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網互動作為網絡信息化語境下新媒體發(fā)展的新生物,它不僅為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搭建了互動的橋梁,也為當前媒體傳播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路徑?;诖?,本文就報網互動中編輯的責任意識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重點剖析了報網互動中編輯責任意識的缺失以及對如何構建編輯在報網互動中的媒體責任提出了相關對策和建議,旨在為提升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編輯的責任意識做些有益的實踐探討。
【關鍵詞】報網互動;編輯責任;新媒體
【作者單位】陳永華,浙江教學月刊社。
隨著網絡的興起,龐大的信息量逐漸削弱著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如2014年“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事件發(fā)生不到半個小時,各大門戶網站和微博已初步報道了現場狀況。雖在突發(fā)事件、體育新聞和娛樂新聞報道上,傳統(tǒng)媒體的時效性不及數字媒體,但它卻是信息的主要生產者,時政新聞、經濟新聞、法律新聞、科教文衛(wèi)新聞都源于傳統(tǒng)媒體。因此,報網互動不僅可以實現信息生產與傳播的互補優(yōu)勢,還能加速報網互動時代的到來。那么何為報網互動,其存在哪些傳播優(yōu)勢?筆者綜合學界的研究成果認為,報網互動指的是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通過整合現代傳媒技術,開辟的一種新的傳播營銷方式,如報紙媒體開辟網絡電子版閱讀、網絡資訊等。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報紙媒體與網絡信息資源的融合能夠起到優(yōu)勢互補的作用,并提升企業(yè)自身競爭能力。報網互動能夠擴大信息受眾數量,且網絡具有評論、互動、準確搜索、下載及轉發(fā)等多種功能,這就使得受眾與媒體的互動更為直接,溝通更為有效。
一、報網互動中編輯責任意識的缺失
在報網互動中,編輯責任意識主要體現在如何當好合格的“把關人”,如在尊重新聞真實性價值的同時,通過篩選網絡信息來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進而肩負好媒體的傳播責任。但在日常工作中,卻存在部分編輯在轉載新聞時出現“拿來主義”“市井媚俗”等現象,而其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又出現“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編輯態(tài)度。這些編輯責任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報紙媒體網絡化傳播渠道的形象。下面,筆者就編輯在報網互動中缺乏責任意識缺失的表現進行分析探討。
1.機械式轉載,缺乏新聞性
報網互動中的編輯工作,是通過摘錄各大媒體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來豐富網絡新聞內容、實現新聞資訊共享的。因此,在摘錄新聞的同時,編輯還要考慮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編輯在轉載網絡新聞的過程中,如果斷章取義,不能夠真實客觀再現整個新聞事件,就會讓新聞失去本身的傳播價值,讓人看起來不知所云,甚至歪曲所報道的新聞內容。
對媒體編輯來說,編輯的工作,不僅是轉載、審核,有時也需要生產信息。如在針對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均等化的地方新聞報道中,編輯先搜索了所有與“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均等化”政策有關的新聞,通過一定的邏輯,重新編輯了一條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第一部分把政策實施的時間“早在XX時候,X政策被提出”編輯進通訊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摘錄了該政策在當地會議被提及的事件,第三部分摘錄了清遠真實的故事“醫(yī)療愛心小分隊”,第四部分講影響,比如可以促進“廣清同城”“各地區(qū)醫(yī)療資源均等化”等,新的一條新聞就被“編”出來了。
2.灌輸式報道,缺乏針對性
報網互動中,編輯在轉載新聞時,多數屬于原文轉載,這種編輯方式就是灌輸式的新聞報道,缺乏對新聞信息轉載的針對性,其實這也并非編輯一人的責任,大多數編輯的工作量沒有被納入績效考核范圍,因此編輯不愿意多花時間去潤色、修改轉載來的稿件,除稿件出現政治輿論導向的問題外,編輯對轉載的稿件基本原封不動。
同時,大多數新生報網也只是將報紙中所涉及的文字與板塊直接復制在網站上,不做任何文字內容和板塊形式的創(chuàng)新與修改。根據對網民的意見調查顯示,網民更趨向于那種匯集了大量新聞信息的網站服務。雖然報紙開辟了報網互動,但其實網民對報紙的內容并不看好,許多互聯網新聞網站都要比報網的信息量大且更全面。
