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有福
【摘 要】語文基礎知識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和關鍵,是語文高階段教學——文學教育的基礎和起點。針對目前中學階段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本文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據(jù)此,筆者也結合自己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經(jīng)驗,給出了夯實語文基礎教學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學語文 基礎教學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017
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朱熹有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學語文教學就應該是那水天一色、風光無限的池水一潭,它雖無江河湖海的壯闊氣勢,卻獨有半畝方塘的清景半片。語文教學作為第一語言教育,是由言語教育與文學教育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言語教育即通常所說的語文教育,是文學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它引導著中學生流連陶醉在芳香馥郁的文學花叢,它承載著中學生駛向浩瀚的文學海洋。
然而,經(jīng)過六年的小學語文教育升入中學的學生,在語文方面是否已經(jīng)具備了駛向浩瀚的文學海洋的能力呢?筆者認為,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此,如何在中學階段盡快彌補學生的這一不足,關鍵問題是要搞清楚不足在哪里,從而明確目標,進一步對癥施治。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逐一展開論述:
一、中學生語文基礎的現(xiàn)狀分析
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中學生的語文基礎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沒有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動思考,只記“結果”,不愿意或沒有能力對內(nèi)容進行理解、揣摩;完成作業(yè)不主動。二是語文基礎知識十分薄弱。相當比例的學生尚不能熟練掌握漢語拼音,甚至區(qū)分不了聲母和韻母,不會標聲調(diào);書面表達能力弱,作文很難做到文從字順;解題過程思維僵硬,不能融會貫通,更妄談舉一反三;三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學階段沒有養(yǎng)成基本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二、學生基礎薄弱的“病根”在哪里
我們一直強調(diào)語文基礎,小學階段也一直在“夯實”,可是六年過后如此現(xiàn)狀,不得不讓我們再去反思這個問題。在小學階段很多強調(diào)語文基礎成功教學的法寶,其本質(zhì)都是“記憶”二字。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語文能力是差在“語文之外”,不是記得不牢,而是缺乏對語言的審美、對生活的感悟、對問題的理解、對形象的感知。究其原因,可歸結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對。
不能否認,語文基礎其實包括了語音、字詞、句法、修辭、標點、文化文學常識、寫作常識以及詩文背誦等方面,這些確實需要靠平時日積月累的記憶。這些知識實際上并不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過分突出,但在小學階段卻被許多教師當作“核心內(nèi)容”反復訓練,實際上大大損害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還有一部分語文基礎題,比如標點的運用、病句修改、詩文賞析,一般會綜合在閱讀部分來考核。其實已經(jīng)是一種漢語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核,要靠用正確的方法來學習,死記硬背是無法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但卻被很多教師一帶而過。
陸游曾講到,“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他認為詩外才是真正學詩的基礎。語文是一門綜合課程,作文更是一門綜合藝術,學習語文不僅要“記”,更重要的是要去表現(xiàn)、感悟、升華、啟迪、引領,語文應該由語言、思維、審美三方面構成,“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又有多少學生愿意在“記”之外而有所投入呢!
由此可見,很多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并不在“記憶”得不夠,更多的原因是在教和學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問題和失誤。因此,在找到了“病根”之后如何“醫(yī)治”就成了關鍵所在?;谝陨戏治觯P者認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夯實語文基礎。
三、如何“補救”學生的語文基礎
一是從培養(yǎng)習慣入手,建立“新的學習方式”。既然很多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六年的“定式”,唯記憶而輕能力,現(xiàn)在就要顛覆他原有的方式,變成重記憶唯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暗示、調(diào)整和強化。比如,筆者在教學中就有意識地強調(diào)理解和感悟,而這方面學生開始時不太重視,甚至不感興趣,認為“與考試無關”。
筆者就通過課堂提問“逼迫”學生重視,再反復舉考題中類似的題目讓學生練習,還教學生解題的方法。經(jīng)過近一學期的努力,情況方有所改觀。再者,從小處著手,嚴格要求,使學生形成習慣。要從具體問題著手,比如做選擇題,筆者就要求學生將錯項在原題上改正,不能只填序號,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做題應付的態(tài)度。其次,要堅持長期嚴要求,對學生的要求一定要持之以恒,不給他偷懶的空子。這就需要教師多費心思,多檢查、嚴要求、勤落實。
二是從提高興趣入手,讓學生慢慢“喜歡上語文”。之所以很多學生害怕語文,就是小學那種“記憶”式的枯燥訓練,泯滅了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筆者通過開展一些有趣的語文活動力爭把課講得深入淺出,從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等方面入手,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好多學生容易寫錯別字,就可以讓學生每天給自己或別人找一個錯別字;很多學生容易混淆“衣”字和“示”字偏旁,就指導他們找規(guī)律,學生掌握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是在課堂中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學好詞句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教學中,筆者在講、讀課文時,花大量的時間給學生正音,結合語句理解字、詞的意思,重點詞句反復訓練,講細、講透切,使學生領會到位。懂得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使學生認識詞語在一個完整句子中的作用。“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為學生掃除學習障礙,才能更快讓學生進入課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四是在語文基礎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如果只是把它作為死的知識記憶下來,那么語文基礎知識就失去了它的最重要的意義,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具有運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基礎知識越學越活,越用越熟。因此,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重學以致用。
比如剛學過一個單元的字詞,就讓學生用這個單元的字詞寫一段話;學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就讓學生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各寫一段文字;學了文章中修辭手法的應用,就指導學生運用多種修辭寫一段有文采的話;或者利用活動課開展改病句、改錯別字、查工具書、演講、辯論等比賽活動,讓學生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在活動中。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讓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語文學習形成良性互動。
總之,語文基礎知識的夯實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也是需要全體語文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希望自己的這點思考能給各位同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