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弘
【摘要】中職學生學習的倦怠,教學的困難是中職教學面臨的問題,本文從學生思想轉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轉變與改進兩大方面談如何改變現狀。
【關鍵詞】中職課堂教學;中職生;感化;興趣;零距離教學
多年從事教學工作,在中職教學的一線,發(fā)現目前的中職學生越來越難“教”了,很多教師都反應上課只有少數學生能跟著老師思路走,教師上課的內容似乎都被很大一部分學生屏蔽了,這是一個很急手的問題,這部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很低,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很低,如何能讓這一大部分學生動起來,讓我們的職業(yè)教學更具有實效性,讓這些學生能對我們的教學內容有興趣是職業(yè)教學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從學生的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兩個方面探討如何使中職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一、中職學生的特點
中職學生具有所有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青春、叛逆、有活力、熱情、自負、自我意識強、喜歡電腦手機游戲等等,同時他們也具有高中學生所不具有的弱點:學習上的不自信。正是由于他們在中小學的學習中經常的失敗,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因為總是在學習上被家長和老師批評,他們干脆將自己封閉起來,有些學生甚至將自己學習的道路都完全地封閉了,他們之所以會來到職業(yè)學校,完全是家長們的沒辦法中的辦法,所以他們來到職業(yè)學校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家長送來的,對于這樣一部分學生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手段都是無濟于事的,許多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都直搖頭,因此擺在我們中職教師面前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二、如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作“中職學生”的轉化工作
中職學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在中小學時被界定為雙差生,因為學習成績差,所以他們被邊緣化,久而久之他們?yōu)橐鹄蠋熂议L的注意,常常以逆反的行為來示人,時間久了有時會結交一些不良青年,這樣他們不僅學習成績不好,思想品德表現也不好。對于這種學生要想讓他們認真學習首先應先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對于如何轉化這類學生我總結了四個字:愛、激、促、幫。
愛:我們學生其實很需要愛,越是學習不好的學生越可望老師家長的重視,他們不是一開始就不好好學的,而是不懂學,所以總是在考試中失敗,他們失敗了自己也很難過,所以他們更可望獲得老師和家長的愛?!皭凼墙逃脑慈??!崩蠋熤挥杏辛诉@份愛,才會在轉化差生的工作中多一份細心,用博愛和寬容來代替粗暴和訓斥,用博識和嫻技去吸引學生;因為有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對自己的學生充滿信心和耐心;因為有愛,;才會主動地為他們創(chuàng)設成功的條件和讓他們走出尷尬的臺階,才會耐心地去輔導和幫助,使他們不斷進步。
激:中職的學生需要成功的感受,他們的自信心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激勵、保護與恢復,在教學中教師要去發(fā)攪學生的點滴進步通過提問引導,并及時地不遺余力的表揚鼓勵,以求更大進步,讓他們將失敗去的自信重新撿回來。
促:中職生過去長期思想上抵促學習,養(yǎng)成思想與行為上的懶散,讓他們馬上改變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不太可能的,可根據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好勝心強,采用臺階式的期望目標,讓他們在小步快跑中循序漸進,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可以通過改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點撥良好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自悟明理,感受樂趣,品嘗成功;也可以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和優(yōu)點,使其產生個體內在優(yōu)勢的感應效益,從而促進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采用角色升位的方法,把他們推上學習、活動的主角地位,促其奮進。
幫: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不可缺少地需要教師的關心與幫助,應讓中職學生感受到教師、同學對其的重視,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適時地關心與適當地幫助,如學習遇到困難時給予耐心的輔導,讓其明白老師,同學,家長都希望他們進步,并且都愿意幫助他們,而且很重視他。我相信持續(xù)地用心地關心幫助與引導,我們的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會慢慢地進入正軌。
三、中職課堂教學應注意因材施教
由于中職校招生的零門檻使中職校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有的學生具備初中畢業(yè)生的基本知識水平而有的學生卻只具有初中生的身體與心理水平,甚至有部分學生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都不具備,由于學生的各方面條件相差較大,因此在教學中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必然造成學習過程中既有學生“吃不飽”又有學生“吃不了”并存的現狀[4]。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就顯得相當重要,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學目標呈階梯式,并及時加以調整,突現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科學教學發(fā)展要求,這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又有利于素質教育中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目標的實現。
如《建筑力學》這門專業(yè)基礎課,深入學習難度較大,在教學中應制定適合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上課盡量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解釋力的原理,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加強練習難度,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僅要求理解簡單的生活案例,教師可分層評分,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感受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進步。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職的學生也一樣,他們對于網絡游戲無師自通,這正說明他們具有學習的能力,至于為什么對課本知識學不好,我想除了基礎問題很大一部原因是不感興趣,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在力,才能有效改變目前中職學生教學現狀,突破教學的瓶頸。
