ?道德行為
【社會現狀分析】:
近幾年,不管是報紙還是電視接二連三地報出新聞:如南京彭宇因幫助一名跌倒受傷的老太太,被老太及家人告上法院索賠醫(yī)療費,法院判決彭宇應承擔一半醫(yī)療費用……如天津車主許云鶴因幫助一名在馬路中跨越欄桿而摔倒的老太太被告上法院,在原告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被一審判賠償十萬元……隨著此類新聞的出現,大街小巷聽到最多的就是“千萬別當什么好人,到時候被訛了就麻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救人可得想想后果”等話語,尤其是其中的有車一族,更是感嘆:“社會風氣如此,不冷漠不行??!”
【學生現狀調查】:
我們看到,受這些事件的影響,人們看似無奈情況下的這種“冷漠”已經在社會上逐漸蔓延,而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的學校,我們的孩子又受到了多大的影響呢?為此我進行了調查。
結果是令人驚訝的,一個班56人,只由2位學生填寫了會毫不猶豫地去扶。而填寫不會扶的居然有38位,理由無非是怕麻煩,或是怕被訛。選擇報警和其他做法的同學也不過10多位。
【糾正道德偏差】: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的不良反應對這些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關鍵期的孩子們的影響是多么巨大,如果長此以往,那么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將不復存在。那么作為學校的德育工作者,我們能否從本質上扭轉他們道德認識上的偏差呢?我試著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引導。
一.情境再現,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孩子們之所以會受影響,除了家長、朋友的鼓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認識到人們冷漠處事的后果。在以上調查結束后,我截取了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的錄像。一邊是殘忍的一幕幕,一邊是記者的講述:“10月13日,2歲女孩小悅悅被一輛汽車撞飛、碾軋,之后第一位路人、第二位路人、第三位路人、還有牽著小孩的年輕媽媽……相繼有18位路人經過她的身邊,但都當沒看見一樣無情地離去,而其間悅悅又被一輛貨車碾軋過去,最終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被第19名路人拾荒者陳賢妹抱到路邊。送到醫(yī)院后,雖然醫(yī)生已經盡全力搶救,但因為傷勢太重,時間又拖延太久,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她。此時畫面定格我在了“小小的尸體”上,我適時引導,渲染情境:這個兩歲的小生命,猶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她本該有美好的未來,她有權利享受這世間的幸福,她成人后也會為社會做出貢獻……然而,現在,她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她在無聲的哭泣,她在無力地哭訴……
很多孩子低下了頭,他們被觸動了。此時,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上文所提到的讓學生填寫卻沒有簽名的調查表,“不會扶,免得惹麻煩”處打“√”的表,一張、一張、再一張。我發(fā)現,孩子們的頭埋得更深了,在這樣的情境中,我知道我勿須多言,孩子們明白自己與“小悅悅事件”中那18位冷漠的路人已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如此強烈的對比,使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沖擊,情感體驗達到了極致,他們由觀看錄像時痛恨司機的無良及路人的冷漠而轉變成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二.新聞鏈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光有自責還不行,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去對待。我選用了幾個例子:
例1:《七旬爹爹摔倒多人相扶》
長江商報上曾刊登一則新聞:昨天早上11點左右,武漢漢口一位七旬爹爹突然倒地,整個人趴在地上,當時有市民猶豫,但隨后又更多市民快速上前,將爹爹扶起,用傘給爹爹遮雨,并撥打電話報警。爹爹因救治及時,已轉危為安。
例2:《100多雙溫暖的手》
曾經有一則新聞:張老伯因患帕金森氏綜合征,容易跌跤,2年來他跌過100多跤,但每次都有好心人攙扶。昨天傍晚,出門的時候,路上又摔倒多次,但很多路人看到都在第一時間上前攙扶,并送他回家。老人感動地說:“有這么多人關心,雖然患病,我覺得也很幸福!”
讀完這兩則新聞后,學生們在感受中都紛紛講到“社會上還是好人更多”。我知道這時侯他們的想法已逐漸轉正。
三.引導實踐,鞏固學生的道德行為
其實近幾年,不管是在學校領域,還是在社會大范圍內,國家已經開始對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做出了積極的努力。通過新聞報道,我們認識了見義勇為的最美媽媽吳菊萍、誓死保護學生的最美老師張麗萍、用生命詮釋責任的最美司機吳斌……他們崇高的道德品質無不震撼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但是這些英雄用生命做代價的事跡離我們的學生還是比較遙遠的,惟有身邊的事跡才能起到真正的榜樣作用,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去實踐,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其實美德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1.開展主題活動
我們都知道,學生道德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依托于我們學校整體道德環(huán)境的營造。每年我校都會進行?!靶⒏兄恰薄笆押蒙倌辍钡鹊脑u選活動,把孩子們身邊各類感人的典型事跡拍成照片、寫成文字在校園里進行宣傳。遇到每一次“獻愛心”活動,我們也并不是簡單的捐錢,而是通過視頻圖片等宣傳“喚起愛心”,再通過書籍、玩具的義賣“捐獻愛心”,最后跟蹤愛心款物的去向感受“愛心回饋”時的溫暖。讓每個孩子在愛的熏陶和感動中把樂于做好事當成一種習慣。
2.表揚好人好事
在注重學校大德育環(huán)境的同時,我們更應重視校園中時時、處處涌現出來的小英雄。在各類“身邊的榜樣”的影響下,孩子們紛紛效仿和實踐,使這種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無私奉獻的美德在校園里蔓延開來,使越來越多的孩子逐漸感受到了幫助和被幫助、關心和被關心的快樂。
身體出了問題,醫(yī)生可以很快解決;但是思想出了問題,卻需要關注者長期的引導;因此,關注社會焦點,發(fā)掘教育資源,及時捕捉孩子們的思想動向,讓情境再現,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選用恰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引導孩子們進行道德實踐,以糾正社會反面事例的負面影響所帶來的道德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