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奇,陳太紅,朱振南,張 琦,吳愛紅,李劍波
(1.南京軍區(qū)空軍勘察設計院,江蘇 南京 210018;2.中國人民解放軍94857部隊58分隊,安徽 蕪湖 241007;3.安徽省通信產(chǎn)業(yè)服務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4.廣州軍區(qū)空軍勘察設計院,廣東 廣州 510052)
根據(jù)《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到2020年,中國西部地區(qū)骨架公路將基本實現(xiàn)高速(或高等級)化,用以滿足比2010年交通量高5~7倍的需求,這將意味著許多公路穿越黃土覆蓋地區(qū),黃土成為這些地區(qū)主要路(道)基材料.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進入基礎內(nèi)部的水分會嚴重危害公路使用性能,滯留在基礎內(nèi)部的水分是導致公路破壞的主要因素之一[1-3].特別地,在有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水分入侵是導致黃土路基不均勻沉陷的主要原因[4].其中,地下水上升對路基有著不利的影響.
地下水對路基的影響,其本質是非平衡基質勢與毛細效應引起水分遷移后土體強度發(fā)生了弱化[5].地下水上升縮短了毛細作用路徑,加快了毛細水對基礎土水的補給.水分的增加,將誘使黃土路基產(chǎn)生病害[6-7].因此,了解高壓實條件下路基中地下水分毛細上升的規(guī)律是有效分析和治理路基病害的根據(jù),目前國內(nèi)外未見相關研究報告.
驅動非飽和流的動力是土水勢梯度[8],是毛細運動時非飽和流的一種特殊形式,毛細水的上升高度即為此高度處的重力勢與基質勢的平衡高度[9].土壤水的基質勢或基質吸力隨土壤含水量而變化,其關系曲線稱為土壤的土水特征曲線,一般由試驗得出.
解析形式的水分特征曲線經(jīng)驗公式目前已得到廣泛的應用[10-11],水特征曲線的數(shù)學描述公式主要有指數(shù)型、冪函數(shù)型、多項式型和誤差函數(shù)型.
目前,測量非飽和土壤土水特征曲線的主要方法有3種,負壓計法、壓力膜儀法和離心機法[4,12].負壓計法操作簡單,成本較低,但測試精度和范圍較小;壓力膜儀和離心機法測試成本較大,但測試精度很高.文獻[13],[14]通過離心機法測試土壤在不同容重狀態(tài)下土壤特征曲線的變化規(guī)律,證明密實程度對土水特征曲線有很大的影響力.
目前的方法主要是對經(jīng)典模型參數(shù)進行干密度的相關性分析,得出擬合公式[14-15];以及通過2條已知初始孔隙比的土-水特征曲線為基準,預測具有任意初始孔隙比土體的土-水特征曲線[16-17].
濾紙法測量土壤基質吸力具有成本低、精度高和操作簡單等特點[18],本次試驗基于濾紙法來量測非飽和壓實黃土的基質吸力,操作圖見圖1.
試驗使用的土壤是西安市灞橋區(qū)白鹿塬腳下的黃土(E108°59’;N34°10’).依照《公路工程土工試驗規(guī)程》,得到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土壤性質Tab.1 The soil properties
根據(jù)設計的含水率計算出需要給試樣加入的水量,均勻地與風干土樣進行拌和,配置成所需含水率的土樣,并在松散狀態(tài)下密封在密閉的塑料袋中,放入恒溫恒濕的密閉容器內(nèi)2 d,然后將不同含水率的松散土樣通過模具制成所需干密度的土樣.試驗采用杭州新華造紙廠的“雙圈”牌No.203型濾紙,技術指標為:直徑為70 mm;灰分為0.000035 g/張,占質量百分比0.01%;其率定公式為[18]
試驗方法參考文獻[18]和[19].
試驗是對壓實度為93%、95%和98%,即干密度為1.767、1.801和1.862 g/cm3的土樣進行測試,部分測試結果如表2.對含水率小于12%的部分采用插值得到.
表2 不同壓實條件下土壤的吸力值對應的體積含水率Tab.2 The volume of the moisture cont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suction of the soil under different compaction condition compaction conditions
從表2看出,基質吸力的變化同土壤含水率和干密度的變化密切相關,它的確定也要考慮這2個因素.目前,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已經(jīng)給出很多擬合公式[12],但是土壤特性的差異決定了這些公式不是能普遍適用.由于土質和密度的區(qū)別,采用這些公式擬合本文測試結果效果很差.為了研究基質吸力、干密度、含水率之間的關系,對測試結果進行擬合分析[20],得到基質吸力的計算公式形式如式(2).3種密度的擬合結果如式(3)、(4)和(5);擬合曲線如圖2.
式中:θ為體積含水率;h為基質吸力;a,b,c為擬合參數(shù).
(1)壓實度為93%時:
圖2 不同壓實度的土基的土水特征曲線Fig.2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 under different
非飽和土滲透系數(shù)不是常數(shù),它隨含水率變化而變化,通常非飽和土滲透系數(shù)作為飽和度或體積含水率的單值函數(shù)[21].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已經(jīng)給出很多數(shù)學模型[10-22].