興趣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但是,興趣不是先天的東西,它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影響下啟動、發(fā)展起來的。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對于網絡游戲都能掌握并能玩得很好,我想這應該是網絡游戲設計者在如何調動人的興趣和情感這一關鍵點上做了很多的功夫。我們中職教師是否也能加以借鑒呢?如今教學條件好了,網絡電腦相當普及,為什么電視電腦能被廣泛接受不論老少,不論文化程度差異,我想這正是由于它能夠刺激感官,激發(fā)情感并產生共名的原因所在。因此在上課時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借助媒體,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促進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電教媒體的形式很多,包括投影、錄像、錄音、計算機等,通過清晰的圖像、逼真的色彩、生動的畫面配合聲音與文字,不僅使教學變得生動與輕松,還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讓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還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的仿真場景[]。如力學教學中,力矩的教學,可應用多媒體制做課件,將生活中應用到的力矩原理的實例——門的轉動、用工具撬開螺絲等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簡單,另外我們的專業(yè)是建筑,可找一些視頻將力對點的矩的知識在建筑上的應用演示出來,如模板的拆除。又如專業(yè)課教學中可應用仿真軟件,讓學習用電腦操作?,F代教學技術的應用在這不僅將這個知識點與生活相聯系,還與專業(yè)相掛鉤,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還讓專業(yè)課的學習變得有趣,這大大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輕松帶來的樂趣。
五、工學結合的車間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適應社會需求,學生到職業(yè)學校來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做就業(yè)的培訓,因此我們的教學要適應職業(yè)崗位需要,以學生能在畢業(yè)后迅速就業(yè)為目的,以與職業(yè)崗位零距離為形式,與實踐掛鉤,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積極地學習,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具有實效性。而工學結合的車間化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真實的體驗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現在的學習將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就業(yè),影響他們的人生道路,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能認真對待學校的教學[3]。車間化教學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實訓與職業(yè)崗位零距離
加強實訓課程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實訓是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體系還包括先于實訓的實驗和實習。實驗是為具體課程教學設計的,印證課堂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通過實驗,使學生對課程理論和知識點加深理解,如《建筑力學》課可通過教師演示實驗,視頻播放實驗及學生自己操作實驗等多種形式來體驗力的存在。實習是專業(yè)教學階段的認識性實踐教學,也是理解專業(yè)知識、熟悉專業(yè)設備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必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實訓能夠使學生掌握從事專業(yè)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術應用能力,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訓練。如《建筑材料》《鋼筋工》《木工》等課程可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實驗來加深與驗證理論,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實訓是通過學生真實工作崗位上的訓練,獲得真正的崗位技能,實現與職業(yè)崗位零距離融合,達到畢業(yè)即就業(yè)的零過渡的目的。
(二)、教師教學零距離
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要求比較高,教師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還應具備本課程的實踐操作技能,要能象一個技工師傅一樣熟練操作各種專業(yè)設備,即要求教師應具備“雙師型”。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應及時了解本行業(yè)的各種信息動態(tài),避免幾年如一日地教一些過時的知識,避免讓學生感覺學校的知識都是沒用的過時的而失去學習的熱情。
只有教學內容及時跟新,教學中善于創(chuàng)設與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相聯系的職業(yè)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的真正作用,學生才能從內心感受學習的重要性,才能使課堂教學具有實效性。
在中職教學中只有從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兩方面同時入手才能從根本改變學生不學教師怕教的現象,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有效。
參考文獻:
[1]楊林生,牟惠康.默會知識視閾下的高職院校有效教學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08,(4):104-108.
[2]黃業(yè)傳,魏明。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5(03)。
[3]李世維。機械基礎。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龐平統(tǒng),關注學生個性積極因材施教——中等職業(yè)教育淺談,20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