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根嬌 楊圣紅
摘 要:微課的主要特點是小而精,同時移動性強,學生可以利用微課的特點將微課應用于自主學習中。
關(guān)鍵詞:微課;自主學習;特點;作用;實例分析
在國內(nèi),最初提出“微課”概念的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wǎng)絡中心的胡鐵生老師,他認為,“微課”包括與教學相匹配的微課件、微教案、微實踐反思、微點評、微練習等可擴展性和支持性資源,從而形成一個網(wǎng)頁、半結(jié)構(gòu)化、開放資源的情景,動態(tài)生成的交互式教學應用環(huán)境。
微課的主要特點:(1)微課小而精,專門針對學生學習困難的問題,十分適合自學。(2)時段和地址的選取空間大,隨時隨地都能研習,只需有學習的意愿便可達成。(3)適應范圍廣,可以根據(jù)視頻的播放速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基礎(chǔ)和驗收控制視頻的速度。(4)視頻可以反復播放,對于反應慢、不好意思請同學反復觀看的學生,可以自行重復播放,解決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可以承載視頻玩賞與文本瀏覽的智能終端越來越多,例如IPAD、智能手機等。目前,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擁有智能手機或IPAD等智能終端,平常主要用來玩游戲、聽歌等。如果學生能充分利用這些智能終端,利用其機動性,學習將是豐富多彩的,知識面將得以擴大。下面對微課應用于自主學習的可行性作出分析:
一、幫助學生解決課后疑惑
大學學習與中小學學習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要求其自學,同時大學里每堂課的容量遠遠比中小學大。當大學生課后做作業(yè)或復習的時候,遇到問題怎么辦呢?打電話給老師?恐怕很少有學生這樣做。即便如此,老師在電話里不一定能說清楚。更何況每個專業(yè)有幾十至幾百個學生,不可能所有問題都通過電話解決。有些學生會采取下一堂課問老師,但是大學里,課堂上很少有時間讓學生去提問,有一些學生也不愿意去問老師,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了大量的問題,對該課程的研究更為困難。
有了“微課”后,學生可以用U盤拷貝教師錄制的微視頻。學生可以自己管理與課程相關(guān)的微視頻,這是一種知識的管理,也是一種需求管理。另外,可以以系或者班級為組織,在網(wǎng)上建立一個資源共享網(wǎng)站,或申請一個云端,或利用“微博”等,將微視頻上傳到網(wǎng)上,對不同專業(yè)不同課程進行歸類。學生通過學號或統(tǒng)一的賬號登陸后下載,方便每個學生學習。
從學生學習中遇到問題需有教師講解的需求開始,到“微課”如何真正掌握到學生手中,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簡單地讓微課移動的過程,更是讓學生學會進行自我管理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增長學生課堂以外的知識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學的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對大學生的要求愈來愈高,需求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書籍或課堂。例如,人際關(guān)系、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社會新聞動態(tài)等,這些在學生走上社會崗位之后比書本上更重要的能力,像這些非課堂的學習,同樣可以在微課程這樣的平臺來實現(xiàn)。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知識進行相應的篩選,這些知識可以是實際案例、理論解釋、視景仿真、動畫或其他材料,要滿足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因材施教,教師的講授僅僅是學生知識學習中的一個工具,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習行徑。學生通過閱讀可找到很多的學習研究、數(shù)據(jù)、資料,學生不僅要研究問題本身,而且要查找大量的信息回答問題。這樣的學習可以將學習方式與學習內(nèi)容科學地融于一體,使學生都能將學習發(fā)揮到極致,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微課應用于自主學習的實例分析
下面以《高等數(shù)學》中不定積分的分部積分法為例,說明如何將微課應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中。
不定積分分部積分公式:若u(x)與v(x)可導,且不定積分 u′(x)v(x)dx存在,則u(x)v′(x)dx也存在,并有u(x)v′(x)dx=u(x)v(x)-u(x)v′(x)dx。
學生在應用分部積分公式時,最困難的是在被積函數(shù)中到底該把哪部分看成u(x),哪部分看成v′(x),另外,分部積分公式該如何記憶。上課時,很多學生對分部積分公式似懂非懂。對于此,老師可以錄制一個關(guān)于分部積分公式的“微課”,教學生借助二階行列式來記憶分部積分公式,同時通過一些典型的例題教會學生如何掌握分部積分公式。另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收集一些網(wǎng)絡上的優(yōu)秀“微課”,如首屆全國高校微課大賽二等獎作品“不定積分的分部積分法”,該作品中利用分部積分公式中的對稱性教學生記憶分部積分公式,這樣可以讓學生從不同思維角度學習同一個知識點,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
[2]馬秀芳.高校微課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教育網(wǎng)絡,2013(10).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