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凡
一款形似《超能陸戰(zhàn)隊》中大白的機器人在咖啡廳里滑來滑去,
大家掏出手機拍照,眼睛黏在這款功能并不復雜的機器人身上。
這是北京初春的四月,在中關村大街的一家咖啡館,
RoboTerra(蘿卜太辣)教育科技公司正在做一場名為“創(chuàng)客教育與機器人”的分享會。
公司CTO白晨介紹他在斯坦福大學上過的機器人入門課:絕大多數的學生用10周做出人生中的第一個機器人,要做的事看起來很簡單——與對手PK,誰的機器人被撞下賽臺,誰就輸了。他展示了一段視頻,只有短短十幾秒。兩只外形粗糙的機器人在賽臺上對陣,周圍圍了一圈學生助陣。比賽開始,歡呼吶喊聲震天,機器人對撞,其中一只滑下臺去,比賽結束。但是學生們還是又笑又叫,仿若置身嘉年華。
RoboTerra是一家做機器人教育的企業(yè),來自美國硅谷。中文名字被翻譯成“蘿卜太辣”?,F在,他們正將機器人教育帶回來。
10周機器人課
白晨的分享,像是一部年輕工程師成長史。他碩士就讀斯坦福大學,上的第一門課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和小伙伴們組隊完成一個“把裝滿水的氣球拋出去”的發(fā)射裝置。大家都是機械高手,迅速組團、討論、分工。白晨拿到了幾塊木板和一個電鉆——他的任務是搭一個炮臺。
“我不知道怎么鉆孔?!卑壮咳跞醯卣f。
“機械工程師怎么能不知道鉆孔?”他的隊友驚訝了。
為了不在以后的課程中成為豬一樣的隊友,白晨加緊學習如何處理木頭和金屬。他花了10周做了一張能調節(jié)高度的桌子。之后他上了機器人入門課,同樣是10周,他要做一個機器人,參加學期末班級的機器人相撲比賽?!叭绻麢C器人要長得丑,它基本也就只能這么丑了?!卑壮繉χ曨l里自己制作的機器人自嘲,“你們要原諒一名年輕的工程師?!弊詈蟮慕Y果——相撞,他的機器人滑下賽臺,結束。
再來!
又是一門機器人課,這次的任務不是對撞,而是向對方機器人發(fā)射炮彈,或者揮舞手臂對對手機器人實行斬首。白晨團隊這次用到了電腦建模、激光切割和3D打印。終于,一個學期10周過去,這回的機器人模樣周正了許多。
白晨在一個一個10周的磨練中成了機器人達人,團隊制作了能智能守門的機械臂、結合帆板和賽道的交互性游戲裝置……每一次學期末的機器人展示,都熱鬧得如同過節(jié)。
機器人科技進入教育領域,能激發(fā)學生對理工類課程的熱情。而白晨覺得,這種激發(fā)能更早一些,“工程師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他們是成長起來的。這一切從哪里開始呢?”蘿卜太辣團隊覺得,這個答案是從青少年開始。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高一和高二的部分學生,在這個學期迎來了蘿卜太辣為他們量身打造的機器人課。這是學校要求的必修課,時間定在周日晚上。連教師帶課程帶配套硬件打包服務,從去年起,蘿卜太辣陸續(xù)與國內一些中學開始了這樣的合作。
提到中學生們的表現,蘿卜太辣創(chuàng)始人兼CEO張堯不淡定了,連用了好幾個“太棒了!”,“根本想象不到一個14歲的學生,在兩節(jié)機器人課之后,能想出多么美妙的創(chuàng)意”。張堯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曾在咨詢機構和投資機構研究過各類教育科技項目。2014年,她和幾位同樣畢業(yè)世界名校的一道,在美國創(chuàng)立了蘿卜太辣。作為專業(yè)人士,張堯關注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教育是好教育。研究人員用了多個指標進行評價,又采用多種方法對各國教育進行比較,試圖發(fā)現好教育的密碼。張堯說,最后的最后,種類繁多的評價標準指向創(chuàng)造力。
“好的教育,應該能讓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保留;讓人知道怎么提出問題,怎么解決問題?!睆垐蛴X得美國的教育有些值得借鑒。同樣是十幾歲,美國的孩子可能正結成團隊為了讓機器人能完成投籃、撿球的動作進行頭腦風暴,或者在機器人競賽賽場上一展身手……中國的孩子不缺創(chuàng)造力,只是需要被激發(fā)。張堯記得,有一次團隊老師給孩子們介紹了傳感器和執(zhí)行器,讓大家琢磨能夠搭配設計出什么東西。一名初中生說:媽媽開車時喜歡在等紅燈時低頭玩手機,變燈了沒法及時反應,不大安全。現在可以在車窗上安一個傳感器,探測交通燈由紅轉綠后,將信號傳導到司機屁股下的坐墊。坐墊震動,手機族們就知道該上路了。
為什么看好機器人教育?對張堯來說,這或許是個已經回答多次的問題。她換了個坐姿,在凳子上稍微挪了挪,身體往前傾,并沒有半點不耐煩,而是略略提高了聲音:“這事的理由太簡單了!”她又加快了語速,語氣熱切起來,“因為這事我非做不行?!?/p>
1.5億學生的需求
據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yè)機器人近3.7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1/5。到2020年,這個產業(yè)銷售收入估計將達到3萬億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躋身重要位置。與此同時,機器人教育的風開始刮了。張堯覺得,這是趨勢,識時務者就該順應趨勢。做機器人教育,不是什么困難的決定。它就在那里,長著一張“我馬上就要火了”的臉??吹搅?,能不抓住嗎?
