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燕
文言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運用現代漢語的起點,也是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的起點。文言文素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是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那怎么進行文言文教學效果更好呢?下面我以九年級文言文為例,簡單地談談一點兒策略:
一、準確朗讀,注入情感
文言文音韻優(yōu)美,行文簡練,言文統一。文言文教學中“言”的解讀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這一點,那么其中蘊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們就很難領略到了。我們應在理解“言”的基礎上反復誦讀,細細品味,如此方能體會音韻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與作者達成感情共鳴?!笆熳x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讀賞結合便可漸入佳境的意思。所以,我們教學文言文應該從“讀”入手,以順利達到解讀鑒賞文言文之目的。朗讀課文要求老師給學生明確的方法指導。
1. 讀準字音,把握停頓。多音字:一個漢字,讀音不同還意味著詞性不同、意義不同和用法不同。文言文中的異讀有三類:破音異讀、假借異讀、古音異讀。文言虛詞一般要輕讀,而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等則需重讀。
2. 感知課文,讀好停頓。我們在讀文言文時,要結合課文注釋,綜合課文中已有的標點,基本弄清句意、文意,這樣才能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
3. 讀出韻味,抑揚頓挫。朗讀的形式應該多樣,可以有范讀、自由讀、齊讀、指導讀、展示讀等。
二、借助工具,學生來教
學生學習一篇文言文,如果教師急于指出錯誤,要求學生理解,這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古漢語詞典,聯系已學課文中掌握的詞義,自己去備好所需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再由學生提問、點評,最后教師總結。這樣一來,學生的問題大大減少了,參與度大大增強,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三、學生質疑,探出真知
我國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眰魇谖膶W作品,極易見仁見智,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于學生提出的很有個性的意見,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從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莊子故事兩則》時,有些學生對莊子與惠子游于壕梁之上的對話提出了疑問。他們認為莊子與惠子的討論是無聊的。對于學生的見解,我沒有直接否定,從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來談了教學大綱的要求,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們學習惠子好辯,重分析。因此,學生的質疑問難精神一旦被肯定, 便會勇于表現自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四、參考歷史,感悟文言
畢竟文言文多記錄的是歷史事件,知道故事內容再讀文章就容易讀懂了。如我教《公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去查找并閱讀《公輸》的相關歷史資料,墨子所處的時代,各諸侯國掠奪性的戰(zhàn)爭頻繁不已,嚴重破壞生產,甚至使下層人民被迫“折骨為炊,易子而食”?!豆敗肥悄T弟子寫的,不是墨翟所作的文章,卻展示了墨子政見和辯說的特色。本文記載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顯示了墨子政見的可貴和辯說的才能。全文寫得生動、形象、簡練有力、詳略得當,是一篇有代表性的古代散文。魯迅先生曾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篇《非攻》,收集在《故事新編》里。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大力實施語文新課改的今天,我們應不斷嘗試探索,努力讓文言文這匹才美俱佳的“千里馬”煥發(fā)出它的真風采,使學生能真正領略到文言文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