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劍平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剛接觸知識的階段,其知識水平有限并且每個學生的能力也不一樣,因此在學習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是這些錯誤并不代表著失敗,每一個錯誤都是一個成功的嘗試,為學生下一次的學習提供了經驗,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并且要善于利用這些錯誤為教學提供更多的發(fā)展空間。
一、正確認識錯誤
傳統(tǒng)意義上好的課堂教學就意味著沒有任何錯誤,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講課是行云流水的,學生也能積極正確地回答任何問題,但是我們也知道這樣的課堂是經過預演的,沒有任何實在的教學價值。對于剛剛接觸較復雜的計算的小學生,特別是比較粗心的小學生來說,犯錯誤幾乎是一定的。一些老師對這些錯誤通常是鄙視的并且還對學生出言諷刺,這對小學生尚未成熟的心靈是非常大的傷害。這種做法不僅不會讓小學生記住錯誤,甚至會讓他們犯更多的錯誤。對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的各種疑問,并且要探究這些疑問可能會引起的各種錯誤,并且要幫助學生正確面對錯誤,讓他們掌握改正錯誤的方法。
二、預設錯誤
1.以經驗預設錯誤。一般而言,有經驗的教師對于每一節(jié)課要講授的內容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錯誤都有所預料,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預先假設可能會出現(xiàn)的錯誤,并且將這些錯誤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探求解決方法,這樣學生在將來的學習中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出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改正:3+2×3=15。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符號先后的重要性,將一切錯誤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2.以設計誘導錯誤。每一個階段的學生都有其共性,容易犯的錯誤也是相似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上故意設計一些錯誤。這樣可以暴露學生的一些慣性問題,教師就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根據這些問題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來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應用題這一類型題目的計算的時候,可以出這樣一道題:某牌子可樂大贈送,兩個空罐可換一罐可樂,小明手上的錢可買到四罐,請問他最多可喝到幾罐可樂?這種類型的題目非常生活化,但是學生很容易回答成6瓶,這個時候可以將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4瓶、6瓶和7瓶,再分析每一個答案的可能性,最終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只有犯過錯誤并且親身經歷了解決錯誤的過程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更牢固的掌握同樣的知識。
三、寬容錯誤
錯誤本身并不可怕,它是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有效的資源,只要教師能夠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錯誤有時候甚至更能幫助教學。面對出錯的學生,教師要保持一顆理解寬容的平常心,當學生回答錯誤時,可以給他們一個重答的機會,這樣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才不會有太大壓力,從而避免心理過于緊張而答錯題。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給學生灌輸這樣一個思想:答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答,只要有思考的過程,任何答案都是有意義的。這樣學生才不會在課堂上嘲笑其他答錯問題的學生,使得課堂保持一個和諧的氛圍,學生才會更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回答問題。
四、捕捉錯誤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老師都有可能出現(xiàn)錯誤,并且這種錯誤是無法預料的,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出現(xiàn)。但是一旦錯誤出現(xiàn)的時候,教師要相當敏感的進行捕捉,并且很快地反應過來,思考出利用這些錯誤的對策。這些錯誤如果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會是促進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提升的有效助力。假設課本上有這樣一道計算題:3+3×4÷6。很明顯這道題的答案是5,但是課本后面的標準答案卻是6。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向學生發(fā)出疑問,這道題怎么改才能讓答案變成6呢,這樣學生就會圍繞題目進行思考,最后得出解決方法。任何書本都有可能出現(xiàn)印刷錯誤,這些錯誤都可以成為學生利用的點。
五、對比思錯
學生的錯誤是多方面造成的,對于這些錯誤教師要積極思考原因,并針對各種各樣的原因提出應對方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學習平均數的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出這樣一道題:鐘打4下,要3秒,那鐘打7下,要幾多秒呢?這道題學生會很容易根據第一個條件覺得鐘打一下需要四分之三秒,然后理所當然地認為鐘打7下需要四分之二十一秒,但是這種方法是錯誤的,老師可以提出自己的答案:鐘打4下,要3秒,鐘每打2下間隔1秒,3下間隔2秒,4下間隔3秒,所以鐘打7下要間隔6秒。教師可以仔細對比這兩種算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邏輯上的錯誤,在今后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教學過程中的任何錯誤都是允許存在的,重要的是教師要學會利用這些錯誤,要學會正確認識錯誤,在備課過程中預設錯誤,并且對學生的錯誤持一個寬容的態(tài)度,善于捕捉細小的錯誤以及教會學生正確與錯誤的思考方法的區(qū)別,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收獲知識。
(作者單位:江西省遂川縣巾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