科學,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和術語。在機器人課堂上,它具象為一行行程序,一段段電路和一個個控制器……過去,我們通過做題來學習物理和數學?,F在,做機器人就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和效果。為了贏得機器人對抗賽的勝利,學生們就得用物理知識來分析機器人的合適重量,用數學知識來分析機器人的攻擊角度,用計算機編程知識來給機器人輸入正確的指令……為了讓機器人按照自己的設計行動,需要調用好幾門學科的知識。張堯看到,互聯網+教育正在大熱,創(chuàng)客精神也被挖出來重新強調。
其實,互聯網教育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個性化教育。但問題是,推崇互聯網教育的人總會假設這么一種場景:一個在學校里被各種課程轟炸了一天的學生,課后仍會興致勃勃地打開各類智能終端繼續(xù)學習。這個場景是否真的存在,恐怕還值得商榷。就算是標榜個性化的互聯網教育,學生和教師的互動還是單向的——屏幕里的是課堂,屏幕外的學生,只是換了個平臺做題?!?/p>
聽起來還不夠顛覆。張堯自認為找到了更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方式——機器人教育。去動手,去嘗試,去探索,去控制。甚至是,盡情地去犯錯,去糾正。智能手機和iPad不只可以用來參加網絡課堂,還能成為機器人的大腦。機器人的每個功能都由學生們設計和實現,與其說在上課,不如說在玩一場機器人道具的游戲。這是在實際操作中做題和創(chuàng)造,學生們會覺得特別帶勁。課上還會有機器人比拼,張堯相信,落敗的那一方定會卯足了勁去研究機器人敗在何處,然后加以升級改造,以待再戰(zhàn)。對戰(zhàn)勝利的成就感可比考了高分排在光榮榜前列來得更加猛烈和鮮明。這,正是現在大熱的游戲化學習和體驗式學習。
順應科技發(fā)展的趨勢,就要給學生們相應的素質。教學思路和手段會發(fā)生改變,機器人教育將慢慢成為基礎教育日常課程的重要部分,這就是未來。
很多學校都看到了這樣的未來。蘿卜太辣去年曾受邀參加北京的科普嘉年華,公司的技術顧問還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科學傳播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論壇上發(fā)了言。蘿卜太辣在那時得到了一批科技媒體的關注。之后,張堯發(fā)現公司的郵箱每天都會收到十幾二十封郵件——來自國內的中學。“我是某某中學的校長,我一直想在學校推行機器人教育。我想知道你們的教材和課程安排是怎樣的?是否能夠進行合作?……”這些郵件來自大連,來自青島,來自北京,來自上?!鼈儽磉_了大致相同的意思——學校需要機器人教育,不過應該怎么做?
張堯能感受到,國內一些優(yōu)秀中學對機器人教育的需求熱烈而迫切。普遍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教師,或是沒有教師。機器人教育類課程需要動用機械、電子和代碼等跨學科知識,但是師范院校里并沒有一門課程叫“機器人教育”。讓理工科老師兼任,單一學科背景的老師又很難hold住機器人教育。更何況,多年以來的校園教育以紙上談兵為主,突然要求老師圍繞著實際操作設計課程、布置作業(yè),也是個令人頭疼的挑戰(zhàn)。
沒老師,沒教材,還沒有合適的機器人“套件”做教學工具……因此,即使校長又開明又敏銳,也難以真正把機器人教育這門課開起來。因此,目前所謂的智能機器人教育,更多還是競賽和活動導向,沒能成為真正的課程。
要讓現在的中小學自己培育出能教授機器人課程的師資,打磨出一套授課體系,還需要一段時間。類似張堯這樣的第三方機器人教育公司面對的,是中國1.5億中小學生,即使只有10%的孩子把機器人作為自己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啟蒙,也是一個值得一試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