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
“傷筋動骨100天”是我們常聽說的一句話,大概意思就是說當身體受到傷害,引起骨折傷筋,經(jīng)過100天的治療靜養(yǎng)方可痊愈。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
骨折愈合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在醫(yī)學上分為3期。
第一期稱為血腫機化演進期:在傷后6~8小時,骨折斷端的血腫開始凝結成血塊,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反應形成肉芽組織,并演變轉化為纖維結締組織,使骨折兩斷端連接在一起,稱為纖維連接,這一過程約在骨折后2周完成。
第二期稱為原始骨痂形成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樣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稱為膜內化骨。新骨不斷增多,并緊貼骨皮質內、外面逐漸向骨折端生長,彼此會合形成梭形,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后,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加強,逐漸達到臨床愈合,一般約需4~8周。此時X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
第三期稱為骨痂改造塑型期: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且排列逐漸規(guī)則和致密,骨折斷端的壞死骨經(jīng)死骨清除和新骨的形成替代而復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最終恢復骨的正常結構。這一過程一般約需8~12周。
這樣從骨折開始到恢復骨的正常結構一般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說,“傷筋動骨100天”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骨折的愈合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身體健康情況、骨折部位、骨折類型、軟組織損傷程度、是否感染及治療方法等。如小兒股骨骨折1個月左右就基本愈合,老年人往往需要4個月才能愈合。血液循環(huán)豐富部位骨折愈合快,血液循環(huán)供應差的部位就愈合慢。骨折對位不良,軟組織損傷嚴重,骨折處有感染,固定不牢固,過早活動,都能影響骨折的愈合速度。比如掌、指骨骨折、關節(jié)部位骨折、小兒骨折等可因活動過晚,造成關節(jié)僵化,功能障礙,甚至引起殘廢。反之有些骨折剛愈合,就勉強進行活動,不但不能促進骨折的愈合,反而會促使骨折遲緩愈合甚至骨不連。
還有些患者骨折后選擇回家靜養(yǎng),認為只要好好躺著,身體各項功能就能自主恢復,但有的患者一躺就再也站不起來,或者留下終身殘疾。單純的臥床靜養(yǎng),錯過了早期功能康復訓練的最佳時機,也會出現(xiàn)關節(jié)粘連、僵直和功能障礙等問題。對于這類患者,正確的方法是要在術后第一時間就介入康復。
總的說來,骨折患者要正確認識“傷筋動骨100天”這句話,為了使骨折早日愈合、恢復良好的功能,應遵照醫(yī)生的指導,進行合理的治療和功能練習,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