道路中的土壤,由于壓實導致了土壤孔隙結構的改變.因此,要想正確認識壓實土壤的水分遷移規(guī)律,就有必要分析壓實黃土的非飽和導水率.傳統(tǒng)的測量方法有:① 土壤水分再分布法;② 水平土柱法;③水分特征曲線;④瞬時剖面法.這些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而且測量精度較低.本文采用水平入滲法,水平入滲法是非穩(wěn)定流法,最早由Bruce和Klute提出的.
圖3為水平土柱法試驗裝置實物圖和示意圖,土柱壁由有機玻璃圓筒組成,直徑9 cm,每2 cm設有刻度線,在刻度線上開一小孔,用于實驗結束后取土測含水率.土柱首末加有擋板,并用螺桿緊固.土柱全長100 cm.在進水邊界處(x=0),為保證土壤含水率為飽和含水率但又不產(chǎn)生重力水流,在進水室與土柱之間裝設低氣泡壓力和高傳導率的多孔板或濾網(wǎng).馬氏瓶為供水平水之裝置,用以控制水平土柱的作用水頭和測量進水量.
圖3 水平土柱試驗Fig.3 A Horizontal infiltration test
試驗使用風干土,過2 mm圓孔篩.試驗測試壓實度為91%、93%、95%和98%(干密度為1.729、1.767、1.805和1.862 g/cm3)的壓實土的擴散系數(shù).由于壓實要求較高,填土前將風干土配制成含水率為8%的土樣.填土采用分層壓實,每1cm填裝土壤,通過填裝質量來控制壓實度.試驗結果如圖4.
圖4 不同壓實條件下黃土水分擴散率Fig.4 Soil water diffusivity under different compaction condition
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壓實度的增加,相同體積含水率條件下,土壤的擴散能在減弱.這和導水率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土壤的壓實可以有效減緩土壤水分的傳播能力.
為了研究不同干密度下黃土基質吸力同含水率的關系,對干密度分別為 1.710、1.767、1.801和1.862 g/cm3西安黃土的試驗結果進行擬合分析,形式如式(6).3種密度的擬合結果如式(7)、(8)、(9)和(10);擬合曲線如圖4.
目前毛細水上升高度室內(nèi)試驗方法主要有豎管法和負水頭法[23-24].豎管法直觀、準確、可靠,對各種土都適用,但耗時較長、費用高,特別是對黏性較大的土壤.負水頭法比豎管法方便簡捷,費用低,試驗周期短,雖然工程人員用的較多,但局限性很大.鑒于實際條件,本試驗采用自行設計的儀器進行豎管法觀測,試驗使用的土壤是西安市灞橋區(qū)白鹿塬腳下的黃土(E108°59’;N34°10’).
試驗采用豎管法,配合高清攝像頭(動態(tài)像素1000萬,150幀/s)進行觀察.其示意圖和實物圖如圖5、6.水箱提供足夠的水源.水槽液面保持水平,并和土柱地面接觸.土壤根據(jù)壓實要求分層填充在內(nèi)徑為10 cm,壁厚7 mm,長100 cm的有機玻璃管中.分層壓實/1 cm,嚴格通過質量控制壓實度,初始含水率為7%.毛細水潤濕鋒的上升觀測采用攝像頭實時監(jiān)控,歷時105 d.
將記錄下來的毛細水上升視頻通過截圖的方法進行分析,以土壤顏色變化為毛細水潤濕峰前進標志(圖7).將實測數(shù)據(jù)放在以時間和高度為坐標的直角坐標系中(圖8).使用Matlab將高度對時間求導,得到毛細上升速率(圖9).
圖5 毛細水上升試驗示意圖Fig.5 A schematic diagram of capillary water rise test
圖6 毛細水上升試驗實物圖Fig.6 A real figure of capillary water rise test
圖7 毛細水上升觀測Fig.7 Measurement of capillary water rise
圖8可以看出,對于西安黃土來說,壓實度越大,毛細水上升速度越慢,上升高度越小.壓實度為98%、95%和93%的壓實土柱,在105 d后毛細上升高度分別為74 cm、80 cm和94 cm.主要原因是,在黏性土中,水分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孔隙中結合水產(chǎn)生的阻力大于液面周邊的表面張力的合力,所以不符合毛細孔隙越小,上升高度越大的規(guī)律.
圖8 不同壓實條件毛細上升高度Fig.8 Rising heights of capillary water different compaction conditions
圖9 不同壓實條件下毛細上升速率Fig.9 Rising velocities of capillary water different compaction conditions
從圖9中可以看出,毛細水上升速率在前5天里,是隨著壓實度的升高而快速降低;但在以后的時間里,毛細水的運動速率和壓實度關系并不是很大.
