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晶
(河海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211100)
建筑業(yè)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其發(fā)展直接促進了建筑市場的繁榮,同時也促使施工企業(yè)的數量節(jié)節(jié)攀升。建筑市場容量有限,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施工企業(yè)的生存環(huán)境不斷惡化。在合理低價中標的行業(yè)準則下,施工企業(yè)想要在盡可能多地承接工程項目的同時維持企業(yè)正常的盈利能力,就必須加強施工成本管理,通過節(jié)約成本來增加利潤。然而,施工成本影響因素眾多,要想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抓住重點,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確實不易。筆者擬通過文獻研究確定施工成本影響因素,并運用解釋結構模型分析各影響因素間的層次關系,找出影響施工成本的源頭因素,為施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李桃在進行工程成本影響因素灰色關聯(lián)分析時,總結出影響施工成本的12 個因素,即勞動力價格、技術人員水平、材料價格和消耗、材料質量、技術方案、工藝流程、組織措施、檢測手段、施工組織設計、信息交流程度、管理部門組織能力,以及設計變更及天氣風險[1]。曹篤娜等認為工程項目施工成本風險主要有人材機因素、索賠因素、施工工藝因素、項目管理者能力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2]。符長青等在分析施工成本影響因素時指出,施工方案、施工進度、施工質量、施工安全、物資采購供應管理,以及資金籌集使用管理等因素會影響施工成本[3]。曾祥志在利用基于層次分析法分析成本影響因素時提煉了10 個要素,即勞動生產率、施工機械利用率、材料價格與消耗、平均勞動力價格、施工工藝水平、設計變更、項目管理者的成本控制能力、返工損失、風險因素和氣候影響[4]。劉岳英在討論工程項目成本的影響因素與成本控制時認為,施工方法、施工機械設備的選擇、施工組織、施工順序安排、現(xiàn)場平面布置、技術組織措施、施工進度、施工質量、施工安全和施工現(xiàn)場管理等因素是影響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5]。IYER 等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項目管理者的素質如管理者的競爭力、管理者的協(xié)調領導能力、高層管理者的支持、管理者間的合作、管理者對項目有力的監(jiān)管和及時的反饋會影響施工成本[6]。CHABOTA等認為影響施工成本的因素有工程款的延遲支付、成本監(jiān)管力度、合同的不斷修正、材料設備采購供應、設計變更、員工問題、施工方案等[7]。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對施工成本影響因素的探討還局限于各影響因素是如何分別作用于施工成本的,而沒有對影響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更沒有找出因素間的層次關系。
通過研究,經過篩選、整理、概括,筆者將施工成本的影響因素整體上劃分為4 個方面,即管理因素、技術因素、合同因素、風險因素,具體影響因素及其描述如表1 所示。
表1 施工成本影響因素及其描述
鄰接矩陣是表示系統(tǒng)中要素之間基本二元關系的方陣,若鄰接矩陣表示為A=(aij)n×n,則矩陣中的要素定義為:
(1)若aij=1,則Si與Sj有直接二元關系;
(2)若aij=0,則Si與Sj沒有直接二元關系。
對于表1 中施工成本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確定,首先通過文獻研究形成初始判斷矩陣,然后通過頭腦風暴法對判斷矩陣進行完善,最后通過專家訪談進行修正,得到鄰接矩陣A如表2 所示。
表2 鄰接矩陣A
可達矩陣是表示系統(tǒng)中要素間的二元關系經過任意次傳遞可以到達情況的方陣??蛇_矩陣M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I為與A階數相同的單位矩陣;r為最大傳遞次數,r的大小可以通過布爾代數運算規(guī)則由下式確定:
根據以上公式經過計算可以得到r=5,可達矩陣M如表3 所示。
表3 可達矩陣M
建立解釋結構模型需要對可達矩陣中的各影響因素進行區(qū)域劃分和級位劃分,而區(qū)域劃分和級位劃分是在對各影響因素的可達集R(Si)、先行集A(Si)和共同集C(Si)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通過分析施工成本影響因素的可達矩陣得到各影響因素的可達集R(Si)、先行集A(Si)和共同集C(Si),其數據如表4 所示。
表4 R(Si)、A(Si)和C(Si)數據表
由表4 可知,S1、S2、S14、S15的先行集是其本身,因為R(S1)、R(S2)、R(S14)、R(S15)兩兩之間交集都不為空集,故整個系統(tǒng)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連通域。
要進行影響因素的級位劃分首先要判斷R(Si)與C(Si)是否相等,以此來確定系統(tǒng)的最高層要素集L1。然后在表4 中去掉L1中的要素,依據同樣的規(guī)則繼續(xù)判斷,確定出L2,直至找到最底層要素集Lk。根據級位劃分的步驟,施工成本影響因素系統(tǒng)級位劃分的結果為L1={11,13};L2={5,6,7,8,9,10};L3={2,4,12,14,15};L4=
