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晨
摘要:《蒹葭》作為《詩經(jīng)》里的著名篇目,其意境深遠優(yōu)美,詩風唯美悠然,讓人不禁心馳神往。對于《蒹葭》的主旨含義后世卻存在分歧,較為公認的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求賢說,求愛說,祭祀水神說。大部分都認同流傳較廣的“求愛說”,為求伊人卻是遙望不可及。穿越千年,探尋“伊人”所指。
關(guān)鍵詞:愛情;主旨;美刺;求賢;多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4-049-01
前言
《蒹葭》是一首讀來幽然婉轉(zhuǎn)的詩歌,文風細膩,是《詩經(jīng)》中的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詩中描寫白露初出,白露晶瑩,白露漸消,白露隱匿的細微變幻,寫河岸蘆葦霧中飄擺搖曳,霧氣裊裊,流水潺潺,伊人翩然卻不可及。詩篇看似描寫細微,讀來又似乎縹緲無實物,細細品味卻寓意深遠。
一、借文諷上,求賢若渴
《蒹葭》屬于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來秦逐漸東徙,都于雍(今陜西興平)。秦地包括現(xiàn)在陜西關(guān)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qū)域的民歌。魏源曰:“蒼蒼之蒹,遇霜而黃。肅殺之政行,忠厚之風盡,蓋謂非此無以自強于戍狄,不知自強之道在于求賢?!鼻筚t說若此,國家禮崩樂壞,四維不張,將乃滅亡。毛詩序中說:“《蒹葭》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泵来讨f大概是學界對《蒹葭》主旨之考的最早定義。但這種諷刺之說很快得到學術(shù)界的爭議,并指出新的主旨方向一求賢說。漢唐以來多持此說,如清代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云:“此自足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狈接駶櫋对娊?jīng)原始》云:“惜招隱難致也?!彼麄冋J為是君王招賢求隱之作。詩中“溯游從之、溯洄從之”卻是“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求賢若渴卻隱而未得,從此角度,可看出求賢之心的真摯,不論前方多么蜿蜒曲折,依然不改初心,勇而向前,求隱輔國,以平天下、安民意,繁榮昌盛而不衰。
求賢說與美刺說均得治世之念,后世學者多推崇此說法,并給以考證,可以說也是不得不公認的主流說法之一。
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你看那蒹葭蒼蒼,白霧茫茫,她就在河岸的那邊,情不知所起,卻是一往而深。這便是后世最為流傳的“求愛說”,秋水漫漫中,自是尋覓伊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可嘆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余冠英認為《蒹葭》是一首情歌,“這是一首男女情歌,男或女詞,可望而不可及”?,F(xiàn)當代的研究者也大多將其當做求我不得而苦悶惆悵的戀歌。錢鐘書在《管錐編》第一卷也認為“在水一方”為“啟慕之象征”。事實上也只有將《蒹葭》理解為這一含義時讀來才思心徘徊,百轉(zhuǎn)千回。詩篇中的白露與蘆葦均表明時光的流逝,白露為霜,白露為水,白露消融,蘆葦萌發(fā),蘆葦茂盛,蘆葦泛白。時光就這樣如流水汩汩而去,詩人卻久久不肯離去,從萬物萌發(fā)的春口等到草木凋零的深秋,滿懷愁思依舊尋不到河岸那邊的意中人。
自古以來,愛情詩在詩歌中占有主要地位,詩人抒其情意,嘆伊人之顧盼生姿,惜韶華易逝,歲月催人老?!遁筝纭分械囊寥穗m未指明究竟是何人,但根據(jù)全詩詩風之婉轉(zhuǎn),意境之哀憐,苦苦追尋之意,推斷為J首-思戀意中人求而未得的哀歌。
三、祭祀于水,詩意難測
關(guān)于《蒹葭》意旨的說法不僅僅只有這三種,還有哲理說、懷人說、相思說等。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進行水神的祭祀。有學者指出詩篇中的“伊人”于白霧茫茫中似有若無,飄然若仙,看似近在眼前,實際卻是遠在天邊,永遠無法追尋到她的身影,這不就像是美麗的水神只可遠觀不可近。有人指出全詩便是祭祀水神的過程,凡人于河岸河中祭祀,霧氣中裊裊身影,牽動著祭祀的人的心。
《蒹葭》的意境也近似于迎神請辭的氛圍,也因此出現(xiàn)水神祭祀說,認為“在水一方”即水神祭祀。在當時的儀式中,是由巫師裝扮成水神隱匿霧中,隨風舞動,忽隱忽現(xiàn),其遺風與“在水一方”的“伊人”很是相像,也就難怪會有此祭祀說法。雖然這一說法難以考證確認,但詩篇神秘莫測、虛幻難實的朦朧感深受水神祭祀的影響卻不會錯。
另一種較著名且特殊的說法是朱熹的不解說。朱熹在其《詩集傳》中,對《蒹葭》的主旨提出了不解之說:“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碑敃r的學者也對這一說法大加贊譽,認為朱子之說開闊了賞析詩篇的新境界,沖破分析詩篇之禁錮。不解之說既沒有對其他說法給以認同,也沒有加以否認,這一說法幾乎囊括了所有《蒹葭》意旨的分析。朱熹這一說法也終于還原了《蒹葭》之本來面目,只有秋水漫漫,蘆葦飄搖,伊人徘徊,求而未得,而不是強加于其上的美刺與求賢,也不是愛戀與祭祀,《蒹葭》本是《蒹葭》。
結(jié)語
王國偉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詩經(jīng)中僅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而對于《蒹葭》的主旨所在,后世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唯有秋水不變,白霧依存.伊人流連?!遁筝纭繁臼恰遁筝纭罚娙艘娖渚?,發(fā)其心,抒其意,全詩僅一個“境”字,以興象見情見意??甲C這其中的含義之后,恐怕永留心問的還是它的深切曠遠,秋水伊人之境。而這意境注定永存詩篇的長河中,成為一縷永不消散的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