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龍
在媒體工作了15年,人越來越大叔,同事們越來越年輕。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道是越走越窄,除了德高望重,幾乎沒別的位可定了。誰叫你在一個以吃青春飯著稱的行業(yè)混跡。
新一年,我換了家新公司。這是家技術產品驅動的公司,人員平均年齡比媒體還低。
年齡,只是表象。
一次開會,提到一個技術需求,“工程獅”同學們表示,這是那誰誰誰負責的,他回學校答辯去了,得等他回來?;貙W校答辯?一個在校實習生?是的,就是一個實習生,大家談論起他,就像談論一個正式員工。其實,他已經被當作一個正式員工了,和其他“工程獅”一樣,舍我其誰地負責一條業(yè)務線。
新公司給實習生的待遇挺高,底薪比北京普通報社給正式記者的底薪還高(記者靠計件拿稿費賺錢,底薪超低)。待遇是硬道理,你不需要做任何動員,我所在部門的實習生,也是玩命地工作。
我一直記得多年前自己做實習生時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挑實習生時,報社的主任把腿蹺到桌子上問話,鬼知道自己怎么就過了面試。寫第一篇50字的簡訊時,汗流了一背,電腦上的字還是結巴。
當然沒有工資,聽說還有單位收取實習生的實習費。這傳統(tǒng)得能追溯到學徒制了吧。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你只能是一個孩子,可以進步,但不會有真正的機會。這種心態(tài)影響了入行的前兩年,我在實習的報社就了業(yè),放眼四看全是老師,心里一片拔涼。后來到了北京,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才徹底拋開了學生心態(tài)。
在北京的報社,這種學徒式的實習環(huán)境仍然存在。入行的新手縱是再有個性和才華的人,也只能緩慢地成長。沒有底薪,沒有機會,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
網絡媒體時代,則大為不同。2014年,門戶網站界出了一個著名的實習生。網易的實習生王某某,以主導了多個H5產品而大火起來。這個年輕人把人民日報發(fā)表的習近平和奧巴馬在瀛臺夜談的特寫,改成了動畫交互產品。一篇沒多少人看的文章,變了個身,在微信上擁有了10萬+的高閱讀量。對于那些老編輯和老記者,“我怎么想不到”和“我可不會這種技術”,成了被王某某彎道超車的重要原因。
那些缺乏經驗,但擁有創(chuàng)意和技術的年輕人,在新媒體領域擁有了更多的發(fā)言權。
放眼看,這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無論是年近六旬的比爾?蓋茨,還是習慣穿著套頭衫的扎克伯格,他甚至連實習生都沒做過,就在車庫里開始了自己的偉大事業(yè)。
2014年,扎客伯格來北京訪問,被領導人接見的新聞照片看起來古里古怪。這個偉大公司的CEO拘謹的樣子,就像一個實習生。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這個拘謹得像個實習生的年輕人,其實是一個偉大公司的CEO。
當我第一次離開媒體公司,來到技術人員云集的新公司,新奇地感受到這種氣息。一個沒有任何矯飾的事業(yè),也沒有年齡的劣勢。這里人不講年齡大小,坐下來就開會,說清楚就散會,把事情干好才是王道,一個嶄新的事業(yè),所有人都需要重新積累經驗。
我也沒精力把部門的實習生當孩子看,他們都迅速地上手,沉浸在新工作中。機會均等,壓力均等,就連加班也均等。
幾天前,我向一個實習生發(fā)出了工作邀約,她為一個不大不小的項目連續(xù)工作了兩周。工作辛苦與否倒不是最重要的,我看重的是她的責任心,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她給部門同事派活,向其他部門同事施壓,把這事當成自己的事情。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這樣的,跟公司的氛圍應有關系。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善待實習生,可只有把他們當作同事,才是最好的善待。
或許因為工作的均等,這里的實習生沒有報社時代實習生們的青澀和拘禁?;蛟S連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技術進步幫助他們打破的壁壘,包括傳統(tǒng)社會隱含的等級制度,這些東西曾經壓得年輕人無法呼吸。
這可能是實習生們最好的時代。
對我來說,實習生們對我直呼其名,跟更嫩的一撥小鮮肉同事,還不用當大叔(至少表面上),這也是時代饋贈的好禮吧。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