{3};L5={1},其中L2中各因素可互相到達,屬于強連通塊。
建立解釋結構模型首先要提取骨架矩陣,提取骨架矩陣是對可達矩陣進行縮約和檢出,建立可達矩陣的最小實現(xiàn)矩陣。提取骨架矩陣的第一步是要將強連接要素做縮減處理,形成縮減矩陣;第二步是去掉縮減矩陣中已有鄰接二元關系的要素間越級的二元關系;第三步是減掉單位矩陣,這樣就可以得到骨架矩陣。施工成本影響因素系統(tǒng)的骨架矩陣如表5 所示。根據骨架矩陣繪制的施工成本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如圖1 所示。
表5 骨架矩陣
從圖1可以看出,管理因素、技術因素、合同因素,以及風險因素中的各影響因素間具有遞階層次結構關系并且整個層次結構大體上遵循著這樣的規(guī)律:管理因素和風險因素位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底層,技術因素位于中間層,合同因素則位于模型的頂層。要降低施工成本,就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
項目管理者素質位于解釋結構模型的最底層,是影響施工成本最重要的因素。降低施工成本的任何一項舉措都離不開項目管理者的參與和支持,而其知識結構、組織領導能力和溝通協(xié)調能力等將直接決定各種措施能否成功落實。項目管理者素質的高低會影響成本監(jiān)管水平、安全管理水平,進而影響到技術因素和合同因素。因此,項目管理者素質的提高會帶動技術水平、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終會帶來施工成本的顯著降低。
成本監(jiān)管水平受項目管理者素質的影響,同時會影響進度款支付情況,并逐層向上影響。成本監(jiān)管水平也處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底層,是繼項目管理者素質之后最重要的因素。成本監(jiān)管水平高能夠對施工過程中的各項活動進行準確的經濟分析,選擇最具經濟效益的實施方案;還能夠對各項工作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對整個工程項目進行全過程成本控制,有效遏制浪費。
解釋結構模型第三層的所有要素都會影響技術因素,除了風險因素難以掌控外,安全管理水平、進度款支付情況、施工人員技術水平這3 個要素都可以改善和提高。
解釋結構模型第二層的各要素可以相互到達,屬于強連通塊。施工企業(yè)要綜合考慮施工進度、施工質量、施工方案選擇、施工機械類型選擇及配備、設計變更等要素之間的關系,促進這幾個要素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
費用索賠難易和材料設備的采購方式位于解釋結構模型的最頂層,直接作用于施工成本,說明兩者容易受其他因素影響,是對下層各影響要素處理情況的檢驗和反饋。在市場競爭激烈和低價中標的背景下,很多施工企業(yè)通過費用索賠彌補自身損失,贏得生存發(fā)展的機會,費用索賠能否成功關系到企業(yè)的成本能否收回,影響到企業(yè)的效益。而材料設備的采購費占施工成本的相當部分,采購方式不同,對采購費用的高低有重要的影響,進而影響施工成本。
圖1 施工成本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
利用解釋結構模型建模方法建立了施工成本影響因素解釋結構模型,從一個新的角度研究施工成本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將施工成本影響因素層次化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施工企業(yè)抓住控制施工成本的要點,有條理地、系統(tǒng)地解決施工成本過高的問題,為施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1]李桃.工程項目成本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07(9):236 -238.
[2]曹篤娜,朱賓梅. 工程項目施工成本風險分析與評價[C]∥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Wuhan:[s.n],2010:213 -216.
[3]符長青,王洪江. 工程項目施工成本影響因素分析[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2003,16(S1):158-160.
[4]曾祥志.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工程項目成本影響因素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256 -257.
[5]劉岳英.工程項目成本的影響因素與成本控制[J].科技成果縱橫,2009(2):44 -46.
[6]IYER K C,JHA K N. Factors affecting cos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Indian construction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4,23(4):283 -295.
[7]CHABOTA K,MUNDIA M,KANYUKA M. Cost escalation and schedule delays in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Zamb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8,27(5):522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