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鋒
【摘要】“小古文”,一門時興卻又擁有著悠遠歷史的課程。因其篇幅短小,淺近易懂,富有情趣,非常適合小學階段的兒童閱讀。筆者就結合自身的實踐經(jīng)驗,從“吟、說、演、寫”小古文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通過諸多活動的滲透,讓小古文之花在小學階段開放。
【關鍵詞】小古文;吟;說;演;寫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是中國人的文明之根、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在五千年的文明血脈里,有四千九百年橫亙在文言這片神圣的土地上。其古香古色、純樸典雅的別致韻味記載著中國文字的真諦,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精髓。而“小古文”,篇幅短小,淺近易懂,富有情趣,是非常適合兒童閱讀的文言文。但縱觀我們12冊的語文教材,只有區(qū)區(qū)四篇小古文,分別是五下《楊氏之子》、六上《伯牙絕統(tǒng)》、六下《學弈》和《兩小兒辯日》。如何在這點芝麻量的文言文中,開啟學生母語的源頭文化,播下千年文明的種子,讓小古文課程悄然而親切地貼近孩子的心靈,筆者經(jīng)過學習、觀摩、實踐,以為可根據(jù)學段特點、學生興趣、學習目標進行課內(nèi)外鏈接,通過各種活動推動小古文課程的有效開展,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一、吟古文
一次偶然的機會跟隨記者去常山一老村落采風,問及一位年過百歲的老人有關中國文字的文化,那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當即給我們吟唱起了《詩經(jīng)》《九章》,聲與調(diào)時起時伏,時長時短,時急時緩,韻味十足,全然沒有我們現(xiàn)在背古文時的艱澀之味、難咽之情。求本溯源,更真切認識到中國語言自古就具有聲韻調(diào),皆可用來吟詠歌唱。詩詞歌賦可吟,小古文亦可在吟詠中獨覓一道別樣風景。
(一)譜譜唱唱生興趣
如果說課中吟小古文是一道氣勢非凡的群體大餐,那么課外或三五成群、或獨自一人的吟詠小古文可謂是一道清新溫婉的小家子餐了。筆者在教學《小古文一百例》時,通常是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根據(jù)小古文的長短句、節(jié)奏特點給古文找找合適的曲調(diào),唱一唱,吟一吟。如《放風箏》中的句子都是三個字為一組,就譜上節(jié)奏為“××× ×××”的曲子;而《鄉(xiāng)村》則可譜上節(jié)奏為“××× ×”的曲子。學生發(fā)現(xiàn)學小古文居然還能唱起來,興趣盎然。但僅靠課堂四十分鐘的時間還不足以讓學生盡興盡情,怎么辦?于是,筆者將班里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讓每組的學生群策群力,給《小古文一百例》中散文式的古文譜上曲子,可以是移花接木式的,也可以是自個兒創(chuàng)編的,而后在每節(jié)語文課的前三分鐘進行小古文吟詠展示,并給予小組加星獎勵。有興趣作帆,激勵作漿,學生積極性高漲。展示中,學生有運用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缎∶鄯洹贰秾W唐詩》的曲調(diào)來吟小古文,也有跟著感覺走,自編自創(chuàng)造的。更有趣的是,有幾組的孩子還帶上了一些能敲擊出樂曲的生活用具,邊吟邊打節(jié)奏,讓小古文的吟詠生趣多姿。
(二)平平仄仄重文味
平仄是我們中國語言所特有的文字韻味。一聲二聲屬平聲,三聲四聲加入聲,此乃為仄聲。進入中高段,筆者就適當給學生融入平仄聲的知識。平聲氣長,仄聲氣短,吟讀小古文時,也可恰當予以應用,特別是針對那些對仗工整、句子短小、節(jié)奏明朗的小古文。如《菊》《雨》等。因此種吟讀小古文方式既有相關的語言文化知識,又充滿著趣味,學生甚是喜歡。由此,筆者又引導學生將此種吟誦古文的方法推及至詩詞當中,試著用筆勾一勾,畫一畫,吟一吟,誦一誦。
小古文的吟詠,由課內(nèi)到課外,由教給方法到運用方法,教師教得有法,學生學得得法,兩相有法,何樂不為?
二、說古文
《小古文一百例》中的“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學生都非常熟悉,有的教材中學過,有的課外書中讀過,只不過已學已讀的是白話文。這一“熟悉”就為學生學習小古文搭建了一座無形的橋梁,緊密聯(lián)系起了文白之間的對話。筆者在教學這些小古文時,緊扣“說”字進行。如教學《守株待兔》這則小古文,學前,要求學生找到白話文的《守株待兔》,并在小組里進行“說”。說故事時,必須做到故事內(nèi)容語言的生動,切不可粗枝大葉,泛泛而說。然后在上課前三分鐘,推薦小組中的一名學生上臺說。當學生對這一故事的來龍去脈了如在心后,出示小古文,進行學習,通過文白對照著學,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更是在說說講講中,理解了古文的意思,輕松跨過了古文難以理解的門坎。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此類小古文后,筆者就組織開展一次“說古文”比賽,小組合作,一組背出小古文,另一組推薦組員講出其白話文故事,若一組說白話文故事,則反之。
三、演古文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毖輨t是一種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對于小古文來說,演可以非常有效地加深學生對小古文語言和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
如《五官爭功》一課,“近鑒毫端,遠觀天際”學生不易理解,筆者就親自表演示范了一番,學生一看,恍然大悟,在表演讀時,演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像《貓斗》《貓捕魚》都非常適合以演促理解。當然這樣的演,學生往往不足以過癮,況且時間機會都非常有限。于是,筆者將這一演延伸至課外,讓學生自己去找適合于演的小古文,進行班級輪流表演:一生將自己要演的小古文呈現(xiàn)在黑板一側,再進行演,其他學生進行評議,哪些地方演到位了,哪些地方還有待補充,修改。這樣一處處地演,一句一句地體會,學生自然就理解古文的意思了。很多時候,學生在演時還加入了文中省略的動作、臺詞等。如《武侯彈琴退仲達》中“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一句,表演時學生就將其轉為孔明的對白:“令爾引兵五千,速速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边@樣一來,不僅考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力,也考驗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小古文,一門時興卻又擁有著悠遠歷史的課程。因為悠遠,我們不得不去扎扎實實地認識它、學習它、了解它;因為時興,在教與學的道路中,總是那么磕磕碰碰。一路風雨,一路收獲,經(jīng)典也許就在自己的執(zhí)著追求中徐徐打開她亮麗的大門。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