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 王莉文春光鄭小泳馮銀解岑結容盧佩蘭鄭素芬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稱為老年性癡呆病,是一種病發(fā)原因不明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原發(fā)性、退行性變疾病,已成為大腦變性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2]。于老年前期最為常見,其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起病隱匿,病程緩慢,呈進行性發(fā)展[3]。本病發(fā)病率可達4%~6%,并且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80歲以上老人患病率高達20%[4]。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有進行性智能減退與人格衰敗,患者的記憶、思維、理解、計算乃至言語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社交及自理生活功能[5]。因此,積極探索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對住院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并進行強化訓練,使患者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清晰,激越行為得到改善,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是十分必要的。
許多對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指出,護理對延緩患者病情發(fā)展,提高生活質量尤為重要[6-7]。本課題的研究是通過對住院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實施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干預,取得顯著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120例AD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組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男 27例,女33例,平均年齡(71.3±2.1)歲,平均病程(3.7±2.3)年,平均受教育年限(5.9±3.7)年。試驗組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齡(70.8±2.2)歲,平均病程(3.6±2.4)年,平均受教育年限(5.8±4.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受教育方面上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患者都符合以下標準 (1)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診斷標準第三版(COMMD-3)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8];(2)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評定為輕、中度癡呆患者;(3)對入選患者進行簡明智能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進行評定[9],評分在10~26分;(4)對入選患者進行Hachinski量表評定[10]均確診為老年癡呆;(5)住院時間達3個月以上;(6)與一個人或多個家人一起生活。
1.3 方法 入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的醫(yī)療護理,試驗組同時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強化護理干預,而對照組只給予一般的護理措施。課題組人員為試驗組患者制定個體康復計劃,并實施強化護理干預,主要內容有:(1)由課題組人員對患者及患者家屬每周進行老年癡呆健康知識講座3次以上,30 min/次,并且針對試驗組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編寫患者健康須知條例;(2)每天對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訓練患者的穿衣、梳洗、入廁、進食、購物等,3次/d;(3)每天組織患者進行懷舊治療,通過觀看幻燈片、圖片的方式,并向患者反復講解,進行重復性刺激,幫助患者回憶過去,同時采用數(shù)字的記憶和排序、數(shù)字的計算、物品的分類等方式,防止患者智能衰退;(4)在科室每月進行“家屬體驗日”1次,組織患者和家屬進行座談會,交流心得,講述能使患者高興、自豪以及感興趣的過去的事情,并且患者家屬和醫(yī)護人員應時刻安慰、鼓勵和關愛患者,取得心理支持;(5)每天組織患者進行拍手操2次,30 min/次,以煅煉其手功能;(6)每天組織患者進行文娛活動,每月舉行各類比賽1次;(7)每天向患者反復講解易于辯認和記憶的卡片2次,幫助患者恢復或延緩智能衰退;(8)組織患者聽音樂或外出散心,以舒緩緊張焦慮、抑郁情緒。
1.4 評定方法 對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后4、8、12周作簡明智能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Hamilton抑郁量表的測評以及采用健康狀況量表(SF-36)測評干預前、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采用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第2版SF-36,包括36個問題和8個維度,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心理職能、感情職能,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做綜合性的評價,其中分數(shù)越高表示健康指數(shù)越高,即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的處理以及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兩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比較 試驗組入院評分為4~10分的有11例,護理干預8、12周后增加至22、34例,入院評分為21~30分的有16例,護理干預12周后減少至8例,可見患者抑郁情緒明顯減少,尤其以試驗組干預8周與12周效果顯著,與入院時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治療12周評分在4~10分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字2=2.371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 試驗組護理干預后各項評分都明顯優(yōu)于護理前及對照組護理后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后生理職能評分下降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比較 試驗組的評分好轉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干預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12周與入院時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29),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數(shù)據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數(shù)據比較(s) 分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0.05
?
