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涉江采芙蓉》進行教學設計,來幫助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以及體會作者的情感。
【關鍵詞】《涉江采芙蓉》;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目標:1.了解《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因為“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詩經(jīng)》和“史家之絕唱”的《離騷》,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都有了豐沛的源頭。而東漢末年,有這樣一群文人,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較高,既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又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風格獨特,藝術成就很高的五言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五言詩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詩十九首》。
二、作品簡介
(一)《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tǒng)編的《文選》(蕭統(tǒng)是南朝梁代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tǒng)兩歲被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對文學頗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成《文選》30卷。《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
(二)《古詩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時所作,“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不知道題目,也不知道作者,所以,《文選》的編者把它們編集在一起,總題為《古詩十九首》。后世遂沿用這一名稱。
(三)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p>
三、文本解讀
(一)高潔美好的意境
這首詩很簡單,寫了一人一時一地一境。首先我們就來欣賞詩人在這首詩里為我們創(chuàng)設的意境,意境由多個意象組成,有哪些意象呢?
1.“芳草”的“蘭澤”意象
蘭與芳草指的是江邊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屈原對香花美草賦予善與美的高潔品性,又把穿著、佩戴、飲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2.芙蓉意象:荷花、蓮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品質(zhì)高潔,氣質(zhì)優(yōu)雅
佳人之花:(鄭愁予《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亭亭玉立,形貌優(yōu)雅
愛情之花:“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保ā段髦耷罚吧徸印奔础皯z子”,“青”即“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純潔美好 思念深長
小結(jié):花香日暖的夏日,江上芙蓉朵朵,賞心悅目,展現(xiàn)了一個高潔美好的意境,預示著這是一段純真美好的感情。
(二)真切感人的嘆息
1.詩人在這首詩中寫出了幾個動作?(兩個)
(1)涉江而采
抒情主人公來到這江邊,看到芙蓉花開朵朵,美麗動人,自然有采摘的沖動。主人公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目的是為了贈予所思念的人,因為內(nèi)心對你的純潔美好的愛,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贈予你;又因為愛得深沉不膚淺,因而不惜涉江而采,把它贈予最愛的你。但“所思在遠道”,思戀的尚在遠方,美麗的東西不能送達,即使這點情意都難以傳遞。于是,一腔熱忱被當頭澆滅。情感由采摘時的喜悅而變得失落低沉。
(2)還顧而望
還顧望舊鄉(xiāng),那里有我熱愛山水和鄉(xiāng)親父老,更有我日夜思念的戀人。還顧而望既是對故鄉(xiāng)的依戀,更對思念中人的深沉愛戀。可實際上,遠望并不能見舊鄉(xiāng),更無法望見戀人。“長路漫浩浩”,天地蒼茫,故鄉(xiāng)不得歸,戀人不得見。
2.在高潔美好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辭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遺所思,遺之不得,故深情回望舊鄉(xiāng),卻又終究是歸之不得。于是不禁發(fā)出了一聲嘆息,這是怎樣的嘆息?
明確:同心卻離居,憂傷以終老。
我日夜思念的人,我們相敬如賓,彼此恩愛,我想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可怎奈我們遠隔天涯,“同心而離居”,更令人絕望的是,這種遠隔不是一時而是一世,只能“憂傷以終老”。
小結(jié):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會思之切,才會見荷花而欲遺之,遺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遙渺,相聚無望,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梢娺@份愛情的至深至真至純至上,令人深感崇敬。
(三)難以排解的憤恨
何以有終老之嘆?
明確:東漢中晚期朝政腐敗,尤以桓靈之世為甚,桓帝時的《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睗h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他們把持朝政,安插親信,推舉官員不再問品行、學業(yè),只看門路和金錢,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一般士人懷有強烈的功名意識,為了求一官半職不惜遍游京師,拜訪州郡,以求權門的推薦援引,但事實上大多投奔無門,空有一腔熱血抱負,眼見時間消逝,不免有極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熱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會進身無望,理想與現(xiàn)實形成強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鄉(xiāng)愁和“思婦”的閨怨。眼見韶華已逝,而功業(yè)無成,且歸家路途遙遠,身懷漂泊流離之苦和離別相思之痛,因此流露了濃重的感傷之情,蘊含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
四、總結(jié)
這首成就極高的五言詩,講述了東漢末年大多數(shù)文人的悲劇人生。相知相戀卻不能相聚相守白頭到老,只能永世不能團聚。這種悲劇在東漢末年的動蕩里時常發(fā)生,可見《涉江采芙蓉》里的悲劇足具普遍性。因而讀來更顯其悲。
作者簡介:殷晶晶,女,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