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善堂+李秀婷
【摘 要】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在數學學習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能力,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關鍵詞】喚起學習興趣;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體驗創(chuàng)新快樂
面向新世紀的數學教學,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的面前展現(xiàn)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如何在數學學習中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呢?我認為應該走一條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結合的數學之路。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學原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根據小孩的天性,只要他對數學產生興趣,他就會很積極地去研究它、探討它,并且會越來越喜歡它。根據兒童好奇、好勝、自尊心強的心理特點,設計提問時要充分顧及這些特點,向學生提出一些新穎、富有吸引力的問題以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用突然發(fā)問來懲罰他們的錯誤,不要故意用偏、難、怪的問題使他們感到難堪,以至于挫傷了積極性和自尊心,而且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教師應綜合運用表情、語氣、手勢、教具等各種因素,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回答老師的提問是一種光榮,是一份樂趣,是一種享受,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記得在教三年級的時候,在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新課時,設計這樣一組問題:(上課時出示三個盤子,分別放三個梨,四個梨和五個梨)①哪個小朋友能把三盤里的東西分得同樣多?②你能用幾種方法把盤中三份不相等的東西分成每份相等的數?③所平均分得的每份叫什么數?通過這樣的問題引路,讓學生在情趣盎然之中獲得“平均數”的概念。
提問要抓住時機、看準學生的情趣。仍以“求平均數應用題”為例,當學生采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不相等的幾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每份數時,老師接著提出這樣幾個問題:①如果要求我們班上全體同學在第一單元考試中數學的平均成績,仍用剛才“移梨”的方法行不行?②如果不行,那又該用什么方法計算呢?提問后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計算的方法。這種利用學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適時提出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合作學習,在探索中創(chuàng)新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我們就從孩子們的生活中獲取數學信息、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從而解決數學問題等,使他們感受到今天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真正來自于生活之中,從而使進入學習的一開始就感到數學的價值。這時教師出示:用4.6元每千克的水果糖4千克和8.2元每千克的奶糖2千克混合成什錦糖,什錦糖多少元每千克?
1.讓學生想一想:從題目中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及如何解決這個數學問題?
2.分組討論:要求什錦糖總千克多少元(數學問題),必須知道什么條件(數學信息)?怎樣求出什錦糖的總千克數和什錦糖的總元數(解決這個數學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小組討論后匯報情況:學生列出算式,并小結出求平均數的基本關系式。
(4.6×4+8.2×2)÷(4+2)=5.8(元)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相對應
3.小組討論后歸納出:(基本結構: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4.要注意什么?(各份數的總份數和與總份數相對應,根據題目的條件,通過計算出總數和總份數)
以上小組討論學生們都有對平均數數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我對題目的條件進行了變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問題:同學們心中有了“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這個支撐的拐杖,做起題來真是得心應手。
水果糖4千克,共18.4元,奶糖2千克,每千克8.2元什錦糖每千克多少元?
算式:(18.4+8.2×2)÷(4+2)
如果奶糖的總價和總重量知道,而水果糖只知道單價和總重量,又如何列式?
……
不停地變換著條件和問題,如果學生能將算式脫口而出,我會欣賞孩子們流暢的思維;我會贊賞孩子們這種勇敢的精神;我會為孩子們在同學面前精彩的表現(xiàn)而欣慰。
三、運用于生活,體驗創(chuàng)新快樂
驀然回首,過去的數學教學中,所追求的是學生答案的正確,滿足的是學生又學會了一個新的知識,重視的是學生能按照程序正確的計算。所謂的“成功”課堂教學,不就定位在學生能否在若干組數據中計算出他們的平均數,把數據的反復變化和學生計算的準確率作為教學的重點。忽視了對平均數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忽視了對平均數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如:三年級平均身高134厘米,五年級平均身高140厘米,大家認識的梁剛亮在三年級,劉軍在五年級,劉軍肯定比梁剛亮高。你同意嗎?很多學生會說出不同意,理由呢?因為梁剛亮實在比劉軍高。如果大家都不認識這兩個人,那是不是無法比較?從而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感知:平均身高并不是實際身高。平均身高反映的是各班的平均水平。
翻開《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欣然看到有這樣的一個例題:“一名身高1.4米的學生在一個平均水深為1.3米的游泳池中會不會有危險?”于是我把這個問題與學生們共同分賞。學生只有在準確理解“平均水深1.3米”含義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回答此問題。這個問題的設計不正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在具有現(xiàn)實背景的問題情境中準備把握平均數意義的素材嗎?這正是為學生提供了一次用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當然,求平均數應用題千變萬化也離不開總數量與總份數的對應關系,然而給我?guī)淼氖欠此?,今天的“平均水?.3米”給我?guī)砀嗟氖抢硇缘乃伎肌?/p>
站在新世紀起跑線上的我們,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重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僅要對學生今天的學習負責,還要對學生的明天負責。使學生具有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吳正憲.《我與小學數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作者單位:廣東韶關仁化縣長江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