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天津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387)
淺析金融發(fā)展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
——基于兩種理論框架下的比較分析
王娟
(天津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387)
本文從金融發(fā)展與居民收入分配的三種經典理論出發(fā),通過西方經濟金融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貨幣金融理論對金融發(fā)展影響收入分配兩種路徑的比較分析發(fā)現,金融發(fā)展并不會內在地縮小收入差距,只有在政府干預市場的情況下,才會縮小收入差距。同時,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理論分析認為,金融不能過度市場化與自由化,要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和政府的作用,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金融發(fā)展;收入分配;金融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1978—2009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9.8%,尤其是2002年后年均增長率達到10.7%,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增長速度,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奇跡。然而,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卻從改革開放初的0.28猛增至2013年的0.473,且自2000年起,中國的基尼系數就一直高于貧富差距警戒線0.4。因此,對于收入分配不公原因的探討在中國從來沒有平息過。
金融部門——這一影響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領域,對于居民收入分配影響的研究卻是近年才出現的。金融作為連接儲蓄和投資的紐帶,對于居民財富的使用、收入的分配都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關于金融發(fā)展是如何影響收入分配的,理論界大致給出了三種觀點:一是金融的發(fā)展縮小了居民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蓋勒和澤拉(Galor和Zeira)在1993年的分析;二是金融的發(fā)展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滿足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對這一關系最為著名的闡述是格林伍德和約萬諾維奇(Greenwood和Jovanovic)在1990年建立的動態(tài)模型;三是金融發(fā)展擴大了居民間收入分配差距,這種觀點主要是中國學者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給出,但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上述三種觀點在分析金融發(fā)展對收入分配差距影響的路徑時主要沿襲從西方經典理論出發(fā)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兩種路徑,其中間接效應大都是基于金融發(fā)展加速經濟發(fā)展,而經濟發(fā)展影響收入分配來分析的,但是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貨幣金融理論出發(fā),會發(fā)現上述分析忽略了金融膨脹的后果以及連接經濟發(fā)展和收入分配中的關鍵一環(huán)——政府的作用。
作為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學離不開經濟學的土壤。然而事實上,西方經濟學界在論證金融發(fā)展、自由化時具有一定的偽善性,并不能真正分析其本質。為此,在分析金融發(fā)展與收入分配的關系時,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金融理論正確認識金融發(fā)展的本質是極其重要的。
金融發(fā)展在狹義上主要是指金融結構的變化,包括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形式、性質及其相對規(guī)模的變化。在廣義上包括金融深化、金融市場化、經濟金融化等一系列與金融有關的變化。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金融發(fā)展的本質特征主要表現為公開市場金融的發(fā)展以及金融自由化,包括大量金融衍生品的產生及貨幣金融的自由化、虛擬化,可以說金融發(fā)展正在逐漸地遠離實體經濟。伴隨著金融發(fā)展的是大量金融產品的創(chuàng)新和金融市場的膨脹,它們會促進貨幣資本化和虛擬資本化的發(fā)展,從而推動社會范圍內貨幣資本的積累和虛擬資本的積累。
馬克思主義貨幣金融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有規(guī)律地創(chuàng)造貯藏貨幣(停滯貨幣)為商業(yè)信用和銀行信用提供了客觀基礎,而信用體系及金融的發(fā)展使得停滯貨幣流動起來。當這些貨幣流入產業(yè)經濟領域時,無疑會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如果貨幣資本化和資本虛擬化推動起來的閑置資本被再次投入金融領域并繼續(xù)虛擬化而不是投入實體經濟增加社會投資時,金融領域的不穩(wěn)定性會使得整個經濟社會出現泡沫。當這種泡沫足夠大時,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金融危機也將隨之到來。
因此,根據馬克思主義貨幣金融理論,由于商業(yè)信用及銀行信用發(fā)展而來的金融領域可以使閑置資金流動起來,所以金融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促進了經濟增長。但是這種經濟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急劇的虛擬化導致的表面上的經濟繁榮會催化泡沫的產生,而西方經濟學界、政界似乎沒有注意到,或者刻意助長這種泡沫的產生,最終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fā)。
(一)直接效應影響路徑
