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板胡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弓弦樂器之一,它產生于戲曲并廣泛應用于戲曲及其他民間音樂,因此經常出現在我國華北和西北等地區(qū)的地方戲曲或說唱音樂的伴奏中。本文將就板胡演奏中體現出的不同地域的演奏風格進行初步探討,希望借助此文對板胡演奏技藝的研究發(fā)展提供些許理論參考。
【關鍵詞】板胡;地域風格;弓弦樂器;演奏
奚琴,又稱嵇琴,是我國最早的弓弦樂器,出現于隋、唐時期。據史料記載奚琴原是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的樂器,因此又有“胡琴”之稱。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胡琴的形制不斷變化,類別也不斷增加。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民間戲曲音樂繁榮昌盛,弓弦樂器成為了演奏戲曲的必備樂器,同時也帶動了這類樂器自身的新發(fā)展,板胡就是伴隨著梆子腔戲曲的發(fā)展在胡琴的原型上面脫穎而出的,而形制上的最大改變就是一改其他弓弦樂器那樣在琴筒上面蒙著一層皮膜的固定形制,使用一層薄木板罩在琴筒上面,因此得名“板胡”。這樣的形制也造就了板胡格外嘹亮的音色,音量大而清脆,擅于表現火爆、熱烈、激昂的氛圍,同時又不失細膩優(yōu)美的一面。
在我國西北、東北、華北各地的地方戲曲中板胡的運用都是最為普遍的,在秦腔、晉劇、豫劇、河北梆子、評劇、蒲劇、眉戶、呂劇、山東萊蕪梆子、等戲曲,以及蘭州鼓子、陜北道情等說唱音樂中,板胡都擔當著伴奏樂器的重要角色。形形色色的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風俗特征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地域音樂文化,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板胡在演奏中也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風格,每一種演奏風格都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一、陜西秦腔板胡曲演奏風格
前面提到板胡的起源是得益于梆子腔的發(fā)展,梆子腔孕育了板胡,而陜西則是當之無愧的梆子腔戲曲的發(fā)源地,自然也是板胡音樂最為普遍的地區(qū)。從人文地理方面來說,陜北地區(qū)惡劣的氣候特征和生活環(huán)境,使得祖祖輩輩的陜北人民形成了與自然環(huán)境英勇斗爭的堅強剛毅的性格。人們常說“秦腔”有一種高亢嘹亮、聲嘶力竭之美,正是反映了陜北人民堅強不屈、英勇抗爭的性格。板胡在陜西地區(qū)有著獨特的名稱叫“胡呼”,雖然板胡還有著“梆胡”、“秦胡”、“秦腔板胡”這些學名,但是沒有一種稱呼能取代“胡呼”這個名稱里面夾雜著的陜北人對這門樂器的親切情感。秦腔板胡一般把琴筒的設計略大,這樣音箱的共鳴極好,琴弦使用老弦,發(fā)音低沉而有力道。在演奏陜西秦腔板胡曲時,演奏者應該力求展示出陜西梆子音樂那種張揚肆意、跌宕起伏、無所畏懼、不卑不亢的音樂情緒和陜北人民真實、率性、爽快的性情,突出北方人民野性的審美取向以及粗獷堅毅、恢弘霸氣的演奏風格。
二、河南梆子板胡曲演奏風格
