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桂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場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情境應用題是情境教學法的一種題型。
情境應用題有以下幾個特點(一道情境應用題不一定同時滿足這幾個特點,它可能滿足其中一個或幾個):情境性(生活化),數學應用題取材于生活,并還原實際情境;趣味性,情境應用題內容生動有趣,讀題就像讀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一樣;開放性,情境應用題有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答案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要合情合理,并說明理由,必要時要用數學公式證明你的結論;冗余性,情景應用題的信息量多,有些對解題有用,而有些是多余的信息,這需要自己仔細篩選,認真識別。
下面舉兩個例子來加深對情境應用題的認識。
例1.有一個只允許單向通過的窄道口,一般而言,每分鐘可以通過9人。有一天,李老師到達道口時,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由于擁擠,每分鐘只能3個人通過道口,而此時,李老師前面還有36人等待通過(假定先到的先過,李老師過道口的時間忽略不計),通過道口后,還需7分鐘到達學校。
(1)此時,若繞道而行,要15分鐘到達學校,從節(jié)省時間的角度考慮,李老師應選擇通過擁擠的道口去學校還是選擇繞道去學校?
(2)若在李老師等人的維持下,沒過幾分鐘,秩序恢復正常(在維持秩序期間,每分鐘仍有3人通過道口),結果李老師比擁擠的情況下提前了6分鐘通過道口,求維持秩序的時間是多少分鐘?
(1)分析:若從擁擠的道口通過,36人通過道口需36÷3=12分鐘,加上通過道口后還需的7分鐘,共需19分鐘到達學校;若繞道而行要15分鐘,顯然繞道而行先到達學校。
列式:36÷3=12分鐘,12+7=19分鐘,19分鐘>15分鐘,所以繞道而行先到達學校。
(2)分析:對于這題有不同的解法,用方程思想最為簡單,可利用李老師通過路口的時間比較建立方程,也可應用李老師前面的人數是個常量來布列方程,下面我根據李老師前面的人數是個常量來布列方程。李老師比擁擠的情況下提前6分鐘通過道口,說明李老師從等待到通過道口花了12-6=6分鐘,假設李老師維持秩序的時間是x分鐘,在這x分鐘內,有3x人通過道口,在李老師維持好秩序后到通過道口這段時間,有9×(6-x)人通過,兩者加在一起正好是36人。
解:設李老師維持秩序的時間是x分鐘,由題意列式可得:3x+9×(6-x)=36 解得x=3。
例2.路燈怎么安裝,請你想個妙方。
“村村通”工程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交通條件,今年這項工程進行到了紅嶺鎮(zhèn)的西胡村和東胡村。兩個村中間一條鄉(xiāng)間小道,現(xiàn)在建設成了一條平直寬闊的水泥大道,其中西胡村內560米,東胡村內490米。路修好后,兩個村的村民一致建議大家共同出錢,為這條水泥路的兩邊安裝路燈,讓村民夜晚出行更方便,但是考慮兩個村的經濟實力,決定盡量控制安裝的數量。
為了確保公平,要先統(tǒng)一標準。于是兩個村商量之后決定,首先要保證這條路的兩端、兩個村莊的交接處、每個村內那部分水泥路的正中央都安裝上路燈,其次在整段水泥路上,每個路燈之間都要保持相等的安裝距離。
問題一:到底要按照多遠的間距安裝路燈才既省錢又符合要求呢?問題二:一共需要多少路燈呢?
請你為他們想一想,怎么解決這兩個問題。
分析:畫線段示意圖,如下圖:
點A表示西胡村的最西端,點B表示東胡村的最東端,點C表示兩村的交接處,點D表示西胡村的中央,點E表示東胡村的中央,則有AD=DC=560÷2=280米,CE=EB=490÷2=245米,由題意知,在A、B、C、D、E五處必須安裝路燈。280與245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兩盞路燈之間的距離。
因為35×8=280,35×7=245,所以35是280與245的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說,兩盞路燈之間的距離是35米。AD之間安裝8-1=7盞路燈,DC之間也安裝8-1=7盞路燈,CE之間安裝7-1=6盞路燈,EB之間也安裝7-1=6盞路燈,兩村之間公路的一邊安裝7+7+6+6+5=31盞,公路的兩邊共安裝31×2=62盞路燈。
應用題并不難,關鍵是要審清題意,在讀題時,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情節(jié)中,然后提煉、篩選出對解題有價值的信息。
教學中,要加強情境應用題教學的比例,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解決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情境應用題的呈現(xiàn)形式不僅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視屏短片,或是這三者的結合。?笸(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鎮(zhèn)古縣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