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鐘嶸的《詩品》是中國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本文著重從鐘嶸關于詩體的論述、品評的傾向和“滋味”說三個方面入手,對《詩品》進行粗淺的解讀,從而管窺鐘嶸的詩歌理論傾向。
關鍵詞:《詩品》;詩體;才氣;“滋味”
鐘嶸的《詩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評論專著,所蘊含的詩歌理論非常豐富。其中,關于詩體的論述、重才氣輕學識的品評的傾向和“滋味”說對后世具有深遠的
影響。
一、關于詩體
鐘嶸在《詩品》的開篇指出“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直言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重要意義。在《詩品》中,鐘嶸著重論述了五言詩。在鐘嶸看來,五言詩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是對于四言詩的發(fā)展。
首先鐘嶸給了四言詩充分的肯定,“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四言詩的雖文字簡約卻具有意味深長的特點。而在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四言詩的弊端也逐漸呈現(xiàn)出來,“文繁而意少”,四言詩文字繁雜而內容單薄的弱點,也使得它“世罕習焉”,因此五言詩繼四言詩之后登上了文學的舞臺,顯示了強勁的生命力。
鐘嶸不僅在外在形式上說明五言詩是相對于四言詩更富有生命力的新詩體,而且就內在的文體構成上也作出了闡釋,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于詩之“三義”——賦、比、興的解讀。賦比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中重要的創(chuàng)作手法,它作為古人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一直影響著世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睹娦颉分懈爬ǔ鲈娪小傲x”:“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賦比興在鐘嶸的理論中,不再是單純的創(chuàng)作手法,而是更具表現(xiàn)力的文體要求,抒情言志的過程中具有結構框架性的文體表現(xiàn)手段。
以往對于賦解釋多是鋪陳其事,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中敘述的方法。在《詩品》中,鐘嶸對于賦作出了新的闡釋:“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賦是用來敘述事情,描繪外物的,近似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白描,而鐘嶸突出的是賦的“寓言”功能,更多的是與比興相關的情感表達。比則是借用某個形象寄托詩人的志趣,抒發(fā)情感,突出的是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即“因物喻志,比也”。鐘嶸對于興的解釋更不同于前人,《詩品》中說“文已盡而意有馀,興也”,文章已盡,而意味無窮,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里的興不再是單純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而是具有了無窮的審美意味,這種意味,被鐘嶸概括為“滋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好的詩歌的一個重要標準。
二、《詩品》中重才氣輕學識的品評傾向
在創(chuàng)作上,鐘嶸重才氣輕學識。鐘嶸把才看做是詩人具備的核心素質,一個很直觀的例子就是“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的直接對比,而這種才,用一個詞表述就是“詩才”。“詩才”是與生俱來的寫詩天才,詩人綜合素質的表現(xiàn),包括洞察世界的感悟力、富有張力的表現(xiàn)力、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造力等。在鐘嶸看來,“預此宗流者,便稱才子”,但堪稱有詩才的也僅僅是百二十余人。鐘嶸認為,“詞人作者,罔不愛好。今之士俗,斯風熾矣”,文人雅士都愛好詩歌,但其中的差別很大,更多的是“庸音雜體”,而這種平庸的言辭,雜亂的體裁,是鐘嶸所不屑的。鐘嶸強調“詩才”的重要性,雖然“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但在沒有才氣的情況下也只能做出平庸淺顯的詩歌,更別說達到曹植、劉禎的境界了。
在《詩品》中“詩才”的含義十分豐富。郭璞能“撥亂反正轉變詩體”,被鐘嶸稱作有“出眾之才”。陸機、謝靈運有“亞圣之才”,他們的詩歌有深邃的情感,悠長的意味,自然的文辭,具有卓爾不群的詩才。鐘嶸在評價曹植的作品時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爾不群”,曹植的詩歌意趣高遠,辭藻華麗,才調冠絕,兼有雅怨的風范,而又不偏激,內容形式上和諧統(tǒng)一,所以才能燭照古今。
鐘嶸輕學識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對于用典的態(tài)度?!对娖贰分兄赋?,“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衲,蠹文已甚”,在鐘嶸看來這種一味的追求典故的運用,使詩文缺少深度流于形式,有點像我們常說的“為賦新詞強說愁”。鐘嶸推崇的詩是“自然英旨”的,是芙蓉出水的自然清新。當然鐘嶸并非放棄學識,例如在鐘嶸看來,顏延之的詩歌喜用典故,“喜用古事彌見拘束”,然而“雖乖秀逸,是經綸文雅才”。他的詩歌雖然有悖“自然英旨”的主張,但在學識上的才能值得肯定的,而這一“肯定”是建立在他的“詩才”基礎上的:如果一個“詩才”不及顏延之的作者如此作詩,“則蹈于困躓矣”。因此富有“經綸文雅才”的顏延之最終還是被排在了中品。
三、“滋味”說
以“味”論詩是鐘嶸的一個創(chuàng)造,《詩品》中言“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於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五言詩則克服了四言詩的弊端,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有“滋味”。對于“滋味”的創(chuàng)造,鐘嶸認為“指事造形,窮情寫物”,即要有生動真實的形象塑造,又要包含有深沉真摯的情感?!对娖贰酚羞@樣的論述,“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鄙鷦拥男蜗蟊灰晃兜难岳硭妫姼枋チ苏鎿吹那楦幸簿褪チ恕白涛丁?。
“滋味”在鐘嶸看來與賦比興有密切的聯(lián)系,賦比興已然成為創(chuàng)作有“滋味”詩歌的一種必不可缺的操作手段。賦比興的應用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框架工作構建完成,然后把思想感情貫穿其中,加上文辭的潤飾,也就是“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正因為賦比興有了這種體制的特點,才能“酌而用之”達到“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
對于賦比興的運用,追求的是三者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然后把思想感情貫穿其中,加上文辭的潤飾,最終使作品感動讀者的心,意味無窮。這就要求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把賦比興作為一個整體,否則作品將變得雜亂不堪。鐘嶸指出,“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如果單用比興而缺少了賦的鋪陳,作品就變得晦澀難懂,表意不明;“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如果單用賦法,作品就會表意浮淺,文辭就松散毫無張力可言,從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蕪亂散漫,如同記“流水賬”。唯有三者的統(tǒng)一才能創(chuàng)作出富有“滋味”的五言詩。
在鐘嶸看來詩歌有“滋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風力”和“潤彩”?!皾櫜省敝傅木褪切揎?,即詩歌的外在的文辭修飾。與之對應的“風力”就是指詩歌內容方面了。例如《詩品》中直接寫到風力的一處:“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從這里我們可以體會風力含義了,總的來說指的是詩人的內在品質包括情懷、品性、思想境界等。
參考文獻:
[1]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王蔚.“滋味”說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
[3]陳昊.鐘嶸《詩品》:中國詩學觀念“自覺”的里程碑——以《毛詩序》與《詩品序》比較為中心的探討[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7).
[4]張少康.《詩品》與鐘嶸的文學思想[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7(12).
作者簡介:關巖巖,山東師范大學13 級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