將試驗至105 d的土柱,以每2 cm的距離進行鉆孔取樣,測出其含水率與高度的關系,如圖10.3種壓實度下的含水率與高度關系如圖11.
毛細水運動的土壤特征曲線模型可以本質是非飽和土水運動的Richard方程針對非飽和水上升的特殊形式.一維土柱非飽和水分遷移的基本方程為Richard方程,寫成含水率為因變量的表達式為式中:θ為體積含水率;ψ為基質吸力;z為位置水頭,向上為正.
圖10 鉆孔取樣Fig.10 Drilling sampling
圖11 最終含水率分布Fig.11 The fina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1)初始條件:
(2)邊界條件為
對上述偏微分方程可以通過數(shù)值方法進行求解.本文使用Geostuido中的SEEP/W模塊進行有限元建模.
土水特征曲線使用前文試驗得到的壓實度為98%、95%和93%的數(shù)據(jù);非飽和導水率同非飽和導水實驗得到的非飽和水分擴散率D(θ)和ψ(θ)對θ求導后的乘積得出.
以93%壓實土柱為例,將105 d的實測值和模擬值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模擬效果很好.并對其余時段的含水率分布進行模擬值計算,模擬結果如圖12。
圖12 實測值與模擬值對比(93%)Fig.12 A contrast of measured and simulated values
(1)通過室內(nèi)試驗,測試了初始含水率為8%,壓實度為98%、95%、93%的西安黃土土柱毛細水上升時間和高度的關系.證實了黏性土由于結合水膜的阻力,隨著壓實度的增加,毛細現(xiàn)象得到減弱.從壓實度為98%、95%和93%的壓實土柱,在105 d后毛細上升高度分別為74 cm、80 cm和94 cm.提高壓實度可以緩解毛細水對路基的入侵,但不能完全避免,實際工程中要通過其他方法來阻隔毛細水對路基的入侵.
(2)基于非飽和水分遷移方程,使用有限元模擬軟件,對壓實度為93%的土柱,105 d含水率分布情況進行了模擬,從模擬結果來看,模擬效果很好,該方法可以用于毛細水上升的模擬.
[1]翁興中.機場道面設計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2]周奇,岑國平,馮居忠,等.道路結構內(nèi)水分運動試驗系統(tǒng)[J].公路,2013(11):55-62.
[3]Andrew D.Water in Road Structures[M].UK:Nottingham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entre,2008.
[4]潘宗俊,楊曉華,劉巍然,等.壓實黃土路基導水參數(shù)的試驗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07):55-57.
[5]談云志,孔令偉,郭愛國,等.壓實紅黏土水分傳輸?shù)拿毿c數(shù)值模擬[J].巖土力學,2010(07):277-282.
[6]劉小平.非飽和路基土作用機理及其遷移特性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7]李聰.基于非飽和土的理論的路基回彈模量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07.
[8]Fred land D G,R ahard jo H.非飽和土力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
[9]李銳,趙文光,陳善雄.基于GEO-SLOPE的膨脹土路基毛細水上升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6(S1):42-45.
[10]Th van Genuchten M.A closed form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0(44):892-898.
[11]Leij F J,Russell W B,Lesch S M.Closed form expressions for water retention and conductivity data[J].Ground Water,1997,35(5):848-858.
[12]戚國慶,黃潤秋.土水特征曲線的通用數(shù)學模型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4(02):71-75.
[13]周奇,岑國平,敦曉,等.FDR技術在黃土路基水分測定中的應用[J].公路,2011(05):148-153.
[14]王鐵行.非飽和黃土路基水分場的數(shù)值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008(01):46-50.
[15]付曉莉.土壤水分特征曲線測定過程中的壓實效應研究[D].楊陵:西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
[16]Miao Linchang,Jing Fei,Houston S L.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remolded expansive soils[C]//Conference Proceeding Paper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Arizon: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2006.997-1004
[17]張雪東,趙成剛,蔡國慶,等.土體密實狀態(tài)對土-水特征曲線影響規(guī)律研究[J].巖土力學,2010(5):123-128.
[18]王釗,楊金鑫,況娟娟,等.濾紙法在現(xiàn)場基質吸力量測中的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2003(4):21-24.
[19]蔣剛,王釗,邱金營.國產(chǎn)濾紙吸力——含水量關系率定曲線的研究[J].巖土力學,2000,21(1):72-75.
[20]王鐵行,王曉峰.密度對砂土基質吸力的影響研究[J].巖土力學,2003(6):104-107.
[21]王鐵行,盧靖,張建峰.考慮干密度影響的人工壓實非飽和黃土滲透系數(shù)的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11):2363-2368.
[22]趙彥旭,張虎元,呂擎峰,等.壓實黃土非飽和滲透系數(shù)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0(6):132-135.
[23]董斌,張喜發(fā),李欣,等.毛細水上升高度綜合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8(10):152-157.
[24]Diefenderfer B K,Al-Qadi I L,Loulizi A.Countinuous monitoring of pavement moisture using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probes[J].Transportaion Reserch Record,2001(2412):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