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艷
摘要:通過一節(jié)閱讀課,進行 了師生“換位”教學的嘗試。通過本節(jié)課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對教師在英語教學的一些反思和啟發(fā)。
關鍵詞: 師生“換位”教學 教學分析 教學反思
閱讀是學習新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閱讀,不僅讓學生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大意,還可以獲取新的語言信息。但在日常的英語教學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班里,有一部分學生的英語成績特別優(yōu)異,相反有部分的學生成績平平,甚至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閱讀理解部分的得分是他們成績落后的主要因素,為了深入了解學生的閱讀思維、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筆者嘗試了“換位”教學,即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進行一節(jié)閱讀課教學。
一、“換位”教學授課人
本節(jié)課由3名學生進行授課:第一位,性別:女;平均成績:124分(是班里成績最優(yōu)異的);第二位:性別:男;平均成績:80分(班里成績中等);第三位:性別:男;平均成績:60分(班里成績低)。
二、“換位”教學的內(nèi)容
人教版高二英語(下)冊Unit17 Disabilities (Reading )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
三、“換位”教學分析
(一)教學過程
第一位授課人:教學過程由Greeting Revision、Lead in、Reading、post-reading、Retell、Homework六個部分組成,在lead-in中通過世界上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導入了閱讀課的主題,使大家對社會上的一些弱勢群體充滿了同情,并激勵學生們勇于面隊生活中的挫折,發(fā)奮圖強的意志。這體現(xiàn)了課程目標中的情感認知;在Reading中通過first reading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發(fā)揮他們對文章的想象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為即將開展的閱讀活動作好鋪墊,而在second reading中通過歸納總結(jié)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脈落,初步了解文章結(jié)構(gòu),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主旨和段落大意的能力是英語高考閱讀理解部分檢測的一種能力;再post-reading中的5個問題對文章內(nèi)容進一步熟悉和鞏固;Homework將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作進一步的鞏固,尤其是retell不僅能能使學生對文章主旨做一系統(tǒng)梳理,又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二位授課人:教學過程由Greeting、 Reading、explanation、Homework 四部分組成,在Reading部分通過The first reading 幾個問題的討論來了解文章大意;在The second reading 中找出一些重點詞匯和句子;在Explanation 中主要通過translation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詞匯和句子;最后通過Homework對本節(jié)所學內(nèi)容進行鞏固。
第三位授課人:教學過程由Greeting、 Reading、 Retell 、 Homework四部分組成。 在Reading 部分通過the first reading 讓幾位學生來朗讀課文,以便了解文章大意;在the second reading 中授課人對第一二段進行翻譯,并且對重點詞匯和句子進行講解。在Homework中,要求預習以下段落。
(二)教學方法
第一位授課人:采用任務型語言教言教學,設計的任務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學過程中,授課人扮演了組織者,引導者,誘導性的教學活動。
第二位授課人:教學采用“單一的,輸灌式”教學,未能很好體現(xiàn)對閱讀文的整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授課人扮演了主導作用,沒有將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
第三位授課人:教學通過讓學生朗讀來了解課文內(nèi)容,這也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一個較好的方法。但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翻譯,違背了閱讀課的主旨。
四、師生“換位”教學反思及對教師教學的啟發(fā)
三位授課人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分析筆者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對情感認知的體現(xiàn)
在課程目標中要求在英語教學中體現(xiàn)情感認知。在第一位授課人的教學過程中就有這一目標的呈現(xiàn);而在第二位、第三位授課人的教學過程中沒有體現(xiàn)出來。
2.從中高考對閱讀的要求來看
第一位授課人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歸納總結(jié)文章大意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脈落,初步了解篇章結(jié)構(gòu),是符合了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要求;而第二位授課人注重了詞匯和句子的講解,第三位授課人注重了翻譯,都完全忽略了高考對閱讀的這一要求。
3.學習習慣差異
通過三位授課人的教學過程,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學習習慣上的差異,這也是導致他們學習成績差別的主要原因。尤其通過這節(jié)閱讀課的教學設計,他們的閱讀習慣的差異是明顯的:第一位授課人能夠通過快速閱讀把握文章主旨大意,找到文章的關鍵句子,這也在閱讀理解部分拿到高分;而第二位授課人,則在學習過程中注重的是單詞和句子的理解;第三位授課人,在閱讀過程中注重翻譯,忽略了對于閱讀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針對以上三方面的情況,首先,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即切忌逐字逐句翻譯,過于在乎個別詞匯的意義)和閱讀方法(即通過略讀、快讀、查讀、細讀四步驟對文章逐一剖析)。尤其對于中下等學生,教師一定要耐心的加以引導,將他們從閱讀誤區(qū)中解脫出來,爭取在英語考試閱讀部分有所突破。再則,教師應盡快從舊教材舊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來,轉(zhuǎn)變思想,更新觀念,注重“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最后 ,本節(jié)以三名成績不同的學生的師生換位教學嘗試,讓筆者深刻體會到,如想取得更好的英語教學效果,必須從中等生、落后生入手,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培養(yǎng)。筆者相信,久而久之,英語教學和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教育部2009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說明(英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