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紅
摘 要 認知語言學發(fā)展最完善的兩個領域當屬認知語義學和認知語法,二者相輔相成。認知語法以語法的象征性為基本原則,詳盡地描述了語法現(xiàn)象即語法結構。認知語法理論對成人高校的英語語法教學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結合成人高校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探索了認知語言學的突顯、視角、圖形-背景理論在成人英語語法教學中有效運用的途徑,從期對成人高校英語語法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認知語法 突顯 視角 圖形-背景 成人英語 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40
Explore Adult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LI Haihong
(Beijing Dongche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0)
Abstract The two best developed domain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e cognitive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grammar, which are basical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ymbolic grammar, the cognitive grammar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a, namely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grammar offer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to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adult colle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adult colleges,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apply the salience, perspective, figure-ground theory to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the adult colleg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adult colleges.
Key words cognitive grammar; highlight; perspective; graphics - background; adult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0 引言
語法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英語和漢語都有各自的語法體系,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是相異之處。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學習并掌握英語語法。學會語法才能在英語使用時以一曉十,觸類旁通。語法課作為成人高校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存在課時量有限,但教學任務繁重的特點。成人高校的學生由于生源不一,英語基礎迥異,多數(shù)學生的語法學習不夠完整和系統(tǒng)。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成人學生提及語法只會想到八個時態(tài)的學習,對于詞類,從句,虛擬語氣,非謂語動詞,被動語態(tài)等語法項目就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這就會給成人高校英語語法課的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總是向學生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認真學習每個語法項目;二是要反復練習和實際運用;三是要全面掌握動詞和句子的結構。而我們的成人學生卻總是有語法學習是“費時多,收效少”的心病,結合成人學生在智力水平、語言能力、認知方式和學習動機等諸多方面的特點,筆者認為,將認知語言學所研究的認知語義學和認知語法理論有效地運用到我們的英語語法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助于幫助飽受語法困擾之苦的成人學生順利走出語法學習難的困境,有條理地、系統(tǒng)地掌握語法知識。
1 關于認知語言學理論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轉換生成語法理論,完全撇開語義因素而研究語法的轉換規(guī)則。因為喬姆斯基認為幼兒天生具備語法機制,語法是自然生成的,具有自主性。后來,另一位語言學家韓禮德(M. Halliday)又提出了功能語法理論,認為語言具有概念、人稱和語篇三大功能。雖然韓禮德描寫了英語的功能范疇和系統(tǒng)網絡,為語言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卻坦言道:“就目前的知識狀況,我們還不能描寫語言的語義系統(tǒng)。”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語言學界興起了一門新的學科——語義學,語義學的觀點是語義不能脫離語言的使用者,即人,更不能脫離語言使用者所處的語義環(huán)境,這也為認知語言學奠定了基礎。認知語言學從七十年代開始孕育,成熟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穩(wěn)步發(fā)展經歷了三個十年。認知語言學的兩個共識是:概括性共識(Generalization Commitment)和認知共識(cognitive Commitment)。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來自于它的三個基本哲學假設:(1)語言不是人類大腦中獨立的認知機制;(2)語法是概念化;(3)語言知識來自語言的使用。如果說上文談到的兩種共識是認知語言學的“憲法”,那么認知語言學的三個基本哲學假設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法規(guī)”。據(jù)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研究語言就要研究人腦的認知機制,語法不是先天存在的,也不是自動生成的系統(tǒng),是建立在意義之上的。語言知識的習得來自語言的運用和實踐。隨著認知語言學的深入,認知語義學和認知語法成為發(fā)展最為完善的兩個分支領域。認知語法認為語義是語言的中心,對句法的研究不能獨立于語義,而語義結構受人的認知結構的影響。不言而喻,英語的教學應該以認知學理論為指導,才得以在實踐中提升。
2 認知語言學理論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啟示
2.1 有助于語法項目的深入理解
認知語法以描述語言的心理真實性(psychological reality)為目的,即對語言的描述是對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構——內部語法(internal grammar)的描述;而內部語法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的、具有一定結構的語言單位(linguistic)的集合體。在英語教學中,成人學生最為困惑的語法項目是非謂語動詞。動詞不定式和動名詞在用法上有很多相同之處,都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和同位語,而二者在充當賓語時區(qū)別又在何處呢?例如:
(1)He wants to read a book about modern economy.
(2)Id like to take a 2-day holiday this week.
(3)He tends to sleep in on Sunday mornings.
(4)He is engaged in reading a book about modern economy.
(5)I remember taking a 2-day holiday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6) I like sleeping in on Sunday mornings.
傳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對不定式和動名詞功能的解釋是:(1)句中不定式表意愿;(2)句中不定式表示具體事件;(3)句中不定式表示習慣;(4)句中動名詞表示正在進行的行為;(5)句中動名詞表示一般行為;(6)句中動名詞表示過去的行為??梢?,傳統(tǒng)理論對于不定式和動名詞在同作賓語的功能時的區(qū)別闡述得很不清晰,只能逐一說明,而我們很難從以上解釋中看出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而認知語言學家則認為:不定式表示某一期間是以個例為出發(fā)點被感知的,而動名詞表示某一情景被當作一個完整的認知輸入而不注重其個例,用兩個認知圖式來歸納不定式和動名詞的不同用法?;谶@個認知方式,我們就不難理解下面句子的區(qū)別了。
(7)Mr. Smith found it difficult to park.
