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虎
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正確審題才能列出正確的算式,保證正確解答。但從低段學生的解題中的審題現狀來看,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容易出現粗枝大葉的現象,往往是看見數字就列算式,也會引導對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而導致解答錯誤。而究其原因,學生在審題中對題干中的數量關系分析不清、條件掌握不到位、概念理解不夠深刻是主要原因,故而在低段數學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就需結合這些原因而思考相應的對策。
一、注重引導學生讀,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習慣
在小學低段應用題解答過程中,很多教師都不太注重引導學生讀題,在課堂練習中,讀題多是由教師完成的,久而久之,學生在解答應用題過程中就沒有形成良好的讀題習慣,讀題容易大而化之,甚至是粗略瀏覽,沒有找到題干中的數量關系便開始列式解答,從而導致解題發(fā)生錯誤。加強讀題習慣培養(yǎng),就是要讓學生在解答應用題過程中能掙錢的分清“情節(jié)”和“數量關系”(應用題都是由情節(jié)和數量關系兩部分組成的),通過讀題而知道題干告訴我們的是一件什么事,已經知道了哪些數量關系,需要求什么。
首先,要引導學生開口讀題,弄清題干說的是一件什么事。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引導學生開口讀,讀的過程中去理清事件;二是要鼓勵學生開口說,把事件表達清楚。如此,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自然會形成一定的習慣。如“張濤家的空調開一個小時要耗電一度,如果張濤家夏天每天開2小時空調,那么一個星期需要耗電多少度?”在引導學生表達時就可剔除不必要的文字,抓住“一天一度電”、“每天2小時”、“一個星期”這幾個關鍵表達。
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去找關鍵詞,找出數量關系。教學中不難發(fā)現,很多學生讀題都是“一掃而過”,不會動筆,更不會找關鍵詞,結果解答中就會因為忽視關鍵詞而導致錯誤發(fā)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題并勾畫關鍵詞,然后尋找數量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熟悉題干,正確解答。如“一列火車穿過一條長1000米的隧道用了44秒,以同樣的速度經過一條625米的橋梁用了29秒。求這列火車的車速和車身長度各是多少?”在讀該題干時,就要找出車速和車長都沒有變,但通過隧道和大橋所用的時間不同,通過差而而找數量關系。
二、注重基礎教學,引導學生正確找出關鍵詞
應用題的實質是概念、定義等的綜合應用,而在審題中學生最容易忽視的就是題干中的關鍵詞,從而導致數量關系出錯。故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對基本概念、定義等的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對這些知識點形成構建,在審題中學會尋找關鍵詞,根據關鍵詞而尋找數量關系,正確解答。
首先,要注重基本概念、定義、規(guī)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基礎知識時,教師要注重轉變以往講授的方式,提倡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在交流中構建。如“一個平行四邊形的一組鄰邊分別是6厘米和16厘米,其中一條高是10厘米,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痹诮獯鹬袑W生不知道那條底和高相對,從而出錯。而這反應到平形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就應通過圖而引導學生交流,明確哪些是邊、哪些是高,結合三角形而引導學生掌握三角形和平形四邊形的關系,引導學生正確應用概念。
其次,在審圖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找關鍵詞。所謂的關鍵詞即題干中能較好地表示數量關系的詞匯。如“學校組織學生植樹,四年級植樹127棵,比三年級多20棵,三年級植樹多少棵?”一題中“比三年級多”就是關鍵詞,抓住這一點就知道四年級植樹多,而三年級植樹少,要求三年級的量,用四年級的減去多出的即可。在低段教學中,諸如“平均分”、“多”、“少”等都是關鍵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如“四年級3個班學生一起參加“‘我愛讀書的圖書館參觀活動,每個班平均分成4組,每個組有15人,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活動?”中“平均分”、“每個組”、“一共”等就是關鍵詞。
三、學會全面分析,正確找出題干條件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很多問題所給的條件并不是顯性的,而是隱性的,但從學生的審題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在解題中只會找顯性條件而容易忽視隱性條件。如在路程問題中,學生都明白“路程=時間×速度”,而問題如“某人開車以每小時6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用了1個小時,從乙地返回甲地則用了30分鐘,求這個人一共開車行駛了多少千米?”此時學生馬上就會根據題干中所給的顯性條件而根據速度×時間算總路程,但卻忽視了題干中并沒有說是“原路返回”這一隱性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就需注重引導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正確找出題干中所給的全部條件。
在引導學生審題找條件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先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知道要求什么,然后再去找隱性條件。如“學校準備在‘六一兒童節(jié)買些文具作為獎品,買15支鋼筆,每支5元,剩下100元買筆記本。如果用這些錢只買每個8元的文具盒,最多可以買多少個?”在該題中,買鋼筆的數量、鋼筆的單價、買筆記本的錢、文具盒的單價都是知道的,要求的是總共的錢用來買文具盒,那么,需要學生把總的錢算起來再除以文具盒的單價,故而總的錢就是未知的,其中買鋼筆的錢卻沒有直接給出,需要根據鋼筆的數量和鋼筆的單價而先求出,然后再算總的錢。理清了這些條件,學生在計算中也就不容易出錯了。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所占的比例較重,雖然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很重視應用題教學,但對學生審題習慣的培養(yǎng)卻不太到位,從而影響了學生對應用題的解達。其實,審題是解決應用題的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學會找關鍵詞和數量關系,從題干出發(fā)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為應用題的解答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