3.媚俗化趨向,缺乏責任感
在當前網絡化語境下,尤其在針對焦點事件時,編輯要體現媒體的責任意識,不能觸碰社會倫理和道德底線等。如在姚貝娜去世時,深圳某媒體為獲取一條新聞,喬裝醫(yī)生偷拍了姚貝娜捐獻眼角膜的全過程,消息一發(fā)出,便引起輿論廣泛聲討,作為新聞媒體人,我們應該尊重逝者,不應該為了獲取所謂的新聞去打擾逝者。這個新聞事件充分地說明了,編輯不可為獲取新聞線索,而去觸碰社會道德底線。在報網互動環(huán)境下,編輯要熟練地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做好媒體的“傳聲筒”,通過有效的言論引導受眾。
二、報網互動編輯責任意識提升的有效途徑
古言道,禍患常積于忽微。而現今,報網互動的重任卻壓在了編輯身上。若不提升編輯責任意識,則難以讓傳統(tǒng)媒介和數字媒介互相取長補短。
1.注重發(fā)掘新聞報道的內在價值、線索,提升新聞意識
當新聞發(fā)布在媒介上時,意味著新聞價值被體現出來,具有高可信度和穩(wěn)定性,并在社會廣泛流傳。若編輯只是簡單地組稿改稿,而不考慮傳播效果,則難以在網絡媒介中發(fā)現新聞價值,實現再生產新聞。如中計在線,這一網站項目來自《中國計算機報》,目前已成為該報發(fā)展的支柱。中計在線以計算機產業(yè)為橋梁,將IT供應商與用戶連接起來,讓讀者能夠第一時間接觸到產品信息,截至目前,中國已有接近20萬用戶訂閱該站新聞目錄。
中計在線為將自身資源開發(fā)到極致,于2007年通過網絡平臺架構技術開創(chuàng)了特有頻道,為本站用戶提供更為全面的服務。同時中計在線實行兩大核心服務,首先是“阡陌三人行”,該項目是對目前國內IT廠商及其他相關知名人物的專訪,以視頻形式在網站中公開傳播,由于訪談內容多涉及計算機行業(yè)核心內容,因此觀看者數量極為龐大;另外一個項目則為“在線軟件評估”,這是與全球知名評估中心聯合建立的項目,擁有極為豐富的人力資源,該項目能夠幫助讀者獲取到軟件的應用信息以及基本的使用方式。中計在線憑借這兩項服務,在當年榮升為報紙網站的第一企業(yè)。
如上,編輯未必需要真正地去從事記者工作,但必須站在新聞的前線上,充分借助同行的新聞報道,對新聞進行篩選、加工和創(chuàng)作,形成更有層級和質量的新聞作品。
2.深諳受眾的閱讀心理、視覺習慣,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編輯在轉載新聞時,尤其要深諳受眾的閱讀心理、視覺習慣,并在標題編排、插圖等環(huán)節(jié)加以優(yōu)化和點綴,實現新聞作品高質化。2015年,3G門戶《不是姚麥,他才是莫雷永遠的痛》這則體育新聞,通過多圖多段來講訴洛瑞從DNP一路逆襲,直到成為全明星首發(fā)的歷程,雖摘取自《體壇周報》,卻比《體壇周報》的人物通訊看起來更為生動。報紙一般有固定的受眾,而數字媒體亦存在自身固定受眾,因此,在報網互動中,編輯需充分意識到要分眾傳播,傳統(tǒng)報刊媒體根據受眾的閱讀習慣來編寫新聞,當報刊內容轉載到網站上時,編輯應該根據受眾群體的閱讀習慣,適當地簡化報紙的詳文報道并增加圖片來實現新聞的易讀性,同時,全文轉載亦可滿足部分受眾,實現從大眾傳播走向分眾傳播。
3.重視編輯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培育編輯綜合素養(yǎng)
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小編”的工作只是“面糊加剪刀”的簡單勞作,不少媒體用人時,亦沒有考慮編輯的人文素養(yǎng)狀況,部分新聞報道亦因受“編輯無學”所影響,在轉載的過程中出現了原封不動、編輯散亂等現象。編輯是報網互動的中流砥柱,為掌握報網互動的主動權,不僅要趕上新知識的潮流,而且要有很強的“雜家職業(yè)意識”,新聞種類很多,有時政新聞、經濟新聞、法律新聞、社會民生新聞、科教文衛(wèi)新聞等,這就要求編輯需要掌握多門知識,只有當編輯成為各科的“集大成者”,才能為編輯工作做好智力儲備,進一步推動報網互動工作的開展。如《廣州日報》的編輯在報網互動中就做了很好的嘗試,該報為適應新媒體發(fā)展的需要,擴大了報紙的版面,并對報刊的內容從區(qū)域、內容等幾個方面進行細分,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訊。該報也由此成為廣州地區(qū)比較流行的黨報之一。
在與門戶網站的競爭中,傳統(tǒng)媒體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有的報網互動模式,讓傳統(tǒng)媒介和網絡媒介相互取長補短、汲取各自優(yōu)勢。編輯在報網互動中肩負著重要的媒體責任,唯有樹立新的責任意識觀,才能更好地推動獨具中國特色的報網互動模式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1]楊志宏. 網絡新聞編輯思想對比研究[D]. 蘭州大學,2007.
[2]郭初,謝良. 網絡新聞評論疏導探究——兼及新華網網絡評論發(fā)展對策[J]. 新聞戰(zhàn)線,2005(7).
[3]譚汪洋. 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與制作[J]. 新聞戰(zhàn)線,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