表3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分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比較 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干預12周后,21~26分由37例增加到48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72);10~15分由5例減少至3例,見表4。
表4 兩組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比較 例
隨著社會飛速發(fā)展,我國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同時,阿爾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也逐漸升高,并且尚無特效藥物治療[11]。AD是一種慢性漸進性智力減退,最終導致患者無日常生活能力,常需專人照顧或需要較高的醫(yī)療費用,給家庭、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所以這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也給護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12]。目前,對AD患者的防治工作,成為醫(yī)學領域面臨的難題,也是全世界人民面臨的公共衛(wèi)生難題之一[13]。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老年性癡呆,并且熟悉AD病的防治知識,延緩患者癡呆癥狀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專門成立了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由于對AD患者尚缺乏特異的治療手段,所以通過護理干預來延緩患者病情的發(fā)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顯得尤為重要[14-15]。
本課題通過課題組護士對試驗組患者制定個體康復計劃,實施系統(tǒng)的健康知識講座,向患者宣傳老年癡呆的防治知識;每天組織患者進行懷舊治療,利用幻燈片,圖片等形式向患者反復講解,選擇一些患者特別感興趣的圖片讓其辨認,然后進行復述,讓其盡情地與病友及家人一起分享,同時,播放一些患者曾經歷的情節(jié)或身邊的事,以達到幫助患者回憶過去,防止智能衰退的目的;每日反復進行現(xiàn)實導向的訓練,如向患者講述日期、季節(jié)、氣候、星期,使患者清楚現(xiàn)實情況,加深對現(xiàn)實的認識;同時加強患者的定向力、認知功能的訓練,在房門口、床頭貼上特殊標記,如帖上患者本人的照片,在床頭貼上家人的合照、患者自己的照片或是患者自己喜歡的標識,每天由護士教會患者辨認,并告知其所住的房間、床號,有何特征,反復進行定向力、認知功能的訓練;每月進行“家屬體驗日”一次,組織患者和家屬進行座談會,交流心得,以取得心理支持;每天組織患者進行拍手操、作業(yè)療法等以訓練患者的自理能力及動作的協(xié)調性,如進行手工藝訓練、夾珠、夾球、拼圖、每月不定期舉行象棋、麻將、唱歌、繪畫、串珠等比賽。應用心理護理、音樂治療等多種護理干預,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興趣愛好選擇一些柔和或充滿活力的音樂,以達到舒緩患者緊張情緒、減輕焦慮、抑郁情緒,促進其康復的目的。通過這一系列的強化護理干預對AD患者進行細心、耐心地照顧、督促和提醒他們,并且時刻關心患者病情的發(fā)展,使得患者病情得到了很大的好轉。
護士通過對干預組患者進行強化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認知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復,患者能清楚辨認時間、家人、回憶自己的身份,能主動與護理人員及家人進行有效的交流;能正確認識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個人應對方法等,能正確表達自已的思想,以良好的心態(tài)與人溝通、交流,能配合治療;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到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得到提高,與人和睦相處。通過心理疏導、音樂治療、作業(yè)訓練后,患者的情緒穩(wěn)定,無過激行為出現(xiàn)。
同時對120例AD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試驗組經過系統(tǒng)、科學的強化護理干預治療后,各項檢查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試驗組干預前后的各項指標比較,尤其護理干預8、12周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SF-36各項檢測指標都明顯高于干預前,同時也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強化護理干預對于AD患者病情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幫助,并且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1]于洋,張惠紅,姚宏,等.康復綜合治療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電特征影響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5(16):514-517.
[2]殷明.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研發(fā)全面受挫及其思考[J].藥學學報,2014,6(49):757-763.
[3]李愛萍,隋文樂,周建芳.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醫(yī)院感染的病原學分析及臨床治療[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14(24):3419-3421.
[4]馬曉瑋,李金澤,張?zhí)焯?,?非甾體抗炎藥抗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炎癥的研究進展[J]. 藥學學報,2014,9(49):1211-1217.
[5]張慧敏,艾永梅,吳燕萍,等.阿爾茨海默病生命質量測評量表(QOL-AD)中文版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3,1(30):57-59.
[6]朱元貴,曹河圻,靳慧娟,等.近年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策略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情況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3,3(39):142-145.
[7]倪嘉纘,陳平,劉瓊,等.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策略研究進展[J].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2013,4(30):331-348.
[8]溫蒲圓,周軍.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14(33):3524-3527.
[9]肖愛祥,韋紅梅,楊航,等.綜合干預對居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照顧者積極感受及悲傷情緒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3,15(34):2428-2430.
[10]金雪光,朱潔,費玉娥.晚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肺部感染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19(23):4645-4646,4649.
[11]谷巍,金曉仙,張燕軍,等.針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4,12(34):1156-1160.
[12]王蔚,朱奕,楊思雨,等.有氧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12(29):1151-1155.
[13]劉艷,丁云龍,鈕佳麗,等.老年人認知功能減退知情者問卷判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嚴重程度的效度[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6(22):1050-1052.
[14]杜遠,徐小童,王瑩,等.平衡運動對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影響的對照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5(50):661-664.
[15]吳越,徐文煒,劉曉偉,等.不同頻率重復經顱磁刺激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10(31):1624-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