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語用學理論應用到翻譯中的時候,不僅能夠對語用學理論進行實踐,還能夠促進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溝通,這樣就能夠翻譯出好的作品。本文主要論述來在語用學理論的指導之下進行翻譯的原則。
關鍵詞:語用學理論;翻譯;應用
語用學理論是美國哲學家C·W·莫里斯和R·卡納普在1930年提出的,后來美國的語用學專家又對其理論進行進一步的完善,目前語用學理論已經成為了語言學研究的新領域。語用學理論指出語言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研究的時候才能夠體現(xiàn)出具體的意義,隨著語境的不同,語言就會表達出不同的內涵。這種全新的語言學理論應用在翻譯中的時候,就將其只有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翻譯的時候,才能夠體現(xiàn)出原文的意思,這是與翻譯的本質是一致的。翻譯的本質是意思和思想的傳遞而不是是語言形式的轉化,因此語用學理論和翻譯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就需要挖掘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夠體現(xiàn)出翻譯的內涵。
一、語用學理論和翻譯之間的關系
(一)目標的一致性
語用學理論和翻譯理論最終的目的都是實現(xiàn)語言意義之間的傳遞。而語用學講究在具體的對話環(huán)境中提取對話的意義,而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xiàn)一種語言的意義完全傳達到另一種語言。因此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在語用學理論中十分注重特定場合的的針對性,因此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就可以將這種理論借鑒過來,這樣就能夠大大提升翻譯的準確性,實現(xiàn)有效的語義傳遞。
(二)本質的統(tǒng)一性
語用學理論在進行研究的時候注重語言背景的作用,要根據(jù)不同的語言背景來確定所表達的意義。而關聯(lián)翻譯也強調語境的重要性,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根據(jù)語言背景來進行翻譯,這樣才能夠準確傳遞源語言的意義,實現(xiàn)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的關聯(lián),而這種關聯(lián)就是文章的上下文關系,也與源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素養(yǎng)背景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因此語用學理論和關聯(lián)翻譯的本質是統(tǒng)一的,將語用學理論用來指導翻譯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效果的等價性
語用學理論的指出要對語言的意義進行了解,就需要聯(lián)系語言的上下文、語言的語境、語言的表達方式以及語言之間的邏輯來進行研究,經過邏輯推理以后才能夠進行研究。因此語用學理論就是用來翻譯的一個工具。而且在實際進行翻譯的時候,往往為了實現(xiàn)不同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統(tǒng)一,就需要對語言的內容來進行修改,而這種翻譯的翻譯就可以用語用學理論合理地解釋。因為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語義的傳遞,這是和語用學理論的表達效果是等價的。
二、語用學理論應用于翻譯的原則
(一)忠于原文語義
眾所周知,翻譯的基本要求就是進過翻譯以后能夠實現(xiàn)原文表達內容和翻譯后的內容一致,盡可能保留原文中的內容和思想。因此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一方面就是要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以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來接受翻譯信息,使得讀者接受到的信息是和原文表達是相一致的。總之,在運用語用學理論的時候,必要要以忠于原文的語義為前提,這是翻譯的最基本要求。
(二)遵守原文目的
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起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使得二者的思想能夠得到融會貫通。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目的,就需要譯文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其表達形式和表達方式進行反復探究,最終要使得讀者不用花很大的精力就能夠理解原文中表達的內容。在降低譯文的難度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原文中反而一些的潛在含義通過直觀的表達形式傳遞給讀者。因此在運用語用學理論的時候,就需要結合語言背景、語言邏輯以及語言文化來進行翻譯,盡可能降低譯文的識別難度。
(三)保留原文風格
將語用學理論應用到翻譯中的時候,核心功能就是降低譯文的難度,將原文中一些隱藏的信息挖掘出來。因此在保證譯文和原文的語言內容和意義一致的時候,還需要將原文的行文風格體現(xiàn)出來。尤其是對古代詩詞進行翻譯的時候,對詩詞中意思的翻譯并不是很困難,但是由于詩詞中有特殊的押韻、句式,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就需要在語用學理論的指導下來進行翻譯,盡可能也保持押韻,使得原文的藝術風格也體現(xiàn)在譯文中,這也是翻譯的最高目標。
三、語用學利用在翻譯中的應用的案例分析——以漢語古詩詞的翻譯為例
(一)隱喻和明示
在進行漢語古詩詞翻譯的時候,需要把握好隱喻和明示之間的界限,既不能夠過于明示而失去了原詩詞中的含義,也不能過于隱晦而使得讀者不知所云。要謹遵嚴復先生在進行翻譯時所提倡的“信、達、雅。”下面我們就以詩經中《蒹葭》的翻譯來進行分析。在進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边@句詩翻譯的時候,主要有下面兩種譯法:
譯法一:
Thick grow the rush leaves,
Their white dew turns to frost.
He whom I love,
Must be somewhere along this stream.
譯法二:
The Reed
Green, green the reed,
Dew and frost gleam.
Wheres she I need?
Beyond the stream.
《蒹葭》這首詩表達的是一個少年對愛慕的少女求而不得的景象,詩經中使用大量的意象來表達這種朦朧的感情。譯文一在進行翻譯的時候,直接使用“l(fā)ove”一詞就過于直白,將那種情竇初開的朦朧美感破壞掉。而譯文二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就表達出了那種尋而不得的感情,將詩經中那種隱含的請安表達了出來,處理好了明示和隱喻之間的關系,是很成功的翻譯。
(二)示意與推理
語用學理論中提出由于認知環(huán)境的不同,信息接受者和發(fā)出者之間的能力是不對等的,因此在信息發(fā)出者的信息并不能夠全部被信息接受者所接受,不能夠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因此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就需要進行跨文化、跨語言的新示意,然后讀者再對譯文進行推理,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而這個過程中譯者起到關鍵的橋梁作用。下面我們以詩經中《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翻譯為例來說明示意和推理在翻譯時候的運用。
譯文一:
Crying Ospreys
Merrily the ospreys cry,
On the islet in the stream.
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
A fit wife for the gentleman.
譯文二:
Cooing and Wooing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在譯文一中首句就使得整首詩的感情基調躍然紙上,體現(xiàn)出那種“心悅君兮”的美感,在后面的詩句進行翻譯的時候,也是在該情感基調基礎上來進行翻譯。而譯文二的翻譯就更加成功,“Cooing and Wooing”明確點整首詩的主題,然后運用語用學理論來進行轉移和調整,通過推理來對原文中沒有呈現(xiàn)出來的場景進行呈現(xiàn),這樣既表現(xiàn)了原文中那種“君子好逑”的感情基調,也對情感進行了重新示意,這樣就能夠與讀者的心理產生共鳴,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譯文中的內容。
綜上所述,翻譯本身對象眾多,較為復雜,為了能夠較快地掌握翻譯的內涵,就需要將語用學理論應用進來。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始終要堅持一個“信”字,站在譯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中來進行分析,盡可能減少由于翻譯的問題而造成讀者對原文意思的曲解。語用學理論是應用在翻譯上的一種新理論,還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宏軍.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運用[Z].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7,3(1).
[2]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Z].現(xiàn)代外語(季刊),2001,24(3).
[3]趙安,劉宇慧.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詩經英譯案例分析[Z].大學英語,2014,11(2).
[4]寧敏.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研究和實踐探索[Z].作家雜志,2013(1).
作者簡介:劉沛(1987–),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現(xiàn)就職于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專職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