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皞
【摘要】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對語篇的研究相當成熟,不少教師對于語篇教學形成了一定的套路與模式。本文提出現(xiàn)階段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思維模式化、學習方法指導形式化以及情感教育口號化等現(xiàn)象,并提出質(zhì)疑與思考,形成思考后的相關(guān)的改進措施,旨在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語篇教學的再次思考與關(guān)注。
【關(guān)鍵詞】語篇教學 模式化 情感教育 文化意識
語篇教學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研究熱點。近幾年來,專家以及一線教師都對其開展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對小學英語語篇教學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在最近幾年的觀摩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有些教師盲目效仿,或者干脆將名師的教學方法簡單移植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導致教學缺乏個性和特點。
一、語篇教學,思維模式化
【現(xiàn)象】在目前英語語篇教學課堂中,幾乎所有教師無論在教案設計上,還是課堂呈現(xiàn)過程中,都采用“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模式,似乎語篇教學都采用了統(tǒng)一的模版化的教學。雖然,這種模式有利于形成語篇教學的標準化,統(tǒng)一化的教學形態(tài),但是語篇教學似乎只能有這一種模式?
【質(zhì)疑】難道語篇教學只有或者只能有一種模式?
【思考】語篇教學的 “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的教學模式對指導小學英語語篇教學起到了引領(lǐng)作用。但是,教無定法,任何教學都不應固化和僵化教師與學生的思維,語篇教學應該呈現(xiàn)多樣化和個性化。就語篇教學而言,還存在兩種模式的爭論,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主張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語言材料,再逐步解決語言材料中 生詞、句型、語法等知識點問題,之后再理解整體的材料。這種模式可以歸納為“整體部分整體”。自下而上模式,為部分整體部分。就本節(jié)課來說,教師可以從整體到部分:Show a big house to Ss and ask:What can you see? 引出house里面的各個房間,然后追問:Whats in the house? 引出各種房間bedroom、living room、bathroom、kitchen 的表達,然后在通過層層深入進而談論Whats in the bedroom/living room/bathroom/kitchen?,引出sofa、TV、clock、table… 等等一系列的學習和延展討論。當然,對于相對較難理解的語篇或者高于學習者實際水平的文章,則可以從部分到整體學習,也就是所謂的“自下而上”的模式。
其實,這兩種模式并不是彼此對立、各有特點。自上而下模式是基于學習者整體感知知識的基礎(chǔ)上的,而自下而上則由點及面,側(cè)重于知識的逐步建構(gòu)。因此,教師在語篇教學中,既要借鑒專家、名師的教學方法,又要根據(jù)相關(guān)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教學模式。從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語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
二、學習方法指導形式化
【現(xiàn)象】觀摩英語許多課例中,Learning-tip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得到了專一致好評。在接踵而來的各級各類觀摩課上,遍地都是,如影隨形,不管學生能否聽懂,大片的英語像標簽一樣張貼在語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大小內(nèi)容大同小異,如出一轍。
【質(zhì)疑】難道課堂上拋給學生幾個Learning-tip,就等同于給及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思考】小學英語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學習,即學會運用基本的學習方法。但是學習策略應該是建立在學習者不斷體驗和試誤的基礎(chǔ)上的,不單純是教師直接地告知,更應該是幫助學習者一步步形成學習策略。教師要幫助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策略。真正站在學習者基本上,讓學習者自己建立和形成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一種個性化的,不應該是共同的,統(tǒng)一的。教師可以與學習共同積極形成學習策略。當讓學生展開小組學習共同閱讀語篇時,不應是標簽式的告知,而應是讓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產(chǎn)生的困難進行自行預測解決:在一節(jié)語篇課上,教師在讓學習自己泛讀前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If you meet new words,what can you do?
S1 I can ask for teachers help
S2 I can ask my desk mate.
S3 I can look for them in the dictionary.
S4 I can guess them
Ss……..
這種讀前的指導和預測,是源于學生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也是基于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的交流,從而真正的掌握學習方法。學生間的方法交流才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的形成,遠比幾句標簽式的教師指導和展示有效。
三、情感教育口號化
【現(xiàn)象】在近幾年的公開課中,不少授課教師在讓學生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十分關(guān)注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領(lǐng)。例如,某教師在執(zhí)教 CHINESE NEW YEAR一課時,引發(fā)學生要熱愛中國的節(jié)日,最后提煉出“l(fā)ove holiday,love life”這一情感提升,這一標簽式的口號,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愛節(jié)日,愛生活,僅僅是為了提升而提升;縱觀當前的一些公開課,有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對文本進行生硬解讀,不顧學生的真實情感,一廂情愿的灌輸給學生說教式的口號。這些口號蒼白無力,難以激起學生的共鳴。
【質(zhì)疑】難道學生的情感是教師教出來的嗎?是靠一兩句口號就可以升華的嗎?
【思考】 筆者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認為有效的情感提升不是情感泛濫,更不是道德灌輸。情感是學生心靈深處的東西,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也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而是學生自我的感悟,自我的體驗。而且情感滲透與人文知識的傳遞不單純是整節(jié)課的某個環(huán)節(jié)體驗得出,而是貫穿在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細節(jié),師生之間的交流自然得出。在執(zhí)教“Friend”這一主題時,筆者引發(fā)孩子思考:1.Who is your friend?2.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friends? 3 What can your friends for you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4 What are the true friends? 問題層層深入,引發(fā)學生一步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朋友,真友誼,你為朋友做了些什么,讓你在患難之時,朋友是怎么對待你的,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何為朋友?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患難見真情一句簡單的口號式的情感教育等等。
同時,英語學科英語體現(xiàn)出人文性,人文性在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入把握與挖掘,體驗出文化意識。不應是單純的引入國外的習俗與文化,應該主動將本國的文化和特點介紹給世人,形成文化的交融。此時的情感教育才更有效。下面是一堂以“holiday”為主題的鞏固擴展階段的兩封信,教師讓學生充分閱讀和討論西方的兩個重要節(jié)日,但最后就結(jié)束了。若教師能夠以此為引子,再進行深度拓展讓學生介紹中國節(jié)日并回復西方的朋友一封E-MAIL,指導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傳遞,從而形成一種文化的傳遞意識,引導學生再次思考:中西節(jié)日的異同,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識。整堂課會自然流露出:Be a good messenger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pread our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小學英語教師既要關(guān)注英語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又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各自的教學風格,根據(jù)集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絕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參考文獻:
[1]顧曰國.英語教學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3]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