(8)Mr. Smith found it difficult parking.
(7)句,表示Mr. Smith 在某個具體場合或某個時間段很難泊車;(8)句表示Mr. Smith 總是或一般情況下找地方泊車都很難。所以,不定式指具體一次性事例,動作將要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而動名詞指一般性對事件的陳述,描述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經歷的心理變化。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認知語法理論就能很輕松地向學生解釋為什么英語中的許多使役動詞如allow, ask, tell等后面要加動詞不定式,而一些具有否定意義的詞如deny, postpone, prevent等后面要加動名詞,這與我們語言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和認知過程有關系,而不定式和動名詞恰恰描述了我們的心理真實性。這樣,我們在跟學生解釋如like, prefer, hate, remember, forget, stop, continue這樣的意愿動詞在后面跟不定式和動名詞的用法的區(qū)別就容易多了,相信成人學生也能更容易理解和使用非謂語動詞。
2.2 有助于句法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傳統(tǒng)語法認為英語的句子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主語,謂語和賓語(包括補語),也試圖用分類和轉換的方式對句式的多樣性進行分析,但不能清楚地闡明人們對事物或事件感知和認知的程度以及焦點。事實是,用簡單的構成成分是很難對句法的多樣化進行解釋的。認知語法學則用圖形——背景、突顯、視角理論來系統(tǒng)地解釋句式的多樣性。根據(jù)認知語言理論,認知機制和語義結構的基本特征就是圖形(figure)/背景(background)。所要描寫的對象是圖形,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便是背景。當說話者的角度和要強調的部分不同時,圖形就不同。例如:
(9)The birds are flying over the house.
(10)The house i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9)句中,移動的“birds”被看作是圖形,“house”被看作是背景。(10)句中我們將“house”看作是圖形,而把“the foot of the mountain”看作是背景。之所以有不同的角色來充當主語,這與人腦的認知有關系,這正是基于語言認知學的理論:語言結構是源于人們對世界的經驗,而對語言的運用取決于人們如何感知周圍的事物和情景。另一方面,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即視角,不僅影響觀察角度也會影響語義結構。例如:
(11)a. Susan will go to school tomorrow.
b. Susan will come to school tomorrow.
a 句中,說話者—Susan的母親(打電話告訴Susan的老師)是以自己的家作為“go”的視角;b 句中Susan的母親把老師所在的學校作為參照點,用“come”。受話人—老師應該具有很好的轉換能力,兩種語義結構都是可以接受的。再者,當說話人觀察和認知的焦點不同,就會突顯不同的側面。例如:
(12)a. The cat broke the vase.
b. The vase was broken by the cat.
A 句中以“cat”為圖形,“vase”為背景,突顯的是“cat”;b句中“vase”變成了圖形,也是說話者的焦點所在??梢?,突顯的部分的不同決定了語義結構和語言表達的不同,可見,人腦的認知不同,可能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和語義結構。有了這個認識,學生就能容易地熟悉、理解并掌握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的語法結構。
2.3 有助于英語詞類轉換用法的掌握
傳統(tǒng)語法是以客觀的真值條件為根據(jù)的,通常定義名詞是表示事物的詞,而動詞是表示動作的詞,而符合真值條件的“事物”和“動作”本身就很難界定,所以也就無法充分科學地界定詞類。認知語言學認為,名詞既是實體,也可表示關系,如“aunt”,只有在親屬關系的認知域中相對某個主體才可以確定。因此說,可以在語言形式上分出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但在語義層面和認知角度,名詞并非只表示事物,也可表示過程和動作,如a ride, running等,反之,過程和動作可以看作事物如movement, industrialization等。因此,認知語言學認為詞性應該從認知和概念上加以界定,而不是停留在名詞與物,動詞與動作、過程之間存在的必然聯(lián)系的思維模式上,這就為詞類和詞性之間的轉化使用提供了認知依據(jù)。如:
(13)a. Michael drove in the country for a while.
b. Michael went for a drive in the country.
a句中,根據(jù)認知語言學,說話者為了突顯“drive”的動作,而b句中“drive”當作一種要實現(xiàn)的目的。這是因為詞類的使用和定義與人腦的認知以及認知的焦點—突顯面有直接關系。b句中的名詞“drive”是人在認知上把所指的對象當作事物來看待,而b 句中的動詞“drive”則是強調和突顯動作的一面??梢姡~類的定義不是以客觀事物固有的屬性為依據(jù)的,而是與人對認知角度和認知能力息息相關的。英語中還有其他詞類,如名詞詞組,介詞短語,既是語言單位又是概念單位,它們的組成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們認識事物方式的影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句法結構的講解,給學生提供有關于詞類相互轉換的練習,如形容詞與名詞,動詞與名詞等的轉換練習;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用法結構的用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認知的能力。
3 結語
認知語言學理論所研究的語法理論將傳統(tǒng)理論對一些語法現(xiàn)象的離散解釋納入了一個統(tǒng)一的認知體系,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具體的語法項目。同時,認知語言學的突顯、視角、圖形-背景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分析和理解句法以及詞類的轉換使用。成人高校教師應該從了解成人教育的現(xiàn)狀出發(fā),深入思考成人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有效地將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以便更好地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增強教與學效果,力求在新形勢下生動有趣且扎實有效地開展成人英語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1994.
[2] 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9.
[3]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26.
[4] 李佩.成人英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提高[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8.
[5] 張美娟.成人英語學習者的群體特征與成人英語教學[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