1.西方理論界認為金融發(fā)展通過直接效應縮小收入差距。金融發(fā)展影響收入分配的直接效應主要是指金融發(fā)展,尤其是非正式金融機構中小額信貸的發(fā)展可以幫助窮人融資,從而縮小了貧富差距。他們認為,金融領域的門檻效應使得富人能進入,窮人無法進入該領域,導致富人愈富窮人愈窮。而金融體系的發(fā)展,特別是小額信貸機構的發(fā)展會使得金融系統能夠承受小額信貸的高成本,從而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了收入差距,使得收入分配狀況得到改善。因此,西方理論界認為金融發(fā)展對收入分配的直接效應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金融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收入差距。首先,金融資本的積累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資本積累會導致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收入的兩極分化,事實上,資本積累的實質就是兩極化: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積累方式不斷地進行調整,主要表現為職能資本逐漸向銀行資本和各種生息資本轉移,造成貨幣/金融資本的不斷累積。金融資本的積累使得普通勞動者處于貧困的一極,無形中造成了進入金融領域的壁壘即門檻效應。因此,金融資本是在資本積累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作為資本積累的新形式,同資本積累擴大收入分配差距一樣,也使得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其次,股份資本的發(fā)展造成收入差距拉大。股份資本通過發(fā)行股票、債券等形式把分散在社會中的資本積累起來,且隨著股份資本的發(fā)展,競爭被壟斷所代替。一方面,壟斷必然會形成壟斷價格,資本家通過壟斷價格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另一方面,股份資本的進一步虛擬化使得其在金融市場上的買賣具有很大的投機性,在股票的暴漲暴跌中,普通居民由于不具備相關知識及信息,很容易造成投機失敗,而投機失敗者的財產,以及社會資本會轉移到投機成功者即大資本家手中。結果,社會收入分配越來越有利于資本家階級,而工人階級在收入分配中則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二)間接效應影響路徑
1.西方金融理論認為金融發(fā)展先是促進經濟增長,然后間接縮小收入差距。西方金融理論中,金融發(fā)展影響收入分配的間接效應是指金融發(fā)展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會減緩貧困,使得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縮小。因此間接效應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金融發(fā)展促進經濟增長;第二階段,經濟增長縮小收入差距。
首先,金融發(fā)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自從熊彼特分析了金融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以來,多位經濟學家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怂乖浄治稣J為,金融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一般的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認為,技術進步即全要素增長率是長期中經濟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但是卻忽視了技術進步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一事實。因為技術進步需要大量的非流通的長期資本,如果沒有金融發(fā)展,金融市場不完善,是很難做到積累大量非流通資本并使之運轉的。因此,金融發(fā)展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先決性條件之一。
其次,經濟增長能夠改善分配狀況,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西方理論界認為,隨著經濟增長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收入差距會伴隨著經濟機制的自動調節(jié)而逐漸趨于縮小,因此金融發(fā)展與收入分配服從一種倒U形曲線的關系。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金融發(fā)展先是擴大收入差距爆發(fā)金融危機,之后在政府干預市場下才會縮小收入差距。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貨幣金融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再生產有規(guī)律地創(chuàng)造貯藏貨幣(停滯貨幣)為商業(yè)信用和銀行信用提供了客觀基礎,而信用體系及金融的發(fā)展使得停滯貨幣流動起來,其投入實體經濟后客觀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里,隨著貨幣資本化、資本虛擬化的發(fā)展趨勢,從產業(yè)資本中游離出來的貨幣資本經常不能回流到產業(yè)資本經濟,即實體經濟中,而是以一種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于產業(yè)資本之外,造成金融領域的泡沫化,從而導致整個經濟的泡沫化。因此,金融發(fā)展推動的經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泡沫經濟,從而西方經濟學界所分析的間接效應路徑的第一階段在質量上(經濟發(fā)展質量)會大打折扣。
西方經濟學界所認為的間接效應第二階段,即經濟增長會內生地縮小收入差距更是捕風捉影,經濟增長后收入差距只會內生地擴大。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金融發(fā)展使得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收入和之前自身收入水平相比都會上升,但是其上升的速度不同,富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窮人,因此二者的收入差距與之前相比也并沒有減少。另外,隨著金融泡沫的產生,整個經濟體也將處于泡沫之中,泡沫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必將破滅,從而導致整個經濟體的金融危機。由于金融的過度放任、自由化、放松監(jiān)管甚至沒有監(jiān)管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得工人階級和小型企業(yè)陷入破產的境地,而大型企業(yè)憑借其強大的信息資源,迅速撤離金融領域,減少虧損,從而不同企業(yè)間收入差距擴大,這又會影響投資于不同企業(yè)的居民收入,從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但是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收入差距卻縮小了,這不是高收入者自發(fā)地向低收入者進行的救助,而是政府干預市場,強制施行救助措施的功勞。危機爆發(fā)后,各產業(yè)瀕臨癱瘓,失業(yè)率增大,通貨膨脹上升,嚴重降低了政府的信譽,使政府遭到全社會的譴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基于民眾輿論的壓力、社會動蕩的潛在壓力以及面臨下臺的壓力,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使社會趨向于穩(wěn)定。
因此,在這種分析框架下,金融發(fā)展與收入分配的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關系也是存在的,不過這種存在性的邏輯推導完全不同于上述西方理論中的邏輯推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倒U形曲線的形成機制是,在金融出現危機、收入差距擴大之后,政府迫于社會壓力而進行的外在的行政性干預使得收入差距縮小,這種情況下的收入差距先擴大再縮小并非由經濟內生。
