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王斌
摘 要:中外電影名稱的翻譯,國內學者多采用專業(yè)視角進行翻譯研究,如對等翻譯,交際翻譯,關聯(lián)理論。共注觀是交際事件中作為交際模式的概念結構,以語義結構的形式呈現(xiàn),滲透著作者和譯者的時空經驗觀。共注觀作為一種新型的認知理論,在翻譯理論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本論文從中外電影名稱的翻譯這一文本出發(fā),結合認知語言學中的共注觀,來分析現(xiàn)當代的電影名稱翻譯。即電影名稱翻譯背后的時代空間特點。將翻譯視為一種動態(tài)模式,受不同文化,時間,空間的限制,所翻譯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共注觀涉及體驗認知的三方面。每種翻譯背后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限制。因此對電影名稱翻譯的共注觀研究也是對電影受眾國家的文化,和民眾思維方式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共注觀 ?電影名稱 ?翻譯理論
一、外文電影進中國市場的翻譯
(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對電影需求量也越來越為顯著
《飛越瘋人院》是70年代末奧斯卡獎歷史上最著名的藝術電影,作為一部藝術價值極高的電影作品。其電影名稱翻譯卻著實讓人匪夷所思。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這部電影的英文原版名稱,如果我們對這部電影名稱不加入過多的考慮,只是進行簡單的直譯,那么它的名稱應該是《飛躍杜鵑鳥巢的人》?!讹w躍杜鵑鳥巢的人》和《飛躍瘋人院》的翻譯相去甚遠,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之大的反差呢?首先我們會想到的即是《飛躍瘋人院》更為貼合電影的劇情,具有更加直觀了解劇情和透視電影主旨的作用。這里我們先引入一個概念。即語言表征特點?!吧鐣浑H中的語言表征有兩個特點:一:是主體性。二:視角性?!保═omasello 1999)《飛躍瘋人院》作為一部美國片,其最初的受眾自然是英文為母語的歐美人。這與接受傳統(tǒng)東方文化教育的中國民眾來說,明顯受眾不同。英文名稱中的“Cuckoo”是杜鵑鳥的意思。而杜鵑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神話和文明中的理解和認知不同。杜鵑鳥中國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鵑鳥在中國的傳統(tǒng)歷史中扮演的是正義,剛直,慈悲的角色,被賦予的意義更多是美好正面的。而杜鵑鳥在西方神話中通常被賦予的角色多為反面,邪惡的。如赫拉的孿生兄弟宙斯在驅逐了父親克洛諾斯以后,到達克里特的諾塞斯山(一說是阿爾戈利斯的索那克斯山,現(xiàn)稱杜鵑山。)由于杜鵑具有這一層欲火面具,在行使“雀巢鵑占”的過程中,它被用以喻奸夫,但其后cuckold(指有不貞妻子的男人)顯然是由cuckoo化出,卻用作奸婦的原配的代名詞。杜鵑的鳴聲即為cuckoo,不啻罵人為“烏龜”,這種借喻在莎士比亞的戲劇里已經頻頻出現(xiàn)。杜鵑具有的復雜鳥性,足可以成為陰暗、兇險、欲望熾烈的人性的飛行具象。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注定這里的杜鵑鳥的翻譯不可進行簡單粗暴的直譯,而必須考慮交際功能和認知視角下的文化差異。語言交際要素包括語言能指與語言所指。這里的杜鵑隨著語言和認知的發(fā)展在中國文化中雖然能指更加寬泛和包容性加強,但其傳統(tǒng)模式中的慈悲形象已根深蒂固,如果單純的將電影名稱翻譯成飛躍杜鵑鳥巢的人,中國觀眾對該電影的理解就會和電影所表達的意向背道相馳。“只有交際雙方在認知上共處相同的社會交際情景中,語言所指才能正確理解?!保ㄍ酰?)