在河南地區(qū),板胡被親昵地稱為“瓢”,是河南梆子的代表劇種“豫劇”中不可多得的主要伴奏樂器,而且可以身兼多職,常常擔當托腔、保調以及總領樂隊的作用,甚至還可以用來制造一定的音響效果,除了民間名稱還有幾個正規(guī)的學名:“豫劇板胡”、“中音板胡”、“河南梆子板胡”。足以見得,河南地區(qū)的板胡的演奏風格有濃郁而鮮明的河南梆子戲曲的色彩。河南梆子板胡的音色較秦腔板胡要渾厚柔和許多,其定弦方法也是最為獨特,一般板胡按照五度關系定弦,而河南梆子板胡按照四度關系定弦。河南梆子板胡在演奏的時候要注意音色的高亢、明朗、清脆、渾厚有力,表現出河南豫劇那種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以及質樸通俗、親切自然、貼近百姓、關注生活的音樂風格,還有河南人渾厚潑辣的性格特征。另外,豫劇的節(jié)奏非常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也是板胡曲需要關注的問題。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河南梆子板胡曲時,要特別注意突出板胡在樂隊中的主導作用。不同水平的演奏員演奏板胡,會對整個樂隊的演奏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差別在于對河南梆子板胡的演奏技藝的掌握和對河南梆子音樂風格的把握。
三、河北梆子板胡曲和山西梆子板胡曲的演奏風格
板胡在河北地區(qū)也有諸多名稱,民間稱為“大弦”,又稱為“高音板胡”、“河北梆子板胡”或者“評劇板胡”,河北梆子是山陜梆子與京腔的結合體,除了曲調慷慨激越,鏗鏘有力,還有一種強烈的悲忍感,情感作用力特別大;隨處可見的四、五度大跳的旋律,標志著情感的大悲大喜,展露著河北地區(qū)人民的性格特征和審美趨向。河北地區(qū)的板胡,主要應用于河北梆子和評劇伴奏,不同的是河北梆子伴奏用的板胡琴筒都較大,評劇伴奏用的則琴筒較小,從音色來講卻同樣尖脆、明亮。旋律的起伏和慷慨悲憫的音樂風格是河北梆子板胡曲在演奏時應注意的地方。
北方地區(qū)還有著名的“山西板胡”,又稱“晉中板胡”。山西板胡琴筒大,琴桿粗,外弦用老弦,里弦用纏弦或腸衣弦。擅于演奏緩慢、低沉、渾厚的曲調。山西梆子板胡曲演奏時有二者缺一不可,其一是演奏者在演奏時要突出山西梆子板胡曲那種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擅于表現歷史故事的風格,同時也要突出其描繪優(yōu)美健康的民間生活時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
四、江浙地區(qū)紹興高調板胡曲與東北音樂板胡曲風格
在長江以南的地區(qū),還有紹興高調板胡曲,流行在江、浙兩省,這里的板胡發(fā)音較其他板胡都要清脆,原因是琴桿與琴筒均用竹制。演奏者在演奏時應注意體現江南地區(qū)溫柔含蓄、細膩動人的藝術特征。在東北地區(qū)主要流行二人轉說唱藝術,其音樂風格特點多為詼諧幽默、質樸流暢又富有歌唱性,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高音板胡就是二人轉主要的伴奏樂器 ,其音樂素材自然就多取材于二人轉和東北民歌,在改編的板胡樂曲中三度和六度的滑音和回滑音較常見,這些演奏技法增加了樂曲的語調感,是其更貼近人聲原唱,因此更加突出了東北地區(qū)音樂富有歌唱性同時又具有鄉(xiāng)土風情的特點。
板胡的歷史并不久遠,但其獨特的音色和鮮明的藝術個性卻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見證,也是中國音樂歷史發(fā)展中民族審美選擇的一種體現。板胡與戲曲、曲藝之間類似一種反哺關系,戲曲和曲藝造就了板胡,板胡反哺于二者,又因二者而更加完善。富有地域風格的演奏,不僅展現了中華大地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語言習慣、文化風俗,也促成了板胡紛繁復雜的演奏技巧,賦予了板胡音樂的風格性和色彩性,拓展了板胡的音樂表現力。演奏者想要盡善盡美地詮釋好板胡曲的地域風格,一個前提是爐火純青的演奏技藝,另一個前提便是要演奏者全情投入地深刻了解當地的地域文化和音樂語匯,將民族情感和藝術靈魂充分融入到表演中,這樣才能將獨特的演奏風格呈現出來。
作者簡介:馬末(1986—),男,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