3.兩種理論間結論的差異。上述分析表明西方理論認為金融發(fā)展先促進經濟發(fā)展,后間接內生地縮小收入差距;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金融在放任條件下無約束發(fā)展會爆發(fā)金融危機,擴大收入差距,之后在政府干預收入分配的條件下才會外生地縮小收入差距。雖然最終結果都是縮小了收入差距,但是其性質是不一樣的。從西方理論的闡述中可以看出,收入差距的縮小伴隨著金融發(fā)展和經濟發(fā)展,從而貧富雙方都可以獲得金融發(fā)展而帶來的好處。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有政府干預市場、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前提下,收入差距才會縮小。然而資本主義社會的政府幾乎只是在爆發(fā)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才會干預市場。在危機爆發(fā)前,金融發(fā)展不但沒有縮小收入差距反而使其進一步擴大,富人在享受了金融發(fā)展帶來的福利增長的同時卻剝奪了窮人應得的福利。
因此,相似的結果卻有著極其不同的意義,西方理論很自然地隱藏了富人對窮人的這種福利剝奪,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則揭示出了這種隱含著的剝削關系。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不論是直接效應還是間接效應,西方理論認為金融發(fā)展最終會內生性地縮小收入差距,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金融發(fā)展只會內生性地擴大收入差距,而只有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政府干預市場的情況下收入差距才會縮小。
因此,盡管現實中的確存在收入差距先上升后逐漸縮小的情形,但是我們認為,金融發(fā)展與居民收入分配的這種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關系并非單靠經濟內部機制自發(fā)調節(jié)的結果,而是一種基于經濟和政治的社會規(guī)律。在傳統的西方經濟理論分析框架下,兩者關系的分析模式如圖1所示:
圖1:傳統西方分析模式
而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貨幣金融理論分析框架下,兩者關系的分析模式如圖2所示:
圖2:政治經濟學分析模式
這種分析模式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政策性的結論,即過度的金融市場化與自由化會給整個經濟帶來災難,政府應該考慮對金融領域進行監(jiān)管與調節(jié),防止金融過度泡沫化,從而縮小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當今中國房地產行業(yè)的泡沫化就與金融的泡沫化有關,需要政府進行管控。另外,這種分析模式對于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我們不能一味崇信西方所宣揚的自由化、市場化,而是要堅信自身制度的優(yōu)越性,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國家的優(yōu)勢,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人們的共同富裕。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伊藤·誠(日),考斯達斯·拉帕維查斯(希)著,孫剛,戴淑艷譯.貨幣金融政治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2001.
[3]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美)著,周朔等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fā)展[M].上海三聯書店,1990.
[4]紐曼(Newman.P.)(美)等著,胡堅等譯.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5]考斯達斯·拉帕查韋斯(希)著,李安譯.金融化了的資本主義:危機和金融掠奪[J].政治經濟學評論,2009,(15).
[6]陳享光.金融資本的積累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4).
[7]鄭新廣.金融發(fā)展影響收入分配研究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5).
Prelim inary Analysis Effects of FinancialDevelopm enton Incom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Com parison w ith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s
Wang Juan
(School of Econom ics,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tract:Althoug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come inequality have been concerned w idely,the analysis of their relationship is not appeared until recent years.This paper starts w ith three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 income distribution,analyzing two paths in whic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ffects income distribution from wester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heory and 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y i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 ics,then we find that Kuznets inverted U-curve is an econom ic law rather than a social law which combines economic and philosophy together.Meanwhile,this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finance cannotbe over-marketized and liberalized,and it would enlighten our country tha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iority of our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role of the socialistgovernment,narrow ing the income gap and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Words:financialdevelopment,income distribution,financial crisis
F830
:A
:1674-2265(2015)08-0052-04
(責任編輯 劉西順;校對GQ,XS)
2015-7-15
王娟,天津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