另一個反應翻譯中的共注觀的例子則是1990年3月于美國上映的電影《風月俏佳人》。這部享譽全球的愛情片講訴的是妓女薇薇安和百萬富翁愛德華的纏綿愛情故事。英文原版名稱為Pretty Woman。這部電影的翻譯名稱除了《風月俏佳人》還有《麻雀變鳳凰》和《漂亮女人》。單純從翻譯的效果來說,《漂亮女人》屬于直譯。而《麻雀變鳳凰》則屬于同化翻譯和意譯。盡管這兩種翻譯在翻譯的直觀性表達更為貼切原英文,但大多數(shù)翻譯都采用了《風月俏佳人》這一翻譯。從字面意思來看《風月俏佳人》便暗示了主人公妓女的職業(yè)身份,并且起到了奠定了電影喜劇結尾的色彩。
“共注觀”涉及體驗認知的三個方面:“共”指共享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即語言符號表征的主體間性;“注”指相同的關注視角,通常表現(xiàn)為文化成見;“觀”指相似的社會感知經驗,體現(xiàn)為文化認同。共注觀其實是交際模式,一種格式塔式的心理建構,是語言之所以能夠交際的橋梁(王斌,2007)
《風月俏佳人》這一翻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風月場即指妓女行業(yè)。而作為比較隱晦的色情行業(yè)在中國有著神秘和禁忌的色彩,令人會產生窺探的心理。俏佳人則是美女和風情萬種的代號,更增加了觀眾對電影的窺探欲望。這種電影名稱的翻譯在潛移默化中將觀眾的關注點引導向了對禁忌文化和色情行業(yè)的聯(lián)想和窺探。這一翻譯巧妙之處就在于引導觀眾和吸引觀眾的關注點。翻譯時考慮到了心理學的因素,更加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
(二)中文電影向國外市場的引出
華語電影今年來雖沒有好萊塢電影酷炫的電影特技豪華的演員陣容和直上云霄的沖勁,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敘事角度,也不斷得到國際獎項的認可。《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英文來自索尼經典公司的譯名: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片名取自中國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一首詩《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边@種片名的文學來源即便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中國大學生來說也是相對陌生的。也就更談不上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觀眾。為了向外國觀眾更好的介紹這部影片的內涵,golden flower指金色菊花,金色也象征權利,而菊花的花意在西方又有叛變的意思,curse是詛咒的意思,詛咒冷酷無情的人,也暗示著對妄想者希望破滅的預示。
另一部電影則是王家衛(wèi)導演的《東邪西毒》。影片最終被翻譯為Ashes of Time.東邪西毒作為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隨著時間的遷移,帶著濃厚的中國色彩。而Ashes of Time則巧妙的結合了西方人的審視角度和電影所表達的主題。喜劇大師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游》則是永恒的經典?!啊洞笤捨饔沃鹿鈱毢小吩谠饔斡浿胁]有出現(xiàn),可形象翻譯成 “Pandoras Box”.因為直譯成“Moonlight Box”體現(xiàn)不出該寶盒的神奇魔力”(區(qū)穎 2013)。作者認為這里翻譯并不符合翻譯中的共注觀,奧賽羅雖和大話西游都屬于東西方的傳記式神話,所表達的主題和故事內容完全沒有相似之處和共通之處。“不同語言文化中的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界定即范疇化的方式和結構是有差異的”(王斌 2010)而潘多拉的盒子和月光寶盒,一個是災難之源,一個是時光機器。這樣翻譯對應使觀眾不僅對電影的認知產生了偏差,也為電影所要傳達的意義進行了曲解,使觀眾在認知的共同域方面進入了誤區(qū)?!白ⅰ钡姆较虍a生了偏移。
結語:“共注觀”和“時空經驗觀”實質上是譯者的心理建構,概念整合的結果。共注觀實質上是對兩種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協(xié)商與妥協(xié)衡量考察。譯者的角色是尋找兩種文化的共同交匯點使讀者和源語文化在認知層面上達到共識。文化認同隨著時間,空間的遷移和變化不盡然相同。語言的交際建立在概念“共注觀”的基礎上,“共注觀”不可簡單看成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一成不變的準則,“時空經驗觀”在單位文化中也千差萬別。因此,翻譯中遵循“共注觀”,將更有助于文化和表達的思想的精準傳遞。
參考文獻
[1] 王斌.翻譯中的“共注觀“[J].上海翻譯,2014(3).
[2] 王斌.隱喻的翻譯和隱喻式翻譯[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4).
[3] Tomasello,Michael.The Cultural Origins of Human Cognition[M].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 區(qū)穎,左靖.從《大話西游》英文字幕翻譯中解讀翻譯的接受美學[J].短篇小說,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