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明
【摘要】孩子有玩電腦游戲的權利,卻不能成為電腦游戲的“奴隸”。家長和教師都因孩子不能處理好游戲與學習的關系而苦惱。怎樣幫助孩子養(yǎng)成 “網游自控意識”就成了一個問題。作者身為教師和家長,根據自己的心路寫了這篇文章來講明兩個問題:正確認識孩子的學習和網絡游戲之間的關系;和在此基礎上怎樣把對孩子外部的行為控制固化為孩子內在的自我意識的方法,從而達到幫助孩子養(yǎng)成“正確處理網絡游戲和學習的關系”這一目的。
【關鍵詞】網癮;外部行為控制;內在興趣轉移
身為教育者的家長和教師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們該不該要電腦游戲?不用贅言,答案是:“孩子離不開電腦游戲”。因為離開電腦游戲,孩子就遠離了“他們自己的時代”。
可是,我們卻一直在犯一個錯誤——總是把電腦“鎖”起來不讓孩子玩。因為我們認定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偷偷地到網吧,或其它可以上網的地方去玩。并且一旦逮著機會就沒命地玩,于是家長可能不得不通宵達旦地找孩子。
于是,我們就妥協(xié)——孩子可以在家里玩了。相應地,家長有了第二個 “條件式控制”的辦法——家長掌控著電腦密碼,孩子玩的時候,由家長給開機。這樣做的后果有二:一是孩子遵守了家長制定的游戲條件,做到了游戲學習兩不誤;二是孩子感到“條件控制”還是不過癮,“得寸進尺”地要求增加游戲時間,以至家長感到“無法控制”而放任自流。
當然,誰又希望得到這樣的結果呢?可是現實中這樣的現象卻時時發(fā)生。那么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嗎?
上述兩種做法——“完全不準”和“條件控制”都是不科學的(后文集中陳述)。當然,如果我們實行了科學的“控制”方法,就不會有“放任自流”這個壞結果了。
剛才說到“完全不準”和“條件控制”都是不科學的,其道理何在呢?原來,在這兩種方法下,孩子都是在被動地接受家長或教師的“安排”,孩子并沒有主動控制自己的意識,因而當孩子遠離教師或家長這一“監(jiān)控器”的時候,其“網癮”就可能“泛濫成災”了。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網癮”問題,還得養(yǎng)成孩子的自我控制的意識才行。
現在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首先,孩子必須要有“網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觀念,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它。有的家長害怕孩子體驗到電腦的“好玩”而成癮,繼而影響到學習,就想方設法限制孩子使用電腦。如果我們恰好這樣想了和這樣做了,我們就是正在把孩子推向“網癮無法控制”的方向,因為我們正在給孩子制造網絡的神秘。道理很簡單,越不準孩子玩的東西,孩子越是上心地要玩,控制得越恨,欲望就越強烈。如果讓他們自然面對網絡,這種神秘感反而就不見了。這樣就建立了孩子“網癮自我控制意識”的良性的“氣場”,在這個“氣場”中,我們才可以施展我們的“調控”手段。
這種“調控”手段總體來說,分為外部的行為控制和內在的興趣轉移。
先來談談“行為控制”吧——
1.約定游戲時長與游戲頻率。孩子的網游時間必須以此為尺度。
2.家長的表率。千萬不要把這個表率理解為不打游戲。恰好相反,家長要“帶頭”打游戲,并表率地遵守“尺度”。這是因為,如果家長表現出根本不打游戲的架式,實際上就拉大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如此一來教育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因此家長一定要表現出“孩子氣”。更為要不得的是,有的家長不準孩子打游戲,自己卻當著孩子的面“網癮”大發(fā);還有的家長假裝做表率當面不打游戲,而偷偷打游戲之時又被孩子看個正著。這樣的言傳身教永遠也不可能教育好孩子。我們家長對待網絡的態(tài)度和行為,既要具有“孩子氣”,——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又要高于“孩子氣”——具有強大的自我約束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言傳身教才能在孩子身上產生正向的,良性的影響。
3.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孩子一出生,就時時刻刻走向成熟,自控力也一樣。但是,養(yǎng)成孩子的“網癮自控意識”卻不是一帆風順的。最先,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玩,這是引導孩子控制時間的起點。然后,我們離開孩子讓他獨自玩,暗中觀察孩子是否有意識地控制游戲時間?;蛟S他還不會有意控制,別急,我們反復地和耐心地予以糾正。并且做好下一次還要糾正的思想準備,這是因為一個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可能一蹙而就。
4.創(chuàng)設平和的家用電腦使用氛圍。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電腦的密碼。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在家里的主人翁意識。而這樣的意識又有利于強化孩子對家長行為的模仿意識。這樣,我們就可以進入養(yǎng)成訓練的下一個階段了。
5.孩子總有獨自一人在家的時候,告訴他,他可以按照約定的時間玩電腦游戲;電腦日志會記下他在電腦上的所有操作。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明白即使家長不在,自己也必須自覺。實踐證明,孩子獨自在家往往不能達到自控的要求。反復教育,你會發(fā)現孩子在獨自一人時游戲時間也控制得越來越好了。
當然,外部的“行為控制”總帶著 “強制”性,因而不能單憑“行為控制”就養(yǎng)成了孩子的“網癮自控意識”。必須要把孩子外部的行為固化為孩子心中自覺的意識,因此,“行為控制”的同時,我們必須幫助孩子轉移興趣——
1.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生活目標。讓孩子明白,為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必須從小開始努力學習,掌握足夠的科學文化知識。也讓孩子懂得,電腦不僅僅是游戲的工具,更為重要的,電腦是學習的工具。作為家長和教師,一定要適時地教會孩子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方法,讓孩子真切體驗電腦的學習功能。這樣一來,孩子從只懂得“玩電腦”到利用電腦提升自己,這利于提高孩子學習自信和學習興趣。
2.引導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有一個道理非常簡單,但未必人人都會恴識到。那就是,閱讀興趣除了能夠擴展孩子的知識面外,還可以讓孩子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后不至于總要想到電腦游戲,因為閱讀也可以讓孩子產生愉悅體驗。至于如何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的方法的問題,我的認為是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干預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從孩子生下來的那天起,家長就每天都要有時間捧一本書在手里,這樣可以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書就是生活。
以上文字并不是我想象的結果,而是我長期思考和實踐的結晶。在上述原則和方法的指導下,孩子現在可以自如地把握學習與游戲的關系。希望這樣的方法也適合于你和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