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旺娜 于承良
【摘 要】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簡稱《修正案(七)》)。該修正案第十三條規(guī)定: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后增加一條做為第三百八十八條之一:“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托人財物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
【關鍵詞】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犯罪主體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在我國刑事法律中的設立
從國際范圍來看,我國已經(jīng)加入《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這是國際社會在控制腐敗犯罪方面制定的第一個全球性、全面性的國際公約。從淵源上講,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來源于該《公約》第18條規(guī)定的“影響力交易罪”。修訂前,我國刑法第388條規(guī)定的斡旋受賄罪的規(guī)定與之類似,但仍屬于受賄罪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特別是在主體上,斡旋受賄只能由國家工作人員才能構成,而按《公約》的規(guī)定,公職人員之外的任何人利用公職人員的影響力受賄的行為都應該規(guī)定為犯罪。為了履行公約義務,滿足反腐斗爭的需要,本次修訂刑法增加了與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員、離職的國家人員及其與之關系密切的人員利用影響力受賄的規(guī)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公約》第18條規(guī)定之義務的具體回應,是將條約內(nèi)容轉化為國內(nèi)法的結果。
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犯罪主體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包括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
(一)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82條的規(guī)定,“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條規(guī)定,“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有學者認為,刑訴法將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yǎng)兄弟姐妹、繼兄弟姐妹等非同胞兄弟姐妹等親屬排除出近親屬之列,不僅與我國民事、行政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解釋相矛盾,與我國的傳統(tǒng)的親屬觀念不合,也缺乏現(xiàn)實合理性,所以近親屬范圍應以最高法院《關于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相關規(guī)定為宜。筆者認為,在法律實務中應以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為準,這是由刑事法律的邏輯一致性和刑法的謙抑性決定的。至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非同胞兄弟姐妹等可以納入下述“其他關系密切的人”的范圍。
(二)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
這里關鍵是對“關系密切的人”如何認定和把握。2007年,兩高《關于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guī)定:所謂特定關系人是指與國家工作人員有近親屬、情婦(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關系的人。應該說,“關系密切的人” 涵蓋了全部“特定關系人”在內(nèi)但又不限于此,是一個范圍更廣的概念。
“關系密切”是指行為人和國家工作人員之間聯(lián)系非常緊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基于血緣關系的沾親帶故而形成關系密切。中國人有“竹根親”之說,除了近親屬之外,還包括其他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nèi)的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等。二是基于地域關系的鄉(xiāng)土觀念而形成關系密切。人們由于出身或居住在同一個地域,便自然會產(chǎn)生同鄉(xiāng)、鄰里關系的地緣感情,“親幫親”、“鄰幫鄰”就是這種親切感的極好表現(xiàn)。三是基于職業(yè)關系的支援協(xié)作而形成的密切關系。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從事各種職業(yè)進入一種行業(yè),這種業(yè)緣之間的頻繁交往,就必然會逐漸形成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合作關系等。此外還有基于特定利益關系的“相互關照”而形成的關系密切。從總體上說,“關系密切”應根據(jù)社會一般人的認識,從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中的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實際出發(fā)綜合判斷。但如果社會一般人不能認識到這種關系,而行為人或被利用的國家工作人員能夠認識到,也應承認這種密切關系的存在。而且,如何確定關系密切不能僅從自然意義上理解,還應考察其法律特征即能對國家工作人員施加影響力。
(三)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
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是指曾經(jīng)是國家工作人員,但由于離休、退休、辭職、辭退等原因已離開了國家工作人員崗位,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行使國家管理職能,從事與職權相聯(lián)系的公共事務以及監(jiān)督、管理國有財產(chǎn)的職務活動的人。對于國家工作人員的認定,我國采取的是職務論,而不是身份論,因此不能將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理解為不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而應該理解為不再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即使該主體還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但如果不再進行職務活動、從事公務,也應當視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包括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與其他與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對近親屬和其他“關系密切”的人的判斷也應當根據(jù)前述標準進行。
參考文獻:
[1]葛磊.《新修罪名詮釋:<刑法修正案(七)深度解讀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2]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xiàn)代展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呂天奇.《賄賂罪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4]舒洪水,賈宇.《<刑法修正案(七)>第13條的理解與適用》[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3).endprint