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曼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純真的童心,或活潑靈動,或天真好奇,或憂郁幻想……作為教師,我們也會經(jīng)常告訴學生:“作文有什么難寫的,不就是我手寫我心嘛!”乍一聽,多簡單啊,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來就成一篇習作了!但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師生幾乎都談作文而色變,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如何能讓學生擺脫無米下鍋、力有不逮的困境,產(chǎn)生胸有千壑、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呢?這是橫亙在教師與學生、作文與生活之間的一條溝、一道坎。
要想去除他們之間的障礙,拉近作文與生活的距離,這就需要教師這個“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能“將心比心”,用一顆充滿耐心和愛心的童心,牽著孩子的手,帶著他們很好地走過去。
一、明確小學作文教學定位,幫助學生樹立“我手寫我心”的信心。
作為教師首先要走出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目標定位的束縛,不要再刻意地去追求中心明確、重點突出、選材典型、立意新穎……諸如此類的讓學生心生畏懼的要求,試問:這樣的要求,你小時候怕過嗎?要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一群還未受過媚俗思想熏陶的孩子,我們培養(yǎng)的是用筆將自己思想表達清楚的人,而非作家。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小學各階段的作文要求很明確、很簡單:對寫話產(chǎn)生興趣;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感情真實。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降低作文要求,把指導作文的重心放在學生的習作興趣上,讓寫作像呼吸一樣自然,不必太多束縛,不用講究章法,把自己心中所想所感用筆痛快地記下來呢!比如,課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情境性的小練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自己的歡樂憂愁……都可以記錄下來。而一個恰當?shù)脑~語、一個精彩的句子、一次真實的感受、一點看得到的進步……都可以成為老師贊揚的對象。你可以告訴學生:這個詞語用在這里恰如其分、這個句子寫得很生動、你的故事喚醒了我的童年記憶、你的感受寫得很真實……相信一次次細微的鼓勵會讓學生們對自己的作文感到非常自豪,也會逐漸對習作產(chǎn)生興趣的。
當然,關于作文難,原因很多,但只要先解決好關鍵性的理念問題,其他問題自然也會迎刃而解的。
二、釋放我們的童心,帶領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素材。
我們都經(jīng)歷過童年,我們清楚地記得自己小時候最感興趣的事,最喜歡的玩的游戲,記憶最深刻的情景,最癡迷的動畫片,最愛聽的故事……如果,教師能懷揣一顆童心,從學生的視角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素材,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孩子們就會擺脫無話可寫的困境。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引領學生體驗生活,培養(yǎng)觀察能力,打開學生的生活寶庫。
例如:寫《家鄉(xiāng)的田野》,我組織學生走出校門,來到田野上,讓學生打開自己的感覺器官,觀察田野的風景,放飛自己的心靈,用心感受田野的魅力,然后及時組織學生討論,最后給予總結(jié),這樣,學生自然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來的作文富有生活氣息。
其次,要多寫多記,豐富寫作材料。
眾所周知,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積累素材的途徑,它可以把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珍珠一顆顆撿起來,讓它們逐漸串成美好的回憶。這個階段伊始,要家校配合。但農(nóng)村的孩子很多父母都不在家,沒人去指導。這就需要在開始階段教師能以足夠的耐心讓學生堅持寫下去。例如:在教室的花盆里種下種子,寫長期的觀察日記;帶學生玩跳大繩,讓學生留心觀察場面;一次出乎意料的獎罰,讓學生談談當時的感受;教師讀一個好故事,讓學生來議論議論;看一集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讓學生來講述劇情發(fā)展過程……這些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日記素材。
我相信只要教師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足夠的耐心,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樂于表達的欲望,培養(yǎng)出學生勤于捕捉的雙手。
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詩”情“畫”意,教會學生為自己的作文潤色。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就是天生的詩人。”的確,每個學生都是美麗的天使,都有一顆靈動的詩心。如果能打開孩子們心靈的那扇窗,讓陽光雨露滋潤心田,每只小燕兒都能銜回一個春天。
其實,寫詩就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習作語言變得形象生活、活潑靈動的途徑之一。選一個旭日東升的清晨,帶著學生去觀察噴薄欲出的朝陽;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和學生一起觀察天上的云卷云舒;春賞百花秋望月,夏沐涼風冬聽雪……用滿滿的詩心童心,帶著孩子捕捉美好,發(fā)揮想象,每個水洼兒都能擁抱一片藍天。
怎么能讓自己的作文美得像詩呢?你可以告訴孩子:寫景如寫詩,在習作中,如果能選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語言就會像潺潺的小溪歡快流暢,它可以讓花草樹木傾訴衷腸,枯枝敗葉講訴生命的真諦……你的習作也會變得生動自然有靈氣。
如果說寫景講究“詩情”,那么記敘文則追求“畫意”。
小學作文以寫記敘文為主,教師經(jīng)常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告訴學生:你看,這篇課文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描寫多么傳神、多么形象。你們也要學著點,把這些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學生也懂得把這么描寫手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但讀起來總覺得生硬晦澀,像缺少點什么似的……什么呢?對,畫面感!寫詩需要畫面感,寫記敘文同樣也需要畫面感。記敘文一般都是情景再現(xiàn),若能把描寫手法運用到作文中,流暢地描述場景、生動準確地刻畫人物形象,必是一篇佳作。而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一種凡文必注重畫面感的自覺意識。
但凡能教會學生抓住景物和人物這兩大類描寫技法,能通過描寫來再現(xiàn)畫面,小學階段的作文要求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用童心擁抱童心,就是告訴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盡量避免用那些讓我們曾經(jīng)害怕過的習作要求;用童心擁抱童心,就是告訴我們通過兒童視角去捕捉素材,記下生活;用童心擁抱童心,就是呼喚我們能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觀察自然,美化語言……總之,只要用童心擁抱童